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君臣” 、 “兄弟”与“朋友”摘要 考察诗经所涉君臣、兄弟、朋友三种人伦关系,发现在周之宗法分封制社会结构中,君臣与朋友两种人伦关系被兄弟一伦所勾连起来,君臣被视为朋友关系。 诗经相关篇章用“朋友”处即指君臣,同时,此类朋友关系以“友纪”作为行为规范,为君者须“惠于朋友” ,为臣者则“摄以威仪” 。此一朋友关系亦辐射到臣臣关系。 关键词 诗经 ; 君臣; 兄弟; 朋友; 人伦关系 2013 年 10 月张节末吴壁群: “君臣” 、 “兄弟”与“朋友”诗经中的人伦关系考察 2013 年 10 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古代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群体性异常重视,具体表现为“五伦” ,即五种
2、最基本亦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相关内容记录于传为子思所作的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孔颖达礼记正义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41 页。孟子的版本与子思的相同,但君臣和父子的排序互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见孙?孟子注疏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146 页。五伦之排序,首伦君臣乃封建政治之基石,朋友排在五伦之末,既在“朝廷”外,又在“家庭”外。朋友与君臣二伦,一在首而一在末,两者相隔甚远,看似不相关,实则存有深刻之联系。本文在古史研究
3、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参看钱宗范朋友考 ,载中华文2史论丛1978 年第 8 辑,第 272282 页;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三章第三节中“朋友考”部分。此外,查昌国先秦“孝” 、 “友”观念研究兼汉宋儒学探索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中论“友与两周君臣关系的演变”对本文亦有启发。,通过对诗经中有关诗篇之研究对此予以进一步揭示。 一、 基于血缘性之君臣关系与兄弟关系 王国维于殷周制度论一文论述周制度与商之差异时,首先即提及周之继承制。他认为:“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既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
4、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开国之初,建兄弟之国十五,姬姓之国四十,大抵在邦畿之外;后王之子弟,亦皆使食畿内之邑。 ”1237238 同时,王氏亦指出:“又与嫡庶之制相辅者,分封子弟之制是也。 ”1237 与此继承制度相辅助的,正是周之分封制度。周灭商之后,因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等兄弟不满,导致“三监”叛乱,周公成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他“吊二叔(管、蔡)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418,据说这就是周朝实行分封最初的政治动机。王国维论述分封带来之重大变革曰: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叶称王。汤未放桀之时,亦
5、已称王。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于牧誓 、 大诰皆称诸侯曰“友邦君” ,是君臣之分未全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舅甥,本周之臣子;3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1238 根据这段论述,可知正是分封使周代政治架构异于商代:天子不再是各诸侯之首长,而成为各诸侯之君。分封更确立起了严格的君臣秩序,即如王氏所言:“而天子诸侯君臣之分,亦由是而确定者也。 ”1238 分封确定了君臣秩序,以便国家日常运作管理。而国家运转的有序并不是
6、单单来自其君臣名分之确立,名实必须相符,实至方能名归,此“实”就是经济利益的划分。 周礼?大司徒载:“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其食者参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3254 邦国、诸公、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地大小各有不同,构成一个序列。此外, 礼记?礼运篇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4681 可见,周所封建的公、侯、伯、子、男不同爵位等级的诸侯拥有了大小有别的土地,确定了经济利益的等
7、级秩序。 分封之举划定经济利益,催生了君臣之伦,但尤须注意的是,君臣背后保留的血缘性。 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5114,被“封建”的邦国大多是与周同姓之“亲戚” ,血缘关系乃其基本纽结。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昔成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 ”21472 这则史料揭示了基于血缘性而建立君臣关系之目4的,就是君之兄弟被分封建立邦国(“并建母弟” ) , “以蕃屏周” 。所以,大雅?皇矣提到周准备伐崇,首先要“询尔仇方,同尔兄弟” ,这是周的政治领导者争取军事同盟的举措,以达到“以尔援,与尔临?,以伐崇墉”的
8、军事目的。此时周要联合的“仇方”即是异姓之邦, “同尔兄弟”的兄弟指代的是“兄弟之国” ,很可能即是王季的兄弟,太伯和仲虞所在之虞国。以兄弟来称呼所要联合的邦国,正好证明了左传中“并建母弟”的记载,印证了君臣背后的血缘性。另外, 尚书?梓材有一处记载:“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 ”6387 文中歌颂了先王能够辛勤地用明德安抚四方,使众邦国亲近,归附进贡,兄弟之国一同来朝。此处同样以兄弟来称呼同姓邦国。 既然君臣的血缘性构建了国家政治的基本架构,那我们就可以对周家族中兄弟与君臣两对身份的平行关系详加考察。西周中期穆王时代繁卣有铭文曰:“惟九月初吉癸丑,
9、公祀,越旬又一日,辛亥,公?辛公祀。衣事亡。公蔑繁历,锡车、马两。繁拜手稽首,对扬公休,用作文考辛公宝尊彝,其万年宝。或。 ”715 陈佩芬认为,铭文中的“公是或族之长,所以他有资格主祀祀,而繁不是嫡子,只能参与,公与繁可能是兄弟辈”716。繁作为弟,受了兄长“公”的赏赐之后“对扬公休” ,这是西周时期臣下接受君主赏赐之后的惯常礼仪。许倬云亦指出:“臣下对君主的回报,在金文中最常见的是恭谨的颂扬与祝福,所谓对扬王休 。 ”8171 繁卣铭文证明当时贵族家庭内部的兄弟之长幼关系意味着君臣之地位尊卑关系。约处在西周中期初的?簋,其铭文中将这种现象5展示得更为明显和深刻。铭文为:“?拜稽首,休朕宝君
10、公伯锡厥臣弟?井五,量;锡甲、胄、干、戈。?弗敢忘公伯休,对扬伯休,用作祖宝尊彝。 ”946 公伯和?之间是兄弟关系,公伯是兄长,所以?自称为“弟” ,同时,公伯又是“君” ,所以?也自称为“臣” ,从称呼上可以看到,兄弟关系实际上成了君臣关系。公伯对?进行赏赐之后,?“对扬伯休” ,采用了臣对待君的特定仪式,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又一次化身为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王晖指出,?簋铭文中的公伯“应是诸侯一级的国君”948,可见在当时分封制度的大背景下,基于血缘性之君臣关系与兄弟关系应该辐射到诸侯国内。 从诗经有关诗句,我们亦可一窥此类君臣关系。 小雅?沔水乃“规宣王”之作,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之兄
11、弟指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之臣。 ?风?鹑之奔奔中“人之无良,我以为君”之“君” ,非毛诗序所指之宣姜,而是与“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之“兄”同为一人的卫宣公, “君”乃“国君”而非“小君” 。魏源曰:“鹑之奔奔 ,刺卫宣公也。 ”10627 王先谦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与礼记?表记引此诗“君”皆指“国君”为证,甚确11233234。这也意味着在诸侯国,君臣关系同时也指兄弟关系,与前文所提?簋铭文可相印证。 二、 一对同义词:君臣与朋友 诗经的君臣和兄弟两伦基于血缘,似乎并无难解之处,让我们吃惊的是,以兄弟为中介,君臣与“五伦”中关系最远的朋友有着非常奇特的关联。而君臣与朋友两伦的联系在以往的诗经
12、研究中似乎一直未受到相应的关注。我们对诗经中关乎朋友的用词做了统计,包6括朋友、 “良朋” 、 “友” 、 “友生” 、 “友君子”共 22 处,其中风只出现 2 处, 雅多达 20 处, 颂为 0 处。风、雅、颂三部分,朋友之分布,于雅中数量为最多,亦最丰富。以下对诗经?大雅的假乐、 抑和既醉三篇进行分析,以展现君臣与朋友二伦间之联系。 (一) 大雅?假乐 假乐是一首对君王的赞歌: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福无疆,四方之纲。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
13、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全诗四章,共 24 句。诗篇赞扬一位德行高尚且受人尊敬的君王,但难以断定具体是哪一位君王王先谦云:“毛序:嘉周成王也。 论衡?艺增篇:诗言“子孙千亿” ,美周宣王之德能慎天地,天地祚之,子孙众多,至于千亿。 ”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 (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 895 页。 。开篇第一章即毫不铺垫地对君王美好的德行(“令德” )大唱赞歌,他无论对待国之人民(“民” )或者为政之官(“人” )皆得其宜,所以能受“天”之佑护。第二章继续歌而颂之,前两句祝福这位优秀的君王子孙无穷匮,福禄不尽。三、四句转入对君王政治的歌颂,说他能够不犯过错,循用前代治理国家之章法
14、。第三章继续推进,夸赞君王善于听取身边辅佐大臣的意见(“率由群匹” ) ,因此7从没有招致怨恨与憎恶,造福了四方,终成为天下学习之法(“纲” ) 。第四章讲这位君王制定或者以身践行的法则(“纲” 、 “纪” )能影响到朋友。君王之下的诸侯卿士们也非常爱戴(“媚” )这样一位天子,进而纷纷督促自己,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流于懈怠,能够兢兢业业,成为民之所爱。 统观全诗,其于歌颂国君的同时也揭示出人群在政治生活中的两对重要关系,即君臣和官民。在统治者内部是反映政治地位高下的君臣关系,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官民关系。本诗第四章出现“朋友”一词,其前是君王之纲纪,其后是“百辟卿士” ,即君臣关
15、系,而“朋友”横亘其中,显得异常突兀,用现代意义的“朋友”去理解显然不通,不禁叫人疑惑。那么这个“朋友”究竟是何身份呢?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句中之“燕” ,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安也” 。 “燕”的这种用法同样出现在小雅?吉日中:“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郑笺云:“率,循也。悉趋禽顺其左右之宜,以安待王之射也。 ”12658 讲的是天子出外打猎,这时候左右随从保护天子。此外, 周颂?一诗中出现“燕及”的用法:“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是一首有关周王祭祀的乐歌,其中盛赞了君王为人明哲,才兼文武(“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 ,所以能够“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不仅能
16、让上天心安,还使后代昌盛不息。 “燕”的第二种用法是通“宴” ,即“宴饮”之意。此意在诗经中频繁出现, 小雅?鹿鸣有“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写的是主人邀请宾客赴宴,用美酒招待,和嘉宾一同行乐。 大雅?凫?:“凫?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8酒既清,尔?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写的是邀请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上扮演“公尸”的人来赴宴。 小雅?楚茨:“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是写同有血缘关系的“诸父兄弟”一同宴饮。 小雅?车?:“间关车之?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写诗中主人公驱车去迎娶美好的少女,虽然无好友, “我”仍用宴饮来庆贺,心中喜乐。 假乐中的“燕”
17、 ,郑笺认同“燕饮”之意:“成王能为天下之纲纪,谓立法度以理治之也。其燕饮常与群臣,非徒乐族人而已。 ”121108 细究以上两种解释,皆说得通。不过似乎将“燕”解释为“安”要更为合理些,可更好地理解前后文,使整个诗歌文本呈现出连贯性。“燕及朋友”之前摆出的是“之纲之纪” ,乃顶针上边“四方之纲” ,其要义当是君王所践行或树立的法度(即“纲纪” ) ,现将朋友如郑笺一样作“群臣”解,诗意即是因为君王能够用合理的“纲纪”对待群臣,使群臣“安” (若是暴君,无纲无纪,则群臣惶恐不安) ,所以群臣即“百辟卿士”也就会反过来“媚于天子” ,并进而为民办事,工作不懈怠,才为人民所爱。 (二) 大雅?抑
18、抑诗凡 12 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九章每章十句,是以一长者口吻告诫年轻执政者的诗篇。 毛诗序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 ”121162 通篇皆在语重心长地提醒执政者要谨言慎行,遵循先王制定的刑法,尽心治理国家,勿招来丧国之祸。 诗的倒数第三和第一章为: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9而莫成?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其德,俾民大棘。两章皆用“於乎小子”开头,“於乎”即“呜呼” ,是古文中常见的语气感叹词。王逸楚辞章句序云:“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
19、面命之,言提其耳。(按,此处漏引匪手携之,言示之事一句)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 。 ”11939 王氏所说之“切”可能是落在诗人“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劝告“小子”之耐心殷切上。 “於乎小子”一句在尚书中可读到与之极其相似之句,此类句子所出现的篇章,其主旨用意也相似:王曰:“呜呼!小子封:恫?乃身,敬哉!”6362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 (康诰 )6372 设若给抑中“於乎小子”改用另一种断句方式可为“於乎!小子”;或是将康诰两句的感叹号除去,则可为“呜呼小子封” ,便与抑中那句只多出一字罢了,古文本无现代汉语之标点,其相似性更加明显。康诰一篇序云:
20、“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 、 酒诰 、 梓材 。 ”6357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诛伐了管叔和蔡叔,封康叔于卫,因此写下康诰 ,教导和告诫康叔“勿替敬” (不要放松警惕) ,好好治理其封地。据历史记载,周公因成王年幼而为摄政王,因此是康叔之君长,同时在血缘上又是康叔之兄长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见孔颖达尚书正义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 359 页。 ,在康诰中周公称康叔为“小子封” , “小子”一词即是年长者对年轻者之称呼。 抑中诗人也是一个告诫“小子”的长辈,10他对待这位执政者是“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更是“诲尔
21、谆谆” 。诗人从威仪、敬天、修德、刑法、慎言、军事、爱民等多个方面告诫“小子” ,目的是望其能治理好国家,使国泰民安,而非导致诗中所言“曰丧厥国”与“俾民大棘” 。 诗的第六章曰:“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仇,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无言不仇,无德不报”一句在此章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无言不仇”承接前面“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总结起来是要慎言,诗中还讲到要“慎尔出话” ,因为“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 “小子”作为一个邦国的执政者,他的言语也是政令,一言可以兴邦丧邦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
22、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 145 页。 ,政令若反复无常定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因此须慎言君臣之“君”在字源意义上即有发号施令之意。 “君,尊也,从尹口,口以发号。 ”段玉裁注曰:“尊也,此羊祥也,门闻也,户护也,发拔也之例。从尹口,尹、治也。 ”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7 页。 。 “无德不报”一句引起后文的“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执政者若能施惠给朋友,继而施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