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探析【摘 要】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指出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具体类型,最后从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方法手段、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缓解审计风险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不对称;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概述 信息不对称理论又称为不完全信息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一书中提出,是一种分析信息对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的理论。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上表现为交易一方从信息源、信息时间、信息数量、信息质量方面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更完善的信息,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
2、证,即使能够验证,也需要花费很大物力、财力和精力,在时间、人力、精力等方面客观上也是不允许的。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已成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预防和惩治腐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当前,学术界大多采用委托代理理论来解释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营企业事业单位,只要存在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就必须要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就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合规、适当、有效履行。在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
3、涉及三个基本主体:审计部门(受托人)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单位(代理人) 、政府管理者(委托人) ,如果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去分析审计参与三方关系的构成,就会发现在每个具体环节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始终存在的。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在审计未实施前,管理者和领导干部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领导干部具有信息优势,管理者因为不具备完全信息,无法对其委任的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和资源配置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因此,便急需具有专业水平的独立第三方,对其经济管理行为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便由此产生。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出现后,管理者与领导干部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风
4、险,便被转化为两部分:一是领导干部和审计部门之间,二是审计部门与管理者之间。在审计过程中,领导干部具备完全信息,拥有信息优势,审计部门作为代表管理者行使监督和评价职能的一方,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使审计具备的信息绝对完全化,由此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做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得出不准确的审计结论,或者造成其他不良后果,引发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类型 一是审计信息源的不对称。被审计领导干部层级较高,处于信息管理者的中心地位,比审计人员更了解本业务系统财经收支信息、管理信息、效益信息,更了解审计信息所处的法律环境、会计环境、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制度环境等经济管理环境,对审计
5、信息的掌控处于优势地位,审计人员要获得该信息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和时间。 二是审计信息知悉数量的不对称。审计对象由于处于审计信息的中心地位,对于各种层级相关的审计信息都了如指掌。审计所需的各种相关的、充分的审计信息都依赖于审计对象的及时、完整的提供,要做到查深查透、评价客观公正,建议切实可行,必须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三是审计信息质量的不对称。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决定审计的合规、合法、效益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审计的成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经济责任审计能否获得真实可靠的审计信息,不但取决于审计对象的诚信水准,而且也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审计成本投入的大小。 三、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
6、问题的策略 由于审计双方信息不对称,领导干部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对审计人员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 ,将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一是增加审计风险,二是影响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扭曲干部监督、评价和选拔机制。依据信息不对称的基本原理,可以采取强化市场机制、落实承诺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完善监督体系等措施来有效约束信息优势方的行为。借鉴这一理论,笔者就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一是改革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对审计机关人财物和业务统一垂直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分级同步审计和交叉审计等,都是增强审计独立性的有益探索。二
7、是优化审计力量组成。打破条块管理,统一组织协调人力物力,有机整合审计资源。通过审计资源的统一调配,使审计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具体审计项目上形成力量和技术优势。 2.健全法规制度,?强信息提供的约束性 一是完善承诺制度。审计承诺制度是针对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制定的,要有效发挥审计承诺制度的作用,首先细化审计承诺内容,突出审计承诺的针对性,对承诺的内容和责任加以细化,明确提供虚假承诺的法律后果及后续审计验证的措施方案,防止走过场,同时对领导承诺和具体工作责任人承诺责任加以区分,防止推诿责任;另外,审计人员要将验证领导干部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信息是否真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从制
8、度上约束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行为,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二是完善奖惩制度。对违规问题划分不同类型,让抗拒者一旦查实问题后面临严重处罚,提高违法成本,让其自行判断是否如实提供信息。三是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协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有关信息以及抓好成果运用反馈的职责义务,减少信息截留或流失,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3.改进方法手段,增强信息选取的有效性 一是创新审计方法。优化审计组织方式,整合审计资源,推动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拓展、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拓展、真实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传统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拓展。要针对不同项目合理选取审计方式,多种审计方式并用,加强统筹,同一方向、同一
9、单位的审计项目尽量同步、整合,既缓解了人少事多的矛盾,又能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绩效。二是改进审计手段。大力推进联网审计和跟踪审计,充分依托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快捷、准确地获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信息,缩短审计获取信息的时间,降低信息搜集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三是加大审计分析力度。积极探索和应用分析性测试等科学的审计分析方法,用分析结果来把握审计重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人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4.搭建共享平台,增强信息收集的全面性 丰富信息来源渠道,增强信息收集的全面性,通过信息的相互印证、传递,可以有效解决单一来源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加强与
10、被审计单位干部、纪检、财务等其他监督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并建立相对固定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各部门掌握的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更快速地获得审计部门无法或很难取得的隐藏信息,增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将审计信息反馈给各部门,使用审计结果能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可和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二是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监督机构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审计对大量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能力,从而决定实质性审计的范围、程序、重点事项等关键环节。在揭示和防止舞弊方面,内部监督比外部审计更有优势,它更容易获取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极力向审计人员隐藏的信息,从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内部监督与审计人员直接沟通的渠道,提升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Akerlof,G.,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488-500.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华.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审计关系中的应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