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以设疑激趣为前提,诱发创新意识 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为此,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深,钻得深才有创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一上课老师便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先来做一个对口令的数学游戏。 ”同学们一听做“游戏” ,精神大振。老师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三
2、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直角三角形只说一个锐角) ,老师便能立即说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散,倘若不信,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报给老师。同学们心里都装着一个谜,于是画呀、量呀,并且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想试一试老师说的真伪,有的想“难”住老师,结果老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同学们通过度量验证也确实如此。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 。于是,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掌握新知,由此诱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以激励评价为动因,激发创新意识 2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征,也就是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
3、用激励评价的手段,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那么定会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浪花一溅千丈,定会呈现出人人想创造、人人能创造、人人有创造的局面;反之,将会熄灭学生创造的火花,阻断学习兴趣的源泉。如: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中,出示这样三组题: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或=并说出根据。 (1) ( ) (2) ( ) (3) ( ) 第(1)组同分母分数和第(2)组同分子分数学生容易比较,对第(3)组许多同学要用通分的方法比较,之后教师问: “谁有不同意见?“一位同学举手说: “我用 与这两个比较, 超过 , 还不够 ,所以 大于 ”答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种思路是正确的。然后老师又
4、引导学生对上述的解题思路进行了分析,确认了这种解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具有独创性,当即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要敢于大胆想象,做到有所创见,有所发现。 三、以操作交流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 1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火花闪现。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呢?(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
5、积公式的?在学生3思考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话:今天同学们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将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共探索出八种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过程略)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交流、讨论能集思广益,既能体现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提高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而产生独特的见解。例如: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1 +0.25=?让学生讨论该如何算
6、比较简便,一部分学生认为,l 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因此把 1 化成 1. 625 计算比较简便;另一部分学生认为 0.25 容易看出得 ,把 0.25 化成分数计算也不见得繁琐。这时教师鼓励双方举例验证,使双方意见逐步统一,归纳出计算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举出一例: +1.25+ 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先算 + 得 1,再与 1.25 相加即可算出 2. 25既不要把小数化成分数,也不要把分数化成小数。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此类计算的一般方法,又掌握了特殊处理方法,充分培养了学生 创新精神
7、和创新能力。 四、以训练思维为重点,发展创新能力。 1发散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提出4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之目的。例如:一根铁线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形,如果要把它改围成长 12 厘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厘米?这道应用题学生一般用以下二种方法解答: (1) (10 x4 -12 x2)2 =8(厘米) (2)10 x42 -12 =8(厘米)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找新的解题思路。一个学生想到正方形两条边的和恰是围成长
8、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截去一条长就是一条宽,即 10 x212 =8(厘米) 。受其启发,另一个学生又想到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由原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长比长方形的长短 12 10 =2(厘米) ,就应从另一边里取出 2 厘米,另一条边则余下 102 =8(厘米) ,这就是长方形宽的长度,列综合算式:10 (12 10)=8(厘米) 。最后,教师又引导评出最优解法,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创造性想象训练。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应提供材料,使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加以揉合和变幻,创造出新奇的与众不同的巧妙的解法。 总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学校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期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真正做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