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1446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摘 要: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运用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以文化融合为视角对竞技武术散打的相关争论进行新的解释。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与肯定、继承与借鉴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或新的竞技体育形式,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最后,对竞技武术散打的形成进行深入的思考,认为竞技格斗项目只是不同规则下的动作组合,竞技武术散打不是武术散打、武术击技的唯一,应该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类项目的文化表现力。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竞技武术散打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2、-2076(2013)01-0051-05 竞技武术散打体系的构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种由传统武术提取而来融合西方文化因子的新的武术技击体系形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传统武术技击体系几乎完全不同,由此,引来了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持批判态度的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已经没有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西方竞技格斗项目的简单照搬与模仿,是“三拳、三腿、三摔” 、 “拳击加腿加摔”的简单重组,体现不出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与中华武术没有太大关系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2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从“相搏” 、 “手搏” 、 “卞”

3、、 “白打”到“散手”再到“散打” ,是传统步步演变的结果,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持赞同态度的观点认为,体育属性是散打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2,竞技武术散打是时代的产物,是武术在当今时代与时俱进的征象,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争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发展,并努力挖掘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填补武术文化在转向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缺失。 可以肯定,不管持什么态度

4、,目的是为了使竞技武术散打更好地发展,百家争鸣更加促使了竞技武术散打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从它的普及程度、文化内涵、时代性等各方面来考察,它都不失为当代中国的一种优秀文化。我们应该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峙模式3,现代正是传统发展的演变和结果,是传统文化自我更新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正如洪浩教授指出的“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武术现代化的产物,是当代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4。”同样,我们应当跳出传统武术击技与竞技武术散打的二元对立,它是传统武术击技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更新,或者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在本文中,笔者以文化融合为视角尝试着解读竞

5、技武术散打相关争论的原因和出发点,以揭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作理论支3撑,用于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武术文化。 1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的竞技武术散打 文化融合是指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5。指某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6。这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冲突、对话、筛选、移植、整合等过程,原来的文化体系经过这个过程而相互影响、调整和适应,逐渐地改变原有文化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互不相同的文化形态相互接近,最后在这种相互适应的调整中逐渐地走向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第三种文化体系逐渐产生,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6、而原来的文化形态可能随之而消失,或者以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按照原来的方向发展。中国文化即是一种融合型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在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中逐渐地使各种文化开始走向统一,经过汉朝政权的强化最终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家和中国化了的佛家为主体共同构成了融合型的中国文化。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曾经多次遭受其他民族的入侵,但最终入住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地融入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中。 19 世纪中叶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敲击下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输给了新近兴起的海洋文明。在两种文明的迎头相遇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和冲突,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武

7、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文化一样,它伴随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和中华文化中的其他文化相交互融,共同构成了当今繁荣的武术文化体系。主流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导致附属文化作出4相应的变化与调整。武术文化在这种冲突与交融中也产生了自己的新的武术文化体系竞技武术,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和推手等内容。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标志是清末民初废除武举(1901)建立现代新式学校及马良的中华新武术等,竞技武术散打的雏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 1928 年第一次国术国考项目中就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 、摔角门7341,1933 年第二次国术国考中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

8、试有了统一的护具7344。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竞技武术散打几经挫折,先是战乱年代的支离破碎,接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唯套路方向发展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最终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才开始了它的蓬勃发展。经过了近百年、尤其近三十几年的不断调试,竞技武术散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了一种新的武术形式。20132 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 2.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与肯定 竞技武术是异质的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传统武术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武术” ,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它,能发现不同的文化特质,由此,也出现了对竞技武术的褒扬与批驳4。 2.1.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由来已久,最多是“散打四不像

9、” 、 “三拳三腿三摔” 、 “拳击加腿加摔”等,程大力等认为,散手擂台上的徒手,无例外地采用的都是“站起来”的姿势,然而这种站起来打的“武术” ,哪里还有一点武术的影子。连弓、马、仆、虚都没有,散手算什么中国武5术8。现今所谓散手,实际上抄袭临摹自国外的自由搏击,而散手王争霸赛不分体重级别总决赛,是生硬混合两种竞技文化截然不同的原则。所谓散手,拳法百分之百是西洋拳击的;腿法大半是泰拳的;摔法虽然被某些人自诩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它实际上与中国跤毫无关系,而只是从西洋自由式、古典式摔跤学来的几招9。散打很难体现出中国武术打的巧妙与深奥,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精、气、神、劲等武术神韵,也必然弱化了中国

10、传统文化的内涵10。 回到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上来,竞技武术散打不能全面的展现传统武术击技的精髓, “三拳三腿三摔” 、 “拳击加腿加摔”等,原因在于它只是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部分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它还要从属的竞技体育属性。同理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与整理,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是完全由传统招法提取而来的竞技武术散打。盲目的保守中国古已有之,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古已有之的擂台对抗、切磋交流,只是武术竞技形式的一种,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化了的竞技武术散打。

11、这种传统性的坚守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4 竞技武术散打形成的思考 竞技武术散打的形成,其实是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问题,是武术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自觉反思,是传统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怎样积极地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用以补充和充实到现代世界竞技格斗体系当中去。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问题要求武术人在精神层面保有一坚6持。正如徐复观先生指出的“真有文化自觉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应当是古今同在的;并且由古今同在的程度,来决定他的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复兴中国文化,在精神上,必然是复古的,同时也必然是开新的;复古与开新从精神上说乃是同时存在18。 ”竞技武术散打在最近 30余年

12、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理论建设明显滞后,关于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与研究匮乏,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缺乏“古今同在”的精神状态,或者精神层面的“开新”大于“复古” 。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武术技击体系的多元重构 在众多以跆拳道、拳击、泰拳等作为范式来研究竞技武术散打的推广、技术、文化等问题时,我们可否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需要也是多元的,跆拳道、拳击、泰拳只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发展,和人们的多元需要是有联系的,和中国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建构不足是有关系的。在多元文化

13、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技击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可能适合爱好者一生去习练。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重构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成功即是一种昭示。反思竞技武术散打、跆拳道、泰拳、拳击等所有的竞技格斗项目,它们只是不同规则下的动作组合,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技战术、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重新建构,是用拳、腿、摔、拿,器械、徒手等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重新编排、整理和融合下所产生7的一种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体系。 4.2 增强竞技类武术项目的文化表现力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它的主体话语权及文化表现力的缺失。

14、技术体系、训练方法等只是竞技武术散打文化表现力的某些部分,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过多的追随传统而拒绝现代科学体系,况且现代科学体系也不仅仅是西方的独创,同样存在着中国的一些组成因子。关键是除了这些方面外的文化表现力的不足。竞技武术散打在比赛中支撑选手在赛场上拼搏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兼爱、礼仪、武德等等,这些能够表现中国人精神、代表中国人性格的种种文化现象却没有通过竞技类武术项目的舞台进行宣传和表达。研究者认为这些文化的展现远远大于主体文化的宣传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将这种内在的精神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观看比赛向受众传播种种能够代表中国人精神、文化及价值的诸现象。 5

15、结语 5.1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继承和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对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相关争论,源于批判者没有看到竞技武术散打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还要从属于竞技体育的属性;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文化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这种盲目坚守传统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它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85.2 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6、同时,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击技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新的武术击技类项目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对竞技武术散打的争论启示我们传统体育的复兴与建设,要增加其附属文化的建设、增强文化表现力,彰显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叶伟,主编.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郭齐勇.现当代新儒学OL.http:/ 4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韩玉敏,郝秀芬,等主编.新编社会学辞典M

17、.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333. 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融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91.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98程大力,黄静.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竞技套路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9胡儿.作为自由搏击的散手是武术吗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10王柏利,王岗.守卫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11王杰.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2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 13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 14黄强,潘晓波.我国散打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15张世英.新哲学演讲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5. 16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王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18徐复观.徐复观文录(二)M.台湾:环宇出版社,1971:162. 19孙向豪.试析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在武术中的定位D.开封:河南大学,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