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8 文言文阅读【考点透视】 2012 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从选文来看,仍以八、九年级课内基本篇目为主,但命题者更喜欢选用一些经典篇目,如唐雎不辱使命 出师表 隆中对 愚公移山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曹刿论战 孟子二章等。从考查的内容看,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的解释、关键句子的翻译、朗读节奏的划分、名言警句的默写、成语典故的填空等仍占有相当大的分值,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实词和虚词作为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在 2012年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中,有降低难度的趋势,即只考查常用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对其用法、词性不作要求。对实词的考查,有的联系语境才能作答,这种
2、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词语意义的题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注意掌握“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的意义,而对虚词则应特别注意掌握“之、而、其、于、以”这几个词的意义。 翻译文言文语句是历年考查的重点,在翻译时,要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中考往往会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中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 “雅” 。为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2译方法。 断句,即古人所说的“句读” 。断句能力的高低,是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考生只有理解了文言材料的
3、大意,才能顺利完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其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正确明白。其次,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最后,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和文体特征。 2012 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经典题型异彩纷呈,特别是一些探究性阅读题涉及对原文深刻的思想意蕴、丰富的文学内涵的揣摩,可以使考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省市中考命题者试图使文言文阅读远距离地联系教材,体现“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特点,如欣赏题型、比较题型、评论题型、感悟题型、献策题型、补写题型、联系题型等,让人真正觉
4、得文言文阅读不是简单的字词句,也不是一目了然的知识树,而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最富生机、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要想做好此类试题,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课文必须烂熟于心,其次平时要多关注分析、理解能力的提升。 【典型例题解析】 (2012 年达州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 18 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3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
5、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6、。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下列几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4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 (用原文回答)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解析】前三个小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识记和句意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必须读懂、理解并准确翻译,有助于检测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第 1 题的答案:(1)将近 (2)正在 (3)同“返” ,往返 (4)说 第 2 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测试考生对虚词用法的把握水平。答案选 D。A 项“且焉置土石”中的“焉”意思是“哪里” ,疑问代词作5宾语,从而构成宾语前置句。 “无陇断焉”中的“焉”字相当于“于是,之” ,由于“ 焉”字经常放在句尾,表示语气
8、的作用逐渐加强,而表示指代的作用逐渐减少,因而在有些句子中就变成了表示停顿或提示语气的句尾语气词;B 项“惧其不已”中的“其” 意思是 “他” ;“其如土石何” ,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 C 项“以君之力”中的“以”意思是“凭借” ,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以”通“无” ,是“没有”的意思。 第 3 题,在翻译时,要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此题需译准“固” “彻” “感”“卒” ,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参考答案:(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李白为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第 4 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
9、力,实质上也是一种理解性默写能力,命题以选文内容为出发点,联系实际引申至对考生知识整合能力及迁移能力的考查,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中考改革的方向。参考答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第 5 题是对文章写作意图的考查,重在整体性理解,倡导探究性阅读,需联系全文进行思考。参考答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第 6 题是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将课内外知识勾连,将考生的知识储存激活,突出对联想能力的考查。联想可谓是课内外衔接的“桥梁” ,这些题目看似节外生枝,并没有考查文段本身的内容,其实考查的正是对语文学习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又因为联想的是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6所以本题的阅读指向很
10、明确。参考答案: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等。 第 7 题表面看好像是对局部问题的分析,实际上要联系整篇文章综合考虑,特别不能忽视课文的写作目的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第 8 题考查对课文写作艺术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要从整体上加以领悟。考生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清局部的内容,并再回到整体探析人物的形象。此题有一定深度,对于敦促学生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有很好的导学导考作用。参考答案: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常见题型撷英】 (一) (2012 年昆明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
11、完成 15 题。 【甲】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7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
12、,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注释:樵:打柴。故:通“固” ,本来。嵌空:深陷的样子。缭曲:曲折缭绕。窦:孔穴。不意:没想到。窒:堵住。并:一起。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稍出近之( ) (2)益习其声 ( ) (3)技止此耳( ) (4)遂蛇行而入(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虎因喜 / 罔不因势象形 B.驴不胜怒,蹄之 / 聚柴以焚之 C.尽其肉 / 其如土石何 D.以为神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用原文词句
13、填空。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 A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 B ”;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C ”,最后用“ D ”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85.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二) (2012 年眉山卷)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 13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
14、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 ,首发
15、) 9便要(通“邀” ,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
16、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10(三) (2012 年泸州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4 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鄙: (2)小惠未? ?: (3)神弗福也 福: (4)齐师败绩 败绩: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轼而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