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24-02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于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基奠作用。 新课改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既要求教师、学生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也要更多地关注伦理道德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贯彻,更要结合时政,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俱进,把“三个代表”思想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一、新的教师观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1.新型教师要有献身教育的勇气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有先进的
2、教育思想,真正树立教师的使命感、荣誉感,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为教育不怕艰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承担错误和牺牲的勇气,有不追求个人名利、地位、待遇而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忘我的工作热情。 2.新型教师要有对一切学生负责任的爱心 21 世纪的政治教师更要有高尚的思想觉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抓住德育的主线,关心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建立和谐、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2关爱所有的学生:不偏私、不歧视、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不讽刺学生,要“雪中送炭” ,不宜“雪上加霜” 。 3.新型教师要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榜样力量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为人师
3、表的必要条件。政治教师更要诚信于学生。鲁迅说:“伟大的人物最重要的人格是诚 ”,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为人之诚,在诚信方面做学生的表率,而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每个学生“诚”起来,成为楷模。 4.新型教师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逐步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不但只具有教学方法,更应学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健美,学会实践。常言道,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政治教师更应该不断充实政治思想、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将政治课枯燥的内容异彩纷呈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新的
4、教学任务,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新的学生观是课程改革推进的助推器 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对事物感兴趣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在政治教学中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像周恩来、朱德等;新时代的代表:袁隆平,以及把美国入侵伊拉克等能调动思维的故事引进课堂,用以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个体差异,树立团队意识。有位哲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3同的两片叶子,而人的思维、模式、方法、结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学生在采摘“果子”的时候,要根据集体的需要和个人的能力,达到人人有“果子”吃,人人能吃到满意的“果子” 。这就
5、需要政治教师要从培养不同思想上下功夫,将“零散的珠子串起来,成为一条精美的项链” 。从而教会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设置探究活动、增强合作观念。毋庸置疑,探究活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是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时代和生活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如果达到了有效运用,思想政治课就会真正地丰富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希望是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传统道德思想教育是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要内容 1.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优良传统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用课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优势所在。我们
6、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优势,让我国全体公民在青年少阶段接受正规的、充分的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信念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更需要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我们的先辈提倡的忠恕、孝悌、仁义、礼仪等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分析,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对待那些纯属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伦理,当然不应继承,但让学生适当了解一点,懂得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由来,对于他们理解、接受优良伦理道德,也会有一定益处。 4四、结合时政,在政治教学中贯穿“三个代表”思想既是任务又是原则 1.思想政治课的方向性就是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逐步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贯彻始终。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新闻报道及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对时事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思想政治课要紧扣时代脉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通过现实的变化、复杂的环境,运用书中的观点去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洞察社会变化中的责任和品质,从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