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高考阅读材料为写作导航高三的写作教学一直是个难点,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再到各种体式的文章写法的指导,尽管老师绞尽脑汁,想出一系列的指导方法,上了很多的作文指导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写出的文章也一如既往的没有新意,没有深度。光指导往往会流于概念,学生终究不得要领,还不如学以致用,用阅读来指导写作。 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选择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联系。 ”其实,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
2、可以借鉴的佳作,我们不妨让阅读为写作导航,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阅读 (一)明确概念 很多学生对于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概念不是很清晰。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 。即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这里的“物”通常是指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通过对这些特性的描写,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里的“志” ,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这些都与“借景抒情”不同。2“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二)集
3、中阅读,掌握阅读要领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 “托物言志” ,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往往会有提示。像老屋中的“老屋”便是所托之物, 杨柳中的“杨柳”便是所托之物。但有的散文则要通过分析文章描写的重点才可以确定所托之物,如报秋 ,通过文章的阅读分析,我们会发现报秋之物乃是玉簪花,作者正是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 ,抓住这个“精神” ,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找准所托之物,是我们把握主旨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 2.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阅读“托物言志”类
4、散文,要善于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因为作者具体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实际上是要突出它的某种内在品质,以此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所以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只要通过阅读把握住作者所写事物的特征,再联系人生就不难发现主旨。如苏雪林的秃的梧桐 ,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 、 “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然萌新的芽,3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
5、爱之情。 3.仔细品读课文,挖掘所言之志 “托物言志”散文中,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要赞美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志趣,而这种情感、志趣往往是隐含的。所以阅读时,需要着眼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认真揣摩作者的意图,准确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揭示托物所言之志。 二、写作 (一)立意、选材 通过一系列的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练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类文章都是选取了很普通甚至很细小的物,如荷花、梧桐、杨柳等,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状,或表现人的精神品质,或寄寓社会、世态、人生的哲理。所以我们在写作前,也可以选择一些日常普通之物,或是取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或是取
6、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或是取用品什物、家具器皿来表现人的精神、反映思想感情、寄予哲理。 (二)抓住事物的特征状物 通过众多阅读,我们会发现:生动描绘事物是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独特风采。抓住“物”的特征才能体现文章的立意,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言志”有所依托;而且只有对物的特征进行细腻描绘,才能在“形似”的基础上到达“神似” 。因此我们要全面地描绘所托之物的形态、色泽与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细心观察,力求角度新、表现手法新4颖多变、语言生动形象传神。如向一棵树鞠躬中作者具体展开对榆树的生存环境、生存姿态、生存信念的描述,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内涵。如写砖垛周围“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写砖垛的高度(
7、以之衬托榆树之低矮)和它表面覆盖的青苔(以之暗示岁月的沧桑)以及砖块的“歪歪斜斜”地排列的情形,突出地表明榆树生存环境的恶劣;写榆树的生存姿态,运用了“形” (外表)与“神” (气质)两相对照的手法。它低矮,“只有一米来高” ;它不蓊郁, “稀稀疏疏的枝桠” ;它纤弱,没有“高大伟岸的姿态” , “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它孤独地生长着,但它却不寂寞,它“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这些细致的描绘让我们体悟到人活于世,应像这棵树一样拥有顽强、执著的生活态度。正是作者精心描绘“物” ,才让读者由物及人,由物及人生,产生深刻的体认。 (三)由物象联想到人情 其实很多托物言志类散文,都是通过物象的
8、特点描绘,然后展开联想,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所以,我们写作这类散文,可以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如毕淑敏的素面朝天中写道:“看看我们的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装。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他们都本色而自然。他们会衰老和凋谢,但衰老和凋谢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该文的托物言志就是由花草树木联想到人,质疑人类的某种行为,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我们不妨依此发散思维:写夕阳的依然绚丽依然辉煌,可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5老当益壮、甘愿奉献余热
9、于人间的精神;写描写芦苇的纤细轻盈随风摇曳,可形象化地表现生活中见风使舵,随风摇摆那类人的性格特点,告诫人们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这样由物态到人情的联想,到处可有,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善于联想。 (四)善用点睛之笔,搭建“物”与“志”的桥梁 所托之志往往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在很多的托物言志散文中,结尾的抒情议论句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有一些文章用意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季羡林的马缨花一文中写“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影”中的马缨花生长在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读者虽对于两种马缨花的特点能够了解和把握,但是对于作者的意
10、图还不是很明确,所幸文章结尾作者说“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这句话一下子就让读者看出马缨花其实已经成了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就是通过叙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同样的马缨花,作者更倾向于阳光下的马缨花,新时代的马缨花。这个句子也成了贯通“物(马缨花) ”和“志”之间的桥梁。我们在写作中也不能少了这些实现从“物”向“志”转化的语句。 总之,写作托物言志类的散文, “言志”必须思想正确,深刻,积极向上,应能给读者以美感的享受、哲理的启示。文中所托之“物” ,应具备此“物”所特有的物性、特征,同时,与所言之“志”要像水乳般的自然交融,这样才称得上一篇较为理想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而要写出优6秀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平时的积累和练习固然重要,也少不了向名家名作借鉴和学习。要想增长同学们的知识,使作文练习有源泉,活水不断,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很好的办法就是借助阅读中的文章。叶老曾说:“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高精尖随之增长。 ”可见,阅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