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鲁娜,一、工业文明的发展困境及西方环保运动的兴起二、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的形势及生态文明的提出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困惑与现实难题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五、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20世纪十大环境污染事件1765年第一台蒸汽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劳动,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大自然的报复使人类自身的发展遭遇严重危机。,一、工业文明的发展困境及西方环保运动的兴起,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
2、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
3、,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的烟雾事件,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5、水俣病事件 (1953
4、 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
5、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8、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
6、,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
7、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生态危机的实质: 技术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伦理问题“环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戈尔,(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20世纪科学技术上的成功,很多时候是生态上的失败,甚至是生态上的灾难。,1、对工业文明技术基础的反思,资本主义制
8、度的反生态本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扩张具有必然性,而资本扩张的逻辑具有反生态的本性。,2、对工业文明的制度反思,资本主义是一种永不安分的社会制度,它把追逐利润和积累财富看做社会的最高目的。如果不扩大投资,利润不再增长,就意味着资本流通会中断,资本主义的危机就会出现。但是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与生态系统有限性之间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并不是要求人类放弃追求进步的希望,而是要求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限制,人类应该追求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
9、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3、对工业文明的大众文化批判,现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着简单化标准化分割:现代社会流行的大众文化,给人们规定了一套标准的现代生活模式 这种同化的生活方式也符号化地同化人们的文化理念,甚至压制人们去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压制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 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在于从根本上消灭地表事物的多样性,不仅包括自然的生态多样性,还包括人类社会内部的人类文化的多样性。,4、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后果: 使人们无法正确处理需要、商品和消费三者之间的
10、关系。 导致劳动-闲暇二元论现象,导致了人的生活方式的异化。,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生态后果:第一,资源和能源的缺乏必然会成为当代社会的突出问题。第二,高生产、高消费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工业生产体系不断扩张的趋势,意味着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品,超过了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使废品管理成为难题。第三,消费主义价值观使现代性价值体系进一步把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永恒的缺失看成是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而忽视了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三)现代西方环保运动的兴起,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西方环保运动的起跑信号,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书中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导致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
11、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社会面临严重困境,实际上引导人类走上了一条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由挪威首相布兰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发表了影响全球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各国广为接受。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1、滞后性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特点,2、被动性先发展后环
12、保、先破坏后修复、先污染后治理英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进生态保护(1952年伦敦的煤烟污染)欧洲各国:20世纪60年底啊开始推进生态修复(西欧最大的河流莱茵河成为鱼类消失、生物死亡、人不能游泳的死河)日本:20世纪60年代后启动生态建设(水俣病环境危害)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生态建设。(1962年寂静的春天),3、剥削性第一,转嫁生态包袱第二,生态资源的超额消耗 高收入国家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5倍以上,人为造成的二氧化碳一半来自高收入国家。按照美国生活方式,地球能容纳14亿人;按照欧洲生活方式,能容纳21亿人。第三,生态欠债占世界7%的发达国家人口制造了世界50%的温室气体
13、,最贫困的50%人口仅制造了7%的温室气体。,西方环保运动的成果和问题,西方局部好转,全球整体恶化,环境问题转变为更广泛的生态问题和更严重的资源问题,二、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的形势及生态文明的提出,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直接原因,1992年,国家级21世纪议程1996年,“九五计划”(1996-2000)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文明的提出:,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
14、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2月,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通过了宣传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这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与支持。,1、揭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2、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
15、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作出了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提出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追究制度的工作要求。,新一届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论断,生态文明的内涵,在本质上: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存方式;在过程上:生态文明是应对生态危机的产物,是对现代工业文明模式的超越;在结果上: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困惑困惑一:我们保护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还是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本身就拥
16、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困惑与现实难题,困惑二:如果动物也有权利,人们对待一切生命物是否应当一视同仁?人们保护自然的标准和尺度是什么?困惑三:生物圈(荒野)离开人有没有自身的价值?生态伦理在荒野的管理中扮演什么角色?,难题一:问题的全球性与治理的国别性生态问题的全球性,意味着它决不是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负责和单独处理的,而是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实质:国家中心主义与世界中心主义的冲突。,(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难题:,难题二:问题的紧迫性与治理的滞后性全球生态治理严重滞后,口号很多,宣传很多,但我们更需要实际有效
17、的措施,长期连续的政策、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我们更需要“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意识和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更需要与生态问题紧迫性匹配的切实的环保政策与合作行动!,难题三:问题的客观性与治理的人为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生态危机的客观严峻性和全球性影响以及为解决生态危机而必须诉诸于全球性行动的呼吁愈加高涨,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行动,保护行动的人为性、变动性、不确定性正越来越成为全球行动的制约因素。 实质:生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冲突。,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五、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美),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2、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本专题阅读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