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语文教学更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摘要】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们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能力等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一种基础素质,是一种核心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是第一素质。 【关键词】心理素质;赏识教育;竞争意识 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科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优势。因为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 。那么,在中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下面我谈一些探讨。 1 用“赏识教育”为学生奠定自信的基础 教育学
2、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开口读书也不爱发言。在上金蝉脱壳这一课时,学生们都被金蝉脱壳的过程吸引住了,同学们都结合作者的描写发表自己对这个过程的看法,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我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总会看到很多的人在遛狗,在我们的小区里就2有很多人在遛,我每天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和那些小动物呆上
3、3、5 分钟,然后再问问那些遛狗的老人小狗的生活习惯,感觉就能了解到很多关于动物习性方面的知识,这样既不耽误学习,也不会被父母责备啊。 ”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肯定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其余的同学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 2 学会体谅,保持和谐互爱的生际关系 现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确认,教育学生学会交往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且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生际(生与生之间)交
4、往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较多地生活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人际相容性差。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是当务之急。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自选说、写、读、演等形式进入蔺相如与廉颇的角色,理解他们当时的不同心态。学完“负荆请罪”这一内容后,我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将相和”的基础是什么?在学生激烈地讨论发言后,我进一步点拨,使他们认识到:在一个集体里,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
5、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 33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心理学新论一书告诉我们:“所谓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进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处不在,因此语文课堂不得不教育学生去学会竞争,以便面对这个竞争的世界。 我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把训练的主题定在朗读比赛上,学生们热情高涨。我让学生根据座位前后的顺序分成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先在组内进行朗读比赛,根据组员朗读水平的高低进行排名,每次确定了朗读比赛的内容后,就让每个
6、小组同名次的同学进行比赛。在比赛前,每个组员都要发挥自己的能力从发音、语速、表情、感情的表达等方面去训练比赛的组员,经过两天的准备后就在口语课上进行比赛,每次的评委就按照小组朗读的名次依次进行担当,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并且能在竞争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在竞争中提升了孩子们的凝聚力;既让孩子们感受到竞争的激烈,也让孩子们享受到竞争过程中的互助与快乐。 4 鼓励求异,培养创造性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教学中我们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尤其要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这样,学生的独
7、立思维的素质得到肯定,求知欲就更强,这不仅对4学生学好语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将来在四化建设中发挥创造性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当然中学生发言有时也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一定要坚持尊重学生,适时加以引导,鼓励求异、求新、求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 利用语文教学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俗话说,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在我所教的孩子里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有的细心谨慎,多思善感;有的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有的诚恳朴实,热爱集体。但也有的行为孤僻,待人粗暴,懒惰放任。这些个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有清楚的表现。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个性心理学的原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有助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健康心理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