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谈谈数学课堂活动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是我市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突出“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新理念下,探索出的一种实践性强、效果好,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自全市各中学将其作为数学教学模式推广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实施问题情境创设关键之处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活动能否展开和其实际效果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恰当与否。下面我就个人的教学体会谈谈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问题情境应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教学” ,它既包括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可以说前一种“过程”在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中已有所体现
2、,但后一种“过程”是隐性的,无法在教材上体现,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地给学生“制造”出展现知识背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数学知识的化归形成 就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获得来说,其思维形式与过程大体上是由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几个层次的递进、推理、转化,进而得出新知识。这种化归形成新知识的过程,突出知识产生、发展的思维方法和认识策略,是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方法。我们在遇到新问题时,2要善于联想,将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与证明过程,都是化归、演绎的过程。因此,创设问题情境
3、可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 2.数学知识的类比形成 类比是通过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的关系进行比较、迁移,从而得到另一事物具有的相应的性质的数学方法,类比是发现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维途径。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通过原有知识类比形成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新旧知识的类比形成过程,不仅会抓住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且会使学习过程显得更科学、合理。 3.数学知识的归纳形成 归纳是通过观察、比较、猜想,从直观中归纳出理性的规律,是在研究事物的部分特殊情况的共同属性的基础上,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形成数学知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很重要的部分。教学中,如果忽视公式、定理、法
4、则的推导,而注重其应用,则显然是不正确的。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值得我们重视,即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归纳法,从具体、特殊的事实中探究其存在的规律,把隐含在表面现象中的本质找出来,当规律被找出后并予以证明,即是完成了一个创新过程。这一教学特色在学生学习上有特殊意义。 二、问题情境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好奇是人的天性。成功的问题情境表现为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些令学生感兴趣、惊讶、疑惑的问题,并促使他们产生怀疑、欲探究3竟的心理状态。通过问题情境可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鼓励学生探索发现,驱使学生积极思考,标新立异。 1.以兴奋点创设问题情境 从生理学角度讲,人处于现实、有趣的环境中,大脑
5、皮层的神经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就变得迅速敏锐,从而加速知识的接受、贮存、加工、组合和提取过程,知识迅速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以兴奋点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设计如下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音乐并配以画面,这首儿歌学生熟悉,和着音乐大家唱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教师不失时机提出问题:“一个和尚挑水需要多少个扁担?几个水桶?两个和尚呢?n 个和尚呢?” 和谐宽松的氛围、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精神亢奋、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6、 2.以疑惑点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从质疑到解疑,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疑惑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 ,即达到“心求通而尚不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悱”心理状态,促使他们去尝试,去猜想,去发现。 43.以矛盾冲突点创设问题情境 原有认知与现有认知的差别,原有经验与现实的冲突,能引起学生注意,使探究新知的活动成为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导火索” 。创设问题情境,可瞄准这些矛
7、盾冲突点,让学生“卷入”矛盾冲突中,使其在挣脱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问题情境应展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中学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知识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是无“形”的,不像数学知识那样,具体编排在章节中,而是不成体系隐含于教材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指点,学生才能领会、掌握。因此,问题情境中应有意识地展示数学思想方法,合理创设镶嵌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情境,以深刻的数学知识观实现合情合理的“再创造” 。 问题情境要展示数学思想方法,展现所学知识的发生、
8、发展,建构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应注意体现以下原则。1.渗透性原则 现行数学教材的编排一般是沿知识纵向展开的,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渗透在数学知识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和归纳,因此,问题情境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领悟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便是渗透性原则。 2.反复性原则 5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具有探索性、创造性、挑战性层次的问题,这就体现了数学知识本身是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过程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上升过程。从学习数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对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与掌握都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许
9、多数学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等,虽在各年级都有过接触,但对其的认识绝不能操之过急,而应注意其在不同的知识阶段的反复认识并逐步提高,这就是反复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每个单元、章节乃至整个数学体系都有科学的、简明的整体逻辑结构。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只有在与其他知识的关联过程中,才能被理解与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知识点的关联性在课本中往往未明显叙述出来,而是隐含在知识中,数学思想方法起着沟通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作用,它使得我们对数学知识本质及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形成一定结构的系统,所关联的数
10、学知识形成自身的体系,才能更好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就是系统性原则。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性使用和对现实生活的挖掘 1.对教科书中情境的创造性使用 在教科书中,教材编制人员已经创设了一定数量的问题情境,应该说这些教学情境都经过了编制人员的认真思考。面对这些情境,教师首先应该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研究该情境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将该6情境的教学价值尽量体现出来,而不要轻易舍弃教科书中的教学情境。 (1)根据原有情境的意义,选择一个类似的代替情境。如教科书里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平移的例子,但可能自己班的学生并不熟悉,这时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某些例子加以说明。 (2)对教科书中的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如对
11、某些教学素材赋予一定的实际背景,将其情境化。当然,在对教学素材赋予实际教学背景时,我们还应关注这些情境的系列化,避免将课堂变成情境的堆砌。 (3)对教科书中的多个问题情境进行必要的整合。 2.对现实生活的挖掘 当然,要设计得更好,教师仅仅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主动地创造才是情境的源泉。为此,教师应广泛射猎各门学科,具有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环节课堂活动模式”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创设问题情境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接受挑战为原则,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石国兴,鲁忠义.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新华出版社. 72教育发展研究.2001(5). 3教育发展研究.2002(8). 4教育发展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