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格兰杰检验的河南城镇化与粮食产量变动研究【摘要】 本文以城镇化与粮食产量关系为基础,以河南省城镇化与粮食产量发展现状为切入点,运用 2000 年至 2013 年的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发现: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相互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诸多因素中,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折纯量对河南省粮食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说明,河南省城镇化率是粮食产量的格兰杰原因;长期来看,城镇化对粮食产量能够起到比较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产量 格兰杰检验 201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强调了主产区“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体责任。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对粮食产量乃至我国的粮食安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1、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方面,城镇化不利于粮食产量的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有所下降,而农村劳动力作为主要的粮食生产者,其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势必会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此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还可能导致土地的非农化,使耕地和粮食播种的面积减少,即城镇化会引起包括土地、劳动等内的生
3、产要素数量乃至质量的下降,进而降低粮食产量。这是城镇化对粮食产量提高的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城镇化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转移、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更有效利用资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粮食产量。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的转移也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从而使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可能。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则一定会提高粮食总产量。这是城镇化对粮食产量提高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作用的力量对比。如果城镇化对粮食产量提高的阻碍作
4、用大于促进作用时,粮食产量就会下降;反之,粮食产量就会提高。 2、粮食产量对城镇化的影响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是必需品,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充足的粮食供给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粮食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为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其他部门发展提供着基本的物质资料。粮食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切其他部门得以存在的基础。 粮食产量对城镇化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粮食供给充足能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粮食供给不足则会制约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由工业发展引力和农业发展推力共同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粮食供给能否跟得上城镇化速度,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能否顺利实现的极为重要
5、的因素。 二、河南省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现状 1、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 13.6%上升到 1999 年的 22%。进入新世纪,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已经从 2000 年的 23.2%上升到 2013 年的 44.3%,年均提高 1.62 个百分点,状态较好。纵观河南城镇化率的历史数据,尽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低于全国 2013 年 53.7%的城镇化率,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00 年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年增长速度高于全国1.33%的水平。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城镇人
6、口不断增加。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13 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称,河南省 2013 年年末总人口为 10601 万人,比 2012 年增加 58 万人,常住人口 9413 万人,比 2012 年增加 7 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2%,排在全国的第三位。其次,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转移由分散转向集中,集聚效应突出。2013 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13 万亿元,占全省的 52.6%,产业集聚区逐渐成为河南经济升级版的强劲支撑和核心增长极。再次,城镇化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2013 年,河南省城镇新增就业 143.13 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 90 万人,全
7、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最后,农村居民纯收入进一步增加。2013 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 8475.34 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 3581.56元,同比增加 592.21 元,增长 19.8%,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2.3%,连续多年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拉动因素。 2、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 河南是全国粮食大省,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 2004 年至今,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从 2004 年的 4260 万吨增加到 2013 年的 5713.6 万吨,年均增幅达 161.5 万吨。河南省用全
8、国 1/16 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 1/10 左右的粮食,在国际粮食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尽管从数据上来看,十年来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但上升速度已经明显减慢,环比增长率从2005 年的 7.56%迅速下降到 2013 的 1.3%,在 2009 年甚至只有 0.4%的增长率。并且,河南省的粮食生产仍然存在着诸如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普及不够、当前务农人员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为了分析影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
9、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被解释变量(用 Y 表示) ,分别以粮食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折纯量为解释变量(分别用 X1、X2、X3、X4、X5 和 X6 表示) ,使用 1978 至2013 年的数据,运用 Eviews6.0 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表示为: 可以看出,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折纯量对河南省粮食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用电量每增加一亿千瓦小时,粮食产量平均增加 4.52 万吨;化肥施用折纯量每增加一万吨,粮食产量平均增加 3.29 万吨。农村用电量反映了农村劳动力通过电力影响农村
10、电动机械设备的使用,进行机械化操作来影响粮食产量的路径。化肥施用折纯量则反映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对化肥的使用情况。数据分析发现,从 1978 年至 2013 年,河南省的化肥施用折纯量从 52.54 万吨增加到 696.37 万吨,年均增加 18.4 万吨,其中2008 年的化肥施用折纯量比上年增加了 32 万吨。 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对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说明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提高并不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数成正比。河南省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数在 2000 年达到最高值 3599 万人后,一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却并没有影响到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这既说明了河南省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进程没有影
11、响到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也说明了河南的农业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农业已经不在是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河南省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选择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用 Y 表示)和河南省城镇化率(用来反映河南省的城镇化程度,以 X 表示)这两个变量,使用 2000 年至 2013年的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分析。 2、分析步骤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分析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城镇化率的关系用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用 ADF 单位根检验法,先检验它们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检验结果看,Y 和 X 的 ADF 统计量均大于单位根检验的 Mack
12、innon临界值,且 P 值分别为 0.998 和 0.817,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 Y 和 X 序列均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 DY 和 DY 的ADF 统计量均小于单位根检验的 Mackinnon 临界值,且 P 值分别为 0.093和 0.017,表明 DY 和 DX 序列均是平稳序列。可以认为,Y 和 X 都是一阶单整。 其次做协整分析。协整检验主要是检验序列 X 与 Y 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先做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先以河南省城镇化率 X 为解释变量,河南省粮食总产量 Y 为被解释变量,用 OLS 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接着对上述回
13、归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残差序列的 ADF 统计量大于单位根检验的 Mackinnon 临界值,且 P 值为 0.0000,即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也就是说,序列 X 和 Y 之间的确存在着协整关系。 最后运用 Eviews6.0 软件,对河南省城镇化率 X 与河南省粮食总产量 Y 这两个序列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 2 所示。 从表 2 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滞后长度为 1 时,X 是 Y 的 Granger原因,即河南省城镇化率是粮食产量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结果表明,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即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
14、致了其粮食产量的增加。 四、结论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说明,2000 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率是粮食产量的格兰杰原因,即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也就是说,在目前阶段,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全省的粮食总产量。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虽然对粮食生产所需的土地、劳动力等有不利影响,但是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为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两种力量的对比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显然更加有利于粮食生产,并最终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再结合影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各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是建立在
15、除劳动力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比如化肥、农业用水、农村用电等)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之上的,仍处于较低水平和较低层次的生产状态。如果能更加合理地安排和协调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分析说明:从目前来看,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影响着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但其粮食总产量仍处于逐步增加的趋势,这种不利因素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从长远来看,随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慢慢降低或减少城镇化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产要素较低的现状,再加上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利用土地等有利条件,城镇化对粮食产量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注:河南工业大学优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002120。 ) 【参考文献】 1 Gale F,Huang K. Chinese Consumers Demand Premium FoodsJ.Amber Waves.2007,5(3). 2 河南省统计局:2014 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 陈倬、简小凤:城镇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基于城镇化率与粮食产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38(4). 5 赵培华:河南省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关系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5).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