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中的经验.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6475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新课程中的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新课程中的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新课程中的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新课程中的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新课程中的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谈新课程中的经验摘 要:在新世纪之初的课程改革中,一批新的课程应运而生,它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为学校课程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真正将学生的经验与课程结合起来,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经验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11-02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是新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主张,在新课改中,经验是处于优先地位的。重视学生自主经验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笔者将

2、以该门课程为例,对如何将课程和学生的经验结合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新课程要求的“经验”转向 被誉为“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曾这样说过, “为灌输知识而组织的实物教学,不管有多少,都不能代替关于农场和田园的动植物的直接知识,这种直接知识是通过在动植物中的实际生活,照料动植物而获得的。 ”1他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践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形成了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在杜威看来“一盎司的经验胜过一顿的理论” ,可2见, “经验”不仅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起点和归宿,同时也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 “经验”能够在教育

3、领域得到如此重视,当然也经历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在知识究竟来自于何处的一个相当长的争论时期。从德谟克里特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再到杜威,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认为经验带有欺骗性和模糊性,是毫无系统和组织的,通过经验无法获得稳定而正确的知识,只能获得一些片面的,零散的知识,而经验主义者驳斥理性是抽象的,是阻碍实践发展的,经验才是观念的唯一来源,杜威“经验”的提出,鼓励学生“主动作业”更是“赋予经验鲜活的生命力” 。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验呢?“经验(experience)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 ,2在杜威看来,经验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

4、 “经验即尝试”个体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体验生活,另一方面, “经验即经受结果” ,我们对客体有所作为,它反过来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加看重的是直接经验。就像杜威所说的那样, “把棉花和羊毛的纤维进行比较,在儿童告知我以前,我并不懂得,棉织业之所以比毛织业发展的迟的原因乃是用手去摘掉棉籽比较困难。 ”3虽然我们的教育很少要求儿童区投身木工、金工、纺织、缝纫、烹调等杜威式实践,但做一次游戏,交一个朋友,存一次压岁钱,写一篇作文这些都是儿童的经验,经验就是儿童受教育,培养思维的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是将知识与经验相分离的,新课改要求,加3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

5、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儿童生活的实践经验是新课程的主要来源。图书馆,运动场,宿舍,街道,社区等一切地方都可以是学生的“教室” ,这些场所的一切富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都可以转化成学生的课程。新课程中的经验的主导地位也是目前“登山型”课程的一种体现。传统的“阶梯型”课程注重结果,通过灌输大量的固定知识来实现预期的目标,学习就像爬阶梯,既定的目标,固定的方向,比的是谁先爬到最高处,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 “登山型”课程编制模式则不同,我们知道,上山的道路有很多,在这样一种课程理念中,注重的是学生在亲身探索上山道路时累积的经验。改革后的新课程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课程与经验的

6、结合。下面就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具体说明。 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中的“经验”浅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研究性学习”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 “信息技术教育” 、 “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组成,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4它针对学校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的现实,以学生的自主的探索经验为核心,旨在打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鼓励学生主动研究,亲身实践,积极反思,用自己的行动去获得经验。 “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名词)的经验过程(动词)

7、,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 5。 新课程改革让经验与课程的结合由理想变为现实。在课程目标上,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 “交往组织能力”6不难发现,无论是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还是各种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学生的“经验” , “教育即生活” ,仅从与经验无关的课本上,我们能学到的是少之又少,唯有通过经验去学习,才能达到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在课程资源上,因为经验本身就是外延很宽的术语,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在校内的运动场,图书馆,实验室,宿舍,还是校外的社区

8、,街道,公园,农村,工厂,医院,都可以找到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资源,比如环境,社会公德,人口,信息技术,城乡一体化这里有学生实践的广泛空间,学生可以主动去社区做一次劳动服务志愿者,可以和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合作研究 GPS在课程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学习的课程。 “正在成长着的年轻人应该为户外的劳作、创造性的和生产性的活动而早早接受训练通过劳作并依靠劳作,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7 所以教师不再以传统的身份出现,学生通过劳动,讨论,实验,观察,访谈,调查等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积累丰富的经验,比如,通过撕瓦棱纸,了解纸的承重,受

9、力分析,进而扩展到数学的微积分,养一只蜗牛,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进而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参观家乡名人故居,了解名人的故事,进而发展为热爱家乡亲身体验结束,再将自己的经验所得以绘画,模型,歌曲,报告等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抽象的知识在儿童的经验实践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解,儿童可以将5他在校外经验用到学校的学习中,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在学校所学运用到实践,这也是以后进行深入学习的根基。 三、如何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 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进行课程学习是当今课程研究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怎样才能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专业的教

10、师是关键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中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虽然对老师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新课程中,对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老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去年年底我们参加的一次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编写的讨论会中,很多中小学老师反映,目前这门课程很少有专业的教师,基本由数学,语文等教师兼职,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 那么回到现实的要求中来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那么着对于该门课的认知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门专业课的专业知识。学生的经验不是单一的,它涵盖了知识,情感,劳动等很多方面,所以教师不仅要有学生所掌

11、握的经验知识,还要有学生所不知道的经验知识,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间给学生以引导。教师在这门课程中起着全局性的作用,所以,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专业的教师是关键。 2、社会的支持是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6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可以看到,无论这些内容的哪一方面都涉及到社会,都需要和社会各界联系沟通。最令大家头疼的问题,当数活动的安全问题了,一谈到安全问题,很多学校就成了“惊弓之鸟” ,为了减少麻烦,宁愿锁住校门,干脆不让学生“走进社会” ,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也是和很多家长的不理解分不开的。既然要学生自己去体验,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那么走入社会是必然的

12、,社会各界(学校、家长、社区、街道)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协调好了各方面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才有保证。 3、以地方为主是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语文、数学等课程,有国家统一指定的教材,该门课程主要围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四个方面进行,灵活性很大。那么选择什么主题作为一节课的内容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以地方为主,体现地方特色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参观自己的家乡,去附近的敬老院打扫卫生,了解本地历史名人等,去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实践,不仅学生们会有更大的热情,而且实施起来也相对的方便,所受的地域文化方面的限制也相对较少了。 中小学

13、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经验的,无论怎样,将经验与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正顺应了这一潮流,这也是我们改变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世界教育改革进程所必须的,我相信,只要我们都同心协力,一切的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7参考文献: 123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 陈时见,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用书)Z.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1.1. 5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陈时见,李晓勇.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4). 7 Froebel.F,Education of Man,pp.33-34,19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