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提升幸福感水平.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336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提升幸福感水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提升幸福感水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提升幸福感水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提升幸福感水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提升幸福感水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提升幸福感水平摘要:主观幸福感体验不足是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果,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学生工作的成效。心理弹性是由逆境激发出来的潜能和建设性力量,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的发展。作为反映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良好指标,心理弹性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心理学领域的关注。本文探讨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通过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心理认知、人格品质、情感体验及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弹性,促进高校辅导员群体的总体幸福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

2、: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18-03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日益受到重视,但政策导向主要集中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路径,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应有内涵的职业幸福感却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主观幸福感体验不足是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果,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学生工作的成效。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研究有助于发挥个体、群体和组织最佳状态或功能的环境和过程的一门科学。20 世纪 90 年代,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思潮在美国兴起,其2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力量和美

3、德为研究对象,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发展。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伴随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弹性研究的关注点也着眼于人性的积极面,试图用人类的天赋潜能和积极力量解释重组心理弹性的心理能量。积极心理学重点在于个体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心理弹性重点在于良好适应,而个体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将有效提升个体的良好适应性,两者都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两者相互促进具有本质的一致性。融积极心理学理念于高校辅导员

4、的培养体系中,就是引导和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心理认知,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事业中可能的困难和各种压力,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积极认知、情感体验及建构积极的人际支持系统等引导,激发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潜能的实现,促进高校辅导员的总体幸福感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弹性的概述 1.主观幸福感。 (1)幸福感的研究进程。幸福感的概念古已有之,关于幸福的争论,主要围绕于对幸福感本质两种不同的视角: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aimonic) 。现代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基于这两种哲学观点,形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和心理

5、幸福感(Psychologywell.being,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取向。3主观幸福感建立于快乐主义哲学基础上,其代表人物 Diener 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他们认为幸福感由主观快乐构成,重视广泛的关于生活中好的与不好的事件判断及由此产生的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体验。与主观幸福感的快乐体验模型不同,心理幸福感则继承了现实论的主要教义,强调人的潜能实现,其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 (2)主观幸福感的界定。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这一幸福感的界定,主观幸福感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评价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一种综合性指标

6、,它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根据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幸福有三个主要成分:愉快的生活,这是指对生活的享受,包括许多积极情感;充实的生活,包括在工作、亲密关系和休闲生活中投入、卷入和入迷,伴随着高投入的活动有一种流畅感;有意义的生活,即追求生活的意义,包括运用一个人的力量和才能从事比自我更广泛的事业,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会产生满意感和生活会更好的信念。 2.心理弹性。 (1)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学者 Block 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ego-resilience 这

7、一术语。国内学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 、 “心理承受力” 、 “复原力”和“抗逆力”等。美国心理学会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 ”早期的研究强调个体经历创伤后产生的适应性结果,积4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弹性本质上则是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的正常发展。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能轻松面对压力、逆境和挫折,有效调控情绪与行为,积极实现社会适应和主动发展。 (2)心理弹性的结构。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即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子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

8、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环境方面的因素。保护性因子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它与危险性因子相对立。包括内部保护性因子和外部保护性因子。内部保护性因子包括个体的天生特质、能力、技能及自我观念等;外部保护性因子包括社会保护性因素和家庭保护性因素。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水平的必要性 1.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原因分析。 (1)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决定其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从工作范围看: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工作对象数量较大,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和压力大,并且

9、工作成效显现过程较长,这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体验,进而影响辅导员个体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学校的管理层面考察:学校的多重管理带来较大压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接受所在院系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同时,由于工作原因还要接受学校教务、保卫、总务后勤、团委等部门的工作指导。这种多重管理的体制,势必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接受过多过重的工作任务,5极易导致辅导员身心俱疲,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不够明晰:由于当前高校的用人机制和评价体制的缺陷,学生工作者没有稳定的

10、发展路径,容易对未来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导致很少有人愿意终生从事学生工作。受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不少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风险意识开始淡化, “浮躁”的情绪有所蔓延。 2.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促进个体幸福感水平。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缺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症状: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精力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差;心理方面,感到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波动大,缺少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无进取心,工作主要是为了应付组织的安排,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全面提升高

11、校辅导员的心理弹性水平,才能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群体的总体幸福感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促进幸福感途径 辅导员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这个岗位单独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的过程,是指辅导员有了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立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有其特定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和谐发展的保障,也是提升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制度层面上通过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完善辅导员考评制度、优化辅导员管理机制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谐发展,从辅导员个人层面要积极提升辅6导员心理弹性水平,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

12、个层面: 1.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心理认知。积极心理学认为压力不仅会给人带来痛苦,而且也会使个体从中获得积极意义,这是当代心理学界倡导人们应对压力的基本策略。因此,在认知调整上要引导高校辅导员对事件的结果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能客观地看待现实,积极地评价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能自我悦纳,树立健康的自我观。因此,辅导员要科学分析自己到底扮演着哪些角色。随着辅导员角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辅导员还应努力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通过对不同角色扮演的揣摩,清楚地认识角色的权利与义务,用角色内容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角色观念。这样才能较好地应对出现的压力,维护自

13、己的身心健康。 2.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因此,在高校辅导员的培养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调动主体积极性,挖掘优点,增强自信心。培养高校辅导员乐观积极的人格品质,引导高校辅导员关注和培养自身诸如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自尊、慷慨、乐观、责任与希望等积极人格品质,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3.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要注意培养高校辅导员的积极心向。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在生活工作和学习

14、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高校辅导员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事业的成7就感。 4.构建高校辅导员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能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重视融洽的家庭关系、积极的工作氛围、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价值,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增强自身的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生活和事业上的挑战。因此,应构建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来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积极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

15、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 (3).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海垒,等.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 (3). 4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 (4). 5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李丽,李桂凤,孟勇.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2):36-38. 7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09, (21):82-86. 88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2):75-82.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上海市教委 2012 年德育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叶青(1965-) ,女,山东福山人,博士,副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思政教研部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茜(1981-) ,女,辽宁昌图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心理系副主任,专业方向:发展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