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及未来货币政策取向分析摘要:分析了货币政策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回顾了近年来我国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2002 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投资,不管是固定收益,还是权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央行于 2015 年 3 月 1 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再次下调 25BP,货币政策步入降息降准周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并对
2、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进行了一些思考,供有关各方参考。 1 货币政策与经济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无疑,货币政策与经济是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但个人倾向于这样来看,即把货币政策作为经济的外生变量,认为货币政策是决策者观察经济之后做出的政策决策,是对经济的反应,是给经
3、济开的药方。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当然跟经济相关,但同样跟观察经济的决策者相关。对于同样的经济状态,不同决策者会给出迥异的政策药方。简单区分,可以将决策者分为鹰派和鸽派,前者倾向于紧缩,后者倾向于宽松。比如美国,经济已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了,失业率也降下来了,股市也创了新高,但面对这样的经济状态,鸽派的观点是复苏还不稳固,应该继续保持相对宽松,至少对于加息要慎重;而鹰派的观点是应该及时给市场一个货币政策逐渐收紧的信号,明确加息的时间表。显然,在这里,经济的存在是客观的,而观察经济的决策者是主观的,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政治观点的观察者给出的政策药方是迥然不同的。 2 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标 货币政策无
4、疑是为国家总体的发展目标服务的。按照官方定义,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但第五个目标“金融稳定” ,也时常被人提起。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即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金融危机发生后,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若我们将多目标函数作为央行的使命,就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给不同的目标分配权重,即在最优化模型中对不同目标分配不同的权重;二是在目标最优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限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和其它条件,因此,这还是一个限制性函数。 通俗一点说,货币政策目
5、标主要是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其中通货膨胀的权重是最大的。在实际操作当中,哪个是主要矛盾,就往哪个方向施力,即不同时期会有所侧重。 3 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特种存款和贷款规模控制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都是以直接调控为主,主要是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 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
6、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此外,货币政策工具从学术角度大体分为两类,即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价格工具集中体现在利率或汇率水平的调整上。数量工具则更加丰富,如公开市场业务的央行票据、准备金率调整等,它聚焦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实际上,还有第三类工具,即宏观审慎监管。 央行过去十多年对经济的判断是,走热易、走冷不易,通货膨胀是主要的宏观经济风险,因此,一直给人以鹰派的印象,或者说,一直以鹰派的形象示人。以 2008 年之后的操作来说,2008 年上半年还在强调控制通胀风险,到四季度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了,才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降息、降准、窗口指导,配合 4 万亿刺激计划,放出 10 万亿贷款;2009
7、年中期就开始进行微调,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考虑刺激政策逐步退出;2010 年秋又引入上面提到的第三类工具即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以资本充足率政策为核心加强对银行的逆周期监管,央行先后 5 次上调基准利率、12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当然事后看,这个资本监管政策造成了此后银行大规模出表行为,即把表内的信贷通过信托转换为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催生了信托市场的突飞猛进,给影子银行的风险埋下了伏笔。2011 年再次以强调控制通胀风险,连续收紧银根;2012 年看收紧过度才略有放松;2013 年再度收紧,推动利率市场化,整顿影子银行,要求表外信贷逐步回表,强调全面监管;结果 6 月份导演出了
8、一场小型金融危机,而后有利率走廊的出台,以控制短期利率的无限上行。2014 年再次转向宽松,定向降准,货币政策创新工具运用可谓眼花缭乱,相继实施了 SLO、SLF、PSL、MLF 等各类定向“武器” ,但口头上还是说只是滴灌、不是漫灌。2015 年降准,仍然坚持只是对冲外汇占款的减少,不是强刺激的开始。 回顾过去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并非为了记流水账,而是想看看有什么规律可循。从近十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使用记录可以看出,货币政策调控逐渐从以数量型为主向以价格型为主“换挡” 。这一过程,也是逐步构建中国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寻找中国利率之锚的征途。4 当前我国经济的状态及政策走向分析 201
9、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015 年 3 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我国今年 GDP增长目标为 7%左右、CPI 目标为 3%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 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为 7%,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速降低 0.4 个百分点,环比去年四季度增速低 0.3 个百分点,增速创2009 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无疑,我国 2015 年的经济出现了下行的趋势,且下行的压力在全面加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政治局 4 月 30日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将稳增长摆在了第一位,并列出了稳增长的几大举措,包括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扩大消费需求等。李克强总理近期多份公开讲话显示,他对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很重视。他表示,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