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依据和建构路径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69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依据和建构路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依据和建构路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依据和建构路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依据和建构路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依据和建构路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依据和建构路径分析摘要:当今世界,以相互尊重、协商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开始逐步取代以敌我分明、对抗冲突、零和博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关系。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阐释并践行这一新型关系,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外交的重要战略之一,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对比新旧大国关系的内涵和特征,剖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条件和现实意义,分析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字:新型大国关系;内涵;时代背景;建构途径 中图分类号:D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4-0052-06 大国关系是指大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2、,它是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规则的决定因素。近代以来,大国关系经历了二战之前“对立与战争”为主、冷战期间“对峙与竞争”为主以及冷战结束后“竞争与合作”为主的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革命性国际体系下的传统大国关系,后一个时期为稳定性国际体系下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早有思考。早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江泽民就提出:要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其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重大场合对其进行了阐释。2011 年 1 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美达成“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共识。2012 年 2 月,习

3、2近平访美期间进一步提出中美之间应建立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2012 年 5 月,胡锦涛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提出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五点构想,即“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 。至此, “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被全面推出。 一、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大国关系是国际态势起伏变幻的主导因素,对国际政治走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国之间若能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世界总体上即可维持稳定的局面。相反,若大国之间矛盾不可调和,冲突不断,战争频发,世界也无安宁可言。通过对比传统大国关系的特点,可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的优点

4、所在。 纵观国际历史,传统大国关系基本可被归纳成两种运行模式:一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其表现为: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威胁到“守成大国”的霸主地位, “守成国”为了维护霸权千方百计的打压、封杀新兴国家,而新兴国家为谋求与其国家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也想方设法对抗“守成国” ,攻守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和,极易引发战争。例如,20 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德国和老牌霸主英国展开争夺世界霸权的角逐,先后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二是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关系。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意识形态划分敌友,结成同盟进行对抗。典型代表是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20 世纪中后期,

5、世界呈现两极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以冷战方式夺取世界霸权,引发局部代理人战争和大规模军备竞赛,使3世界长期被核战争的恐怖气氛笼罩。尽管以上两种大国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所差异,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呈现出敌我分明、对抗冲突、零和博弈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之间过分强调分歧和差异而掩盖了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可能,紧张的战争气氛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显然,这种传统大国关系模式不可能带来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国际环境的长久稳定。 相对传统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极其丰富。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相继推动了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大国关系也随之复杂化和

6、多样化,呈现出敌友界限日益模糊, “挑战与利益同在” 、 “竞争与合作并存”等特征。在这种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国之间应积极破除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束缚,以创新性思维应对大国间的分歧和矛盾,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较之传统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以跳出新兴国家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的历史怪圈为前提,以“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为理念;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对话和协商方式处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合作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斥,共赢而不“零和”为基本特征。与传统大国对抗模式不同,伴随国家之间共同利益的增加,各大国都意识到,加深合作尤为

7、重要。虽然各大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但各国深谙:国家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不仅要超越对手,更要超越自己。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这种超越不应是穷兵黩武、沙场纵横,而是国家之间通过在改善民生、社会4治理、科技创新、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比较,取长补短,在遵守国际秩序、承担国际责任的基础上加快自身发展,造福本国人民,并通过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的进步,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永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的发展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尽管国际社会一度对中国的崛起存在种种质疑和担忧,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延续“国强必霸”的传统大国崛起模式。2011 年,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向世界

8、传达出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嘲。这一理念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中。 世界不断地发展变化,历史和实践不断地检验和淘汰着过往的制度、模式和道路。千差万别的国情决定了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使更多国家通过互利合作实现了双赢,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以坚船利炮称霸世界的企图、任何以意识形态划分敌友

9、的思维,都是不明智的。革命性国际体系下,以竞争、对抗和冲突为主旋律的传统大国关系,阻碍经济增长、消耗甚至毁灭人类财富,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新型大国关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倡导合作共赢、共担责任、共享发展,才有利于维持世界长期稳定,增进人类福祉,并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 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依据 5当今世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各种力量此消彼长,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推进,大国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和变革。虽然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但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善,大国联系日益紧密,在应对国际事务中,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增多,因而大国之间全面对

10、抗的可能性减少,各大国都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点,不断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协调和多边协商机制的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了难得契机。 (一)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保障。 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一方面,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和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后,全世界人民都深刻认识到,战争和对抗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和平友爱才能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 “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嗍。另一方面,整个世界的客观条件

11、也在悄然变动,十八大报告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作了深刻分析,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温家宝指出:“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6繁荣。 ” (二)世界多极化、民主化趋势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批非西方国家迅速崛起,并渐渐参与到国际机制和国际体系中,推动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

12、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催化下,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转移;由欧美主导的“单极”局面向“多极”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由西方大国主导国际体系、发号施令的局面也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关系进一步向民主化方向发展。近年来, “金砖四国、五国” 、 “新钻 11 国”逐渐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评价金砖国家机制的作用时说:“金砖国家机制已经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另外,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依存度加深,大国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俱败” 。这使得各

13、国在应对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时,能够从共同利益出发,最大程度地保持冷静和克制。在谈及中美关系时,杨洁篪就表示:“时代在发展,我们应该摒弃陈旧过时的观念,切实尊重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致力于构建以尊重为前提、合作为途径、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 ” (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使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各国共识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成为困扰全人类发展的难题。这些问题呈现出突发性、跨国性、随机性、多样性等特征,防范难度明显增加。更为严重的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与传统安全威胁交互作用、相互转化,7加剧对国际社会秩序的威胁,危害一个地区

14、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应对这些问题,仅靠一个国家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一两个国家单干,或者为谋求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独霸一方而单方面采取行动,都是不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有效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途径是各国搁置争议,淡化排他性意识,以平等互信、合作互利为原则,协同努力,强化共同安全合作,建立健全国际合作机制,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华盛顿新美国安全中心在 2009 年 9 月发表中国登场:构建一个全球关系的战略框架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北京和华盛顿的联合行动,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包括全球金融动荡、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能源保障)是难以想象的” 。 三、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挑战及

15、应对措施 (一)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201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仅次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防工业也蒸蒸日上,一个强大的崛起的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的快速崛起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适和防范,给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带来一系列挑战。首先是“中国威胁论” 、 “中国责任论”甚嚣尘上,给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带来消极影响。美国收缩其全球战略,将战略重心从中东转向亚太以牵制中国,并积极介人中国在南亚、东南沿海地区与他国可能激化的领土、领海争端,试图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

16、力。其次,世界经济的持续恶化使中国与其他大国的竞争更为激烈。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困8扰,他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与中国在人民币汇率、贸易、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冲突不断。最后,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问题上,西方国家一方面强调中国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另一方面在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中国设置障碍,使中国的权利和义务严重失衡。 (二)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应对举措 面对以上种种复杂情势,中国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必须作出如下努力。 首先,以成为新型大国为基础,以办好自己国家大事为关键和核心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就需要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思维

17、,狠抓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分配制度,坚持共同富裕,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使人民切实享有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理顺社会各阶层关系,解决各方面问题,防止内部矛盾激化,避免政府决策与民意相悖、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思想分化,使全国上下在维护和发展国家根本利益这一问题上始终保持共识,实现国内政通人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发展前景,这是未来中国与大国关系发展走向的关键前提和基础。同时,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虽然中国一直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

18、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但是西方大国始终对飞速崛起的中国心怀戒备,时常宣扬“中国威胁” ,鼓吹“中国野心” 。针对这9种隋况,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再次强调:“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 其次,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强化共同利益,夯实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的历史浪潮不可逆转。中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19、的过程中,寻求同各大国间的利益汇合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夯实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加强中国与各国,特别是中国与大国之间经济领域的合作,以对话、协商方式解决经贸摩擦。温家宝在 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为此,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政策:要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 “坚定把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结合起来,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

20、出口竞争新优势” ;要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为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要以积极心态学习西方大国的经验教训,同时“坚持把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结合起来,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汇合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中国在致力于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行动:一方面,10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必须不断呼吁国际携手、共克时艰,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并倡导就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革

21、国际金融体系展开讨论,防止危机再次发生。 其二,在应对国际事务中,要着眼于共同问题,增进战略互信,推动建立多边协调机制。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围绕国家利益产生的矛盾在所难免,但是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也日益增多,如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能源短缺、人口问题及核安全问题等。另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加深了各国之间的利益融合,使各国成为利益攸关、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应着眼于“共同问题” ,创新思维,摆脱旧有规则体制的束缚,积极在各个领域中探索新的合作增长点。正如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所言:“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所以我们要出行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 。2012年,温家宝在出席第五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时倡导:“为减少能源资源问题带来的困扰和不平等,可考虑在 G20 框架下,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建立一个包括能源供应国、消费国、中转国在内的全球能源市场治理机制。通过协商对话,制定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构建能源市场的预测预警、价格协调、金融监督、安全应急等多边协调机制” 。总之,由“共同问题”牵引的多边战略协调机制,是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切人点,国际多边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