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做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一、要从问题意识开始质疑能力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 “善问” “勤思”的思维品质,只要教师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问题能力的形成就有可能。有时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教师也应耐心引导、热情鼓励,而不允许学生养成思维惰性。鼓励学生大胆地问,让他们寻根究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第
2、二,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第三,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字面意思的学习理解,而要善于根据语境揣摩言外之义,弦外之音,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第四,对学生的质疑避免直接作答或快速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的答案,水到渠成地完成学习。 二、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实现教学互动的工具。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质疑是学生探究能力2培养的开始。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
3、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而在这个师生信息交流的平台上,产生这种群体互动的动力中,质疑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也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教师的引导才能发挥作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做法 1.创设敢疑的轻松教学氛围 教师要对学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只有站在完善学生的人格的高度来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充满信心,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芒,才能建立一种师生对话的教学环
4、境。 2.营造学生敢问的教学环境 学生敢疑必须创设提问情境,可以有以下方法: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之间提问题,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3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教师
5、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并在实施中不断摸索,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3.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所以还应教会学生段、篇质疑的方法。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本人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其次,了解分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
6、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 。 (2)从主题思想处生疑 主题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帅和支配全文的作用。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和主要的写作意图。但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及理解角度不同,对主题思想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中谈到怎样对待生和死、义和利的问题。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们应“舍生取义” ,但也有同学却用保尔的一句名言 “人,最4宝贵的是生命”来反驳,且提出了新的生活观念“取义不舍生” 。这不仅是赋予文本新的内容,也表明了新时代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取向。 培养学生
7、质疑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我学习习惯的形成。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并在实施中不断摸索,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3)文章题目中求疑 题目犹如文章之眼,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子浦口送别,表现了父子深情,那么,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从题目上提问: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换成“浦口送别”好吗?这样质疑和解答,作者以“背影”为题的深刻用意就凸现出来了,学生不仅从中体悟到了文本的思想内容,更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主题思想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和主要的写作意图。但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及理解角度不同,对主题思想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中谈到怎样对待生和死、义和利的问题。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们应“舍生取义” ,但也有同学却用保尔的一句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来反驳,且提出了新的生活观念“取义不舍生” 。这不仅是赋予文本新的内容,也表明了新时代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