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380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生命世界”是小学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生命世界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四部分。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科学课的学科优势,合理利用科学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整合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促使他们去认识生命的本质,学会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一、重视观察活动,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课应创造让学生观察自然和与自然展开交往的机会,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 ,这一课,

2、正是在科学课上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开端。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大树是有生命的,在大树周围生活的小鸟、蝴蝶、飞蛾、蜗牛、蚂蚁等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他们构成了一个生命的整体。在观察植物的叶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捡拾校园内的落叶,对落叶根据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意识到树上的叶子都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随意采摘树上的叶子。让学生对校园内的一棵大树做长期观察,记录大树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树干、树冠、叶子等的变化,从大树的长期变化中感受到植物生命的顽强。 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现象,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探究2的冲动,促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身边的小

3、动物的认识过渡到对植物界、动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诱发和唤醒儿童的情感体验,感悟生命的可爱,培养对生命的爱心和责任感,懂得生命是多样的、平等的,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教给观察的方法,提供合适的观察工具,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画、写、拍照、摄录视频等方法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观察成果,同时可以把这些丰富的资料展示在班级、实验室的板报栏目,分享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二、丰富课程内容,珍惜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在科学教学中, 生命世界单元涵盖了三至六年级。在这些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体现

4、了生命教育的意义,结合课程内容,获得生命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 在学习动物的卵 动物的繁殖等课内容时,结合动物的受精、胚胎发育等生命过程。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过程。了解动物妈妈和人类母亲在怀孕的过程中要面临的种种不适的生理反应,了解母亲孕育生命的辛苦。 在四上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我们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的研究了解人体的结构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生命活动的需求与人体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学会保护身体各个器官的一般技能,在这个3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命意识。从身体的结构一课中让学生

5、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从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的研究中寻找“联系” ,将身体结构与身体的生长、运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一课的呼吸体验和呵护我们的身体一课的健康生活渗透,旨在教育学生在寻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机体整体的健康,爱惜自身的生命。 在讲解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课时,让学生明白生物不能独立地生存,而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教育学生要善待各种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在讲解保护珍稀生物一课时,给学生介绍野生生物的价值、面临的生存危机,如何加强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懂得要珍视每一个生命,认识到生命平等原则,正如每一个人都有生存

6、的权利一样,每一种生物都应拥有这个最基本的权利,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落实种植饲养,感悟生命的历程 学生生命意识的触动和加强离不开一系列种植饲养活动。如科学三下的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等活动,能让学生亲历动植物的生长历程。学生在种植、饲养的观察、实践、体验活动中,亲近大自然,关注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饲养蚕宝宝的活动,从蚕卵的孵化到蚕蛾最后的死去,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学生从蚁蚕孵化露出的惊讶,到喜欢蚕宝宝身体变胖长大的过程,到结茧吐丝,变成蚕蛹时的忧伤,以至最后对蚕蛾死去的痛心,许多学生面对自己精心饲养的蚕宝宝,都落下了伤感的眼泪。在饲养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写观

7、察记录,许多学生4把蚕宝宝的各个生长阶段的情况都拍摄了照片或视频,教师在上课时及时采用这些资料,并由学生描述,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生命意识得到升华。 又如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计划,让学生每天对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记录,在种子发芽的活动过程中,意识到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等条件,当生长的条件遭到破坏,种子的发芽就会受到影响。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通过认识和研究

8、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一系列结构性的、有梯度的种植、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生命的意义。 孩子们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会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后,学生就不会随意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鸟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

9、植物,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不过度消费,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5和价值。 四、开展课外活动,延伸生命教育 生命科学部分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协同并进,课内的教学是核心、课外的延伸实践是保障。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这样的活动“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科学教师要像关注课堂教学一样关注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教室外这块更广阔的天地里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实验,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比如生物知识讲座,墙报宣传,学生手抄报展评,参观各种花卉展、动物展等。 同时还要发挥家长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让家长也一起参与到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来,拓宽活动空间,一起享受生命的意义。 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怀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逐步提高自己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要寻找教学中的契机,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科学教育之中。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314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