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八 高考历史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命题规律】 1.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某一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 2.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这对当今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从试题设问来看,注重层次性,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比较、概括、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3.从试题材料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所引用的史料直接来自于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围绕重要改革、民主思想、战争(或和平) 、人物等命制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分析比
2、较的能力以及对规律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另一种情况属于“借题发挥” ,即所引材料与改革并无直接关联,通过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尤其是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 【复习方法】 1.复习时,要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法。对中国改革,在具体分析时要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认识;还要把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要加强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科2能力。对中外著名改革,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总结概括,分析其共性和个性。同时,联系相关必修教材内容,强化理解改革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背景以及改革对这几个方面的影响、作用。 2.把握各国
3、改革变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学习推进改革的代表人物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要加强学科渗透,拓展思维。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学科的知识来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4.要关注时政,理解古代中国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分析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认识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综合解读】 中国邓小平改革与罗斯福新政: 首先,罗斯福新政是对
4、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修正,中国改革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修正。 其次,罗斯福新政核心是政府干预主义,中国改革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彻底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美国和西方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启动3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面对日益恶化的社会贫富差距,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提高社会福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干预与国有化趋势在美国特别是在欧洲进一步发展,这深刻改变了原本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之而起的是福利国家体制和混合经济体,或者称之为第三条道路。与此相对,社会主义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苏联和东欧的危机,也经历了痛苦的反思和改革。
5、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即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打破“大锅饭”的做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最后,无论是罗斯福新政还是邓小平改革,它们都不同程度解决了当时社会面临的危机和问题,但是也留下了许多新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使原本冷酷的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人性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得以避免,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做到这点,社会不平等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依然存在。与此同时,资本主义还染上了社会主义的毛病,高福利与低效率。而中国引进市场机制,社会财富增加了,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热点链接】 1.材料: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
6、的讲话对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讲话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根据这一标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4论断,在 90 年代中后期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知识经济,彻底扭转了延安整风以来知识分子被打压的局面。之后,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 2.命题角度:可以纪念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讲话为背景,考查中国 30 多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影响与作用;或者将中国改革开放与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的启示。
7、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命题规律】 1.高考考查主要以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为主。 2.与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密切联系,考查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在近几年高考中也经常出现,重点是民主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 4.民主政治的重要文件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独立宣言的内容,人权宣言的内容及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影响,高考都考查过,复习时要重视,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较。 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思想,以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在复
8、习时还要以此为重点,注重其主张之间的比较。 【复习方法】 1.复习时,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以某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为5考查的主题,如考查法国社会的民主化改造。二是以民主思想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为考查的主题,如主权在民思想在英、法、美、中等国是如何体现的。三是注重史论结合,如以中国为例说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艰难与曲折。四是将中外历史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侧重西方民主思想与实践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应对。 2.掌握近代民主发展的基本规律:民主思想是民主政治运动的先导,资产阶级民主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使命。 3.科学看待各国人民对民主道路的选择:适合自己国情、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社会发展、
9、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民主制度,就是人民所需要的,就是合理的。英国走君主立宪道路,美国确立总统制共和制,法国选择议会制共和制,中国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都是典型的范例。 【综合解读】 1.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原因: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要求;封建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权的实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人类思想解放。 2.主要理论:斯宾诺莎的包含人权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最优论;洛克的社会契约学说,天赋人权论,自由、法治的原则;孟德斯鸠改造与发展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主权在民思想。 3.对近代民
10、主思想的评价:其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鼓励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6【热点链接】 1.材料: 2011 年 10 月 9 日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 2012 年 1 月 1 日是中华民国成立 100 周年纪念日。 2.命题角度:可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成因入手,分
11、析辛亥革命的影响。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它砸碎了专制枷锁,使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并存,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三、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命题规律】 1.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上,尤其是关注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抗日战争中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以及通过抗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局部战争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破坏。据此,反思战争、追求和平成为高考命题的价值所在。 3.联系时政
12、热点,考查相关知识,如中东问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7建立与维护等。 【复习方法】 1.要把握本模块知识的特点。20 世纪上半期的时代主题是“战争、和平又战争” ,要注意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异同与联系,两次战争所造成的后果,两大体系的异同与联系,两大国际组织的异同与联系;20 世纪下半期时代主题逐渐演变为“和平与发展” ,要注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的前提下局部战争与动荡不断,这些对人们、国家乃至世界的启示。 2.要理解通过战争与和平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战争、追求和平的重要性。 【综合解读】 二战期
13、间,中国的大国地位逐步确立起来。 1.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场一直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是抗击法西斯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2.中国人民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牵制了日本陆军 2/3 以上的兵力,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计划,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北进”的企图,同时又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南进”的势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同盟国家人民的压8力,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4、。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迫使美英等大国放弃“远东慕尼黑阴谋” ,改变对华政策,开始主动支援中国的抗战。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态度的转变,为以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确立大国地位创造了条件。 4.中国军民在抗战中共歼灭日军 150 多万人,占日军在二战中总伤亡人数的 70%,对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国家独立、领土完整,也维护了国际正义与世界和平,并最终赢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 5.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地位,不仅体现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更体现在对战后事务的安排上。在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主要发起者,同时也在充当东方国家代言人的角色。虽然在
15、此期间,中国的大国地位遭到怀疑和非议,而且美苏之间的政治交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不可否认,中国能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和美苏平起平坐的地位和权利,对于中国在未来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热点链接】 1.材料: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 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并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9 月 15 日,我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地理坐标。9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6、新闻办公室发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9皮书,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命题视角: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这与本专题的历史知识有直接的联系。高考历史命题可能通过相关热点材料,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影响,二战中的重要国际会议与重要法律文件,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等。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规律】 1.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命题角度:历史环境与个人的关系,运用阶级分析法说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的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7、;联系他们的生平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特征,感悟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感悟他们为那个时代和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命题角度多,设问灵活,以设置背景材料、组合选择等形式进行考查。 2.对外国历史人物,主要考查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相关知识;而对中国的历史人物,则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3.本专题中的历史人物很多在必修教材中有所涉及,但是高考命题注意与必修教材内容的区别,强化选修教材的补充、深化功能,大多考查内容在必修教材中没有讲述。 4.探究历史人物,如何使自己的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高考命题的价值主题,特别是试题的最后一问,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5.高考也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
18、要求学生运用对历10史人物的一般评价方法去分析这些历史人物,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复习方法】 1.复习时,学生要注意提升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与深度,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自己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要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培养自己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试题的设计中,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进行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的最好的材料和结合点。 3.要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即把历史人物一生的重大事迹分类归纳评述;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时期加以叙述评价。其次,比较分析历史人物的异同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切入点,复习时注意比较以下几类历史人物: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华盛顿和孙中山的比较等;同类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等;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各国追求民族独立的领导者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等。 4.要注意结合 2012 年的时政热点、周年纪念,联系相关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