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渗透作用及发生条件的实验教学设计摘要 本节课是在实验室里配合 flash 动画及 PPT 文稿的基础上,从实验现象引出渗透作用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解释,建立实验课堂结构,以目标作为驱动,带领学生合作探究,推理判断,归纳总结,从而完成新知识的获取。 关键词 渗透作用 发生条件 渗透压 浓度差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进出细胞的大门是细胞膜,所以本节与细胞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知道蛋白质在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中具有的重要功能。本章主要介绍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本节课则以水的跨膜运输为实例,说明渗透作用原理和
2、发生条件,通过实验中原料的不同产生的现象不同,学会对比原因分析。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寻找实验条件差异而产生的结果差异,理解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第。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寻找实验中的变量差异。总结半透膜是物理透过性膜,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学会推理水进出细胞是溶质微粒对水产生的吸引力,得出渗透压的概念。通过比较得出浓度差指的是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数量差。 3.运用物理原理解释液面上升和静止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 尝试从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理解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说明探究实验方法和过程。判断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液面
3、上升和静止的原因 难点: 如何设计实验过程,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浓度差的含义。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依据“自主学习”原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线,利用实验、Flash、PPT 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讨论、 、交流、探究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使学生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学生自我监控、发展与评价中培养探究、合作及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 五?教具准备 渗透作用发生装置,演示课件,分组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实验课程
4、 Flash 演示血红细胞失水皱缩和吸水膨胀破裂,新鲜萝卜条失水萎蔫及吸水恢复的视频。 提问:这些细胞为什么会吸水、失水?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观察与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实验做准备。 二) 、实验操作:按设计分三大组若干小组如图 1 实验并记录。在实3验过程中,定时记录液面上升的位置。汇总曲线如图 2。 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它们在 T0T1 时间段、T1T2 时间段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测量和分析数据、绘制曲线的能力,基本掌握数据与曲线信息之间的转化,理解平行重复原则重要作用。 三) 、师生互动:不难看出,在 T0T1 时间段内液面上升且速度较快、而在 T
5、1T2 时间段内液面上升后最终趋稳。古人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可为什么漏斗内液面会上升呢? Flash 演示 A 组实验,显示液面初期上升及后期静止时水的扩散。 提问:水和溶质谁能通过半透膜?为什么?半透膜具有什么特征?水通过半透膜扩散时向哪方向扩散的多? 学生思考并回答(略) 。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水向漏斗内扩散的多于向漏斗外扩散的量,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而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 【1】溶剂水分子的体积小于半透膜上的孔隙,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溶质蔗糖分子体积大于半透膜上的孔隙,不能通过半透膜。 【2】是因为溶质分子对溶剂(水)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我们把它取名为渗透压。 【
6、3】由于渗透压带来的溶剂扩散作用我们把它叫渗透作用。 烧杯中清水中溶质分子为零,以此为标准把清水的渗透压定为零,漏斗内渗透压 F1 大于零,由此,把水从烧杯吸引到漏斗内,于是漏斗内液面出现曲线 1 变化。溶剂分子水进入漏斗内带来如下变化:(1)漏斗内溶质分子随溶剂的进入而浓度下降(如曲线 2) ,分子浓度下降使得漏4斗内渗透压下降(如曲线 F1) 。 (2)溶剂水进入漏斗使得漏斗内外液面差加大(如图 3) ,液面上升使得漏斗内静水压上升如 F2,而静水压 F2 阻止烧杯内水进入漏斗。 (3)由于静水压上升,渗透压 F1 下降,最终静水压与 F1 二力平衡,此时液面静止。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会思索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学习中的题目。 五)课后学习 观察生活现象,如春节前我们把鸡鸭鱼肉撒盐,一段时间就有水渗出;病人在输液时都用生理盐水或糖水稀释药液,西红柿片撒上糖也有液体渗出,这都是为什么?如果动植物也发生渗透作用,那它的什么地方相当于半透膜? 七?教后反思 实验有助于把抽象的定义转化成具体形象直观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PPT 的使用也使得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组织教学,Flash 动画及视频的融入使教学中的重难点易于突破,学习目标通过问题展示可使目标和方法更明确,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合作探究,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生活知识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