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开启心灵的钥匙摘 要: 素质教育要一步步走向健全,就必须重视美育。美育就像一支登山途中的行杖,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应当将美展现在学生眼前,用丰富的形式,优美的措辞,多维观察视角引领他们去认识、体味、感悟,再现,再创造,最终达到以美育美、精心呵护、再生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审美 激发情感 以美育美 当人们大声地赞颂“教师是天底下最崇尚的职业”时,也许只看到教育是有意义的,却没有感到教育也是美的。的确,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就是瑰丽的诗篇。而教育唯有通向心灵、面向社会、指向未来才能进入诗的境界。当师生都沉浸在诗意之中时,教育便放射出美的光芒。 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
2、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将美感像“化雨春风”般渗入学生的心田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总览中学语文教材,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一)激发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2语文课文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语文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披文入情”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文中,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审美气氛。由
3、此观之,语文教师实施美育时还必须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着重介绍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著成红楼梦的辛酸历程及本文节选部分在全书中的总纲地位,激起学生迅速阅读本文的情感涌动,从而激起阅读全文的热情,学习也因之而积极主动起来。伴随着这种情感进行课文的学习、理解,效果定会很好。 (二)体会形象,展现人性审美形象。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在美好人格的感召下
4、,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唐雎不辱使命中面对恃强凌弱、贪婪残暴的秦王,唐雎的言谈举止处处体现了他临危不惧、不屈不挠、机智沉着的性格和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优秀品质。又如背影一课,其语言平淡无奇,叙写亦朴实无华,表面看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父亲那近于琐碎、唠叨的爱却让人觉得亲切、贴近。父亲不顾心情的沮丧,不顾身体的不便,吃力地攀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朴实、亲切的伟大父亲形象让人不禁热泪盈眶。 (三)驱遣想象,创造多维审美形象。 3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阅读的感悟理解也千差万别。他们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诠释、复现、理解、体验原作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并开拓、补
5、充、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从而使艺术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如对项链一文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命运的阅读争论,有的同学认为她的虚荣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也有的同学认为玛蒂尔德作为虚荣心很强的小资妇女,遭受到“丢项链”的灾难性打击,历经十年的磨难劳作,终于偿清“债务” ,并变成一个能吃苦、会劳动、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有什么不好,因此她的命运应该是正剧;更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的十年磨难劳苦,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二、作文教学中的美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作文,同时还要学会审美,即做一个“审美的人”把活力与秩序统一起来,使生命活动具有美的形式
6、,审美成了生命本来的追求和内涵。所以,作文教学中的审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使思维形式化。 人们所生存的世界原本就是生命有秩序的活动,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这些生命活动中选取美的场景、片断用文字展现出来,对其作理性把握和推导的过程,其中必然贯穿着思维活动。如果作文中没有思维活动或思维活动杂乱无章,则无法体现作文教学中的审美。只有有秩序、循规律的思维才会更有成效。以前我们都提倡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4提倡学生写身边的事,写出真情实感,写生活中的真情。可学生往往心中一片空白,没有东西可写,关键就是写作中没有思维活动,没有将在生活中看到的、观察到的美的事物,经过形式化的思维,无法形成有条理的映像,
7、就像想从一堆没有整理过的衣服中找一件想穿的却找不到。所以要教给学生聚焦观察的方法,将生命活动中的某一美的映像从看全面、看细致到看透彻,上升到理性思考,方能体味出“美”字。 (二)使生命精神形式化。 作文中出现的无论是什么人物、什么事迹都是生命的活动,这些事物都呈现出一种生命精神,或乐观、或消极、或奋进、或颓唐、或高尚、或卑微,都是形式化的意象。那么在作文中也要使文中的人物生命精神形式化。如一位学生写自己与父亲上山砍柴,看到父亲挑着一担沉重的柴艰难前行,内疚、感激、痛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父亲挑的不仅是柴,更是抚养我们兄妹完成学业、成人成才的重担,多少年来,他就是这样毫无怨言地挑着,一
8、样的夜色,一样的路,他究竟重复了多少回,经历了多少风雨,洒了多少汗水”作者着眼父亲肩上的木柴,物像虚化,精神凸现:父爱的崇高与伟大。 (三)语言的形式化。 语言是一个利于表达和交际的工具,作文就是将人想要表达的东西书面化。作文教学要教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化规则与形式美要求,从篇章结构到语法、句式、修辞,无不有所用心,实现对语言的形式美的追求。许多学生都写过“流水账” ,如能美化语言就能告别“流水账” 。例如:一学生在一篇写景的文章中这样写:忽然,人群中发出“起雾了,5起雾了,起雾了”的喊声,我举目望去,只见云雾从山底悄悄地漫了上来,一朵朵如云似絮,织成了一层薄薄的轻纱,遮住了天,铺满了地,围绕着山,盖住了水”在我面前展现了一幅山间云缭雾绕的人间仙境。如果他写成:忽然,有人叫“起雾了!起雾了!”就看见云雾从山底漫上来。过了一会儿,就什么也看不见了那这种诗意的境界就没有诗意,体现不出美。 作文教学执意追求审美的境界,让学生学得更愉快、感染更深刻。 审美的理想能使人从狭隘实用的功利规范和物质享受中走出来,敏感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激励对理想化生存境界的追求与创新。将这一宗旨贯穿在语文课堂上,就一定会使语文走出应试的误区,实现对理想的美的生存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