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摘要为了有效发挥大从精神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使人民群众都能在“和谐相处”中各尽其能,在文化共享下各得其利,在精神家园里各得其年,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从的现实精神文化需求,升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技术的手段,确保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供一,增强大众精神文化的愉悦功能,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实现文明进步。 关键词精神文化;和谐社会;人民群众 1、开发大众精神文化的愉悦功能,增强引导作用 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逐步深化对于文化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规划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现代社会,大量的文化
2、是作为“产品”生产出来的,可以说,没有文化市场,就没有大众文化。因此,在建设大众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市场和企业的积极性,承认并发挥他们在文化创造中的动力和创新作用,发挥大众精神文化生产的愉悦功能优势,引导文化生产的市场取向。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就是要努力将这种优势嫁接到公共形态的大众精神文化及其产品和服务上去。没有愉悦,大众精神文化没有吸引力,而没有吸引力的文化,是难以产生引导作用的。因此,如何将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的价值层次和愉悦结合起来,形成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大众精神文化建设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而和谐文化需要自身的和谐,教化功能和愉悦功能的和谐,
3、是文化自身和谐的条件和表现。 2、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 营造和谐氛围精神文化内核是在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时代精神。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精神素养,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让普能群众有能力也有机会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门槛必须足够低,特别是事关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事关社会整体进小的那部分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纳入政府的公共职责范围内给予保障和落实。对于困难群体,不能简单地通过单纯的许诺来维持他们的信必和认同,也要从精神需求着手,借助文化活动,实质性地改
4、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因此,必须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降低文化消费门槛,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要重神为需求互补的不同社会群体构建互相促进的舞台,发挥社区、社团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众精神文化建设格局。 3、根据不同群众的自身特点,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 和谐社会是差异社会,从社会分化的现实出发,尊重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自身状况和需求,引导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富裕阶层有能力支付市场价格,能享受到较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文化消费方式的独
5、立性和自主性较强。他们关注精神需求的增长,这包括内容的拓展和层次的提升,对此,主要应引导市场来满足。工薪阶层包括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以传统精神文化需求为主,对于群众性文化活动热情很高,文化消费上对公共产品和复习包括社区设施的依赖性较强,因此,立足社区,自主参与是满足他们需求的主要途径。外地来沪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社会文化资源的享有率较低,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维护困难群体的文化权利,努力使不同人群在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上, “各得其所” ,既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 4、开发新方式和新手段,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 发挥大众精神文
6、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需要加强对于新参与方式和参与手段的开发。 个人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明显改变了个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和手段。手机、网络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改变可社会联系的内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个人从社会交往中获得的精神文化满足。把握住这一潮流,积极加以引导,有助于激发优势群体的活力,实现精神文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尽所能” ,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敢有利于培育现代道德观念,开拓能够延续民族传统、造就有当代中国文化特色的超越性价值,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了充分动员社会资源,扩大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要重视为需求互补的不同社会群体构建互相促进的舞台,发挥社区、社团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众精神文化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