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匆匆英译本中的“信、达、美”分析探究摘 要: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含蓄隽永、短小精美、感人至深,有多种英译本。本文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从词汇、结构和音韵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译本符合散文翻译“信、达、美”的原则;进一步论证了张培基散文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匆匆 英译本 张培基 散文 一、引言 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的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散文写作追求的首先是由情感和立意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文本构成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是汉语散文诗中的佳作。 匆匆的
2、英译本以朱纯深、张培基和张梦井的最具代表性。张培基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以往对匆匆的英译本研究大多从英汉语言对比、篇章衔接、接受美学等角度进行;如:郑文思的从词汇与句式角度对比朱自清匆匆两种译本 ,程荣荣的接受美学视角下匆匆英译本之美学价值研究 ,王聪慧的汉英散文诗篇章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匆匆及其英译本为例 。本文将以张培基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匆匆英译本中“信、达、美”原则的体现。 2二、散文的翻译 针对散文翻译的特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再造出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
3、等信息。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 为散文翻译制定了 6 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以段落或部分为整体;认为翻译要“以意译意” (translate intention by intention) , “以意译意”与林语堂提倡的“翻译要遵循行文之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这样可以摆脱原文字句的束缚,有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一)散文翻译的特点 准确
4、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等方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张培基保存散文风格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使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可资翻译工作者借鉴。 (二)散文翻译风格 散文的自由的文体特点,一方面给散文创作以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使散文的风格变化多端,难以把握。散文风格的翻译可以采用无意识翻译的方法,这要求译者与原作者在写作手法、心境、选词等方面接近,以达到契合。把握翻译中的“风格”问题,要注意两点:1.译文的风格3要忠实于原作。要做到“忠实”就要在翻译中结
5、合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2.要发挥译语的优势。可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风格的移植。三、 “信、达、美”原则在匆匆英译本中的体现 张培基匆匆英译本选词准确,句法处理得当,风格与原文接近;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式句法等层面上来讲,文字质朴,语言忠实流畅,通晓易懂,行文优美,情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而这与本文所提到的“信、达、美”原则契合。 (一) “信”词汇层面 散文翻译中的“信”指选词精确得体,语意连贯;对于翻译,只有选词贴切得体,才能使语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非词句的堆砌。本文仅分析张培基和张梦井对词语的选择。 (1)题目“匆匆” 张培基译:The Transient Day
6、s 张培基选择的“transient”的“暂短,转瞬即逝”义与文中主题“匆匆”的语义相符the days passed quickly without being conscious of them(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流逝了) 。译文体现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短暂,快,不知不觉”之义。 (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张培基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对于渐渐空虚,张培基采用了“wea
7、r away”, “wear away”有“消4逝,衰退,磨薄”义。这种形象化的翻译对应了作者形象化的描述。“wear away”表达一个过程,对应了文中“渐渐”二字。从这一词汇的选择上来看,张培基的翻译以读者的理解为出发点,体现了对译文的选择。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张培基译: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t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对于“千门万户的世界里”
8、 ,张培基采用意译,用“teeming millions”翻译原文的“千门万户” ,与原文的夸张形容相吻合。由此可见,由于一词往往有多种词义,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会有不同的词义。词语只有组成一个句子,进而形成语篇后,其词义才能得到确定。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脱离上下文,就无法译出语义连贯的译文;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选词,而不是一味追求对等,以致丧失了整体意蕴。 (二) “达”句子的运用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译文的语篇是否连贯、有逻辑性,要看译者对句式的灵活使用,以及对整篇文章结构的准确把握的能力如何张培基的英译本更多地使用了断句的方法,把原文中的长句切分成短句,再用连接词将整
9、个语篇巧妙地衔接起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将短句合并为长句,将长句切分为短句,根据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调整5语序,处理衔接,才能使译文晓畅自然,更加地道。注重二者的结合,才能翻译出更好的译作。下面将举例说明: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张培基译: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张培基选用
10、了一般现在时,表示恒常的事实时间的匆匆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连续不断的,暗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采用了三个相同句式,力求神似。 (5)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张培基译: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11、 in reverie. 朱自清散文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相同的句式呈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人仿佛看到时间的流逝。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显得轻快流畅。张培基译文主语只出现一次,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整个句子紧密连接,层次感强,简洁明快。正如张培基所说:“翻译时并不是所有的平行或对等结构都要对等的译过去,否则译文会变得邋遢又啰嗦,也不能表达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 (6)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6张培基译: 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单从结构看,张培基的译文用
12、被动语态(Why should I be made,0, )这与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符合西方人的观念,英译本的读者多是西方人,能够更好地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从语法角度看,在未明确主语的前提下用被动语态更佳。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文章结构对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式和内容不是箱子和衣服的关系,而是彼此渗透、密切相关的。 (三) “美”音韵美的表达 散文翻译中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 匆匆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通过隐喻、排比、叠词的使用,表达了对时光消逝的感慨和无奈,充满诗意。根据接受美学,散文诗的翻译更得注重原文音韵美、结构美和节奏美的传达。音韵美是重要部分
13、,音韵美不像格律诗那样靠格律和韵来体现,而是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流露出来。散文诗的译者只有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及其变化,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7)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张培基译: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
14、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7leaving a trace. 诗人把“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喻成“一滴水” “滴在大海里”“滴在时间的流里” ,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张培基的译文“a drop of water”“into the ocean”“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选词准确,用地道的英文传达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奈与惋惜,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8)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了。 张培基译: At the t
15、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显然,张培基译文中“ooze”和“trickle”二词发音轻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紧张、焦虑、羞愧而出汗和流泪的情景。另外,张培基在译文中用了一些短音节的词,给人轻巧、快速之感,表现出时间匆匆而逝,不为人所察觉,与文章的主旨不谋而合。 (9)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张培基译:/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16、. What have I been doing during the 8,000 fleeting days except wavering and wandering? 张培基的译文中用了“softly and stealthily”和“wavering and wandering”,即英语中的“头韵法” ,一方面朗朗上口,增加了散文的韵味;另一方面, “softly and stealthily”再现了原文中“轻轻悄悄地”叠字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无奈心绪。而8“wavering and wandering”把有志青年的犹豫、彷徨和对前途的迷茫描绘得淋漓尽致。音韵层面的
17、能指性是十分隐晦的,远不止词语字面所向人们展示的,需要译者的艺术判断力与审美的敏感性。 四、结语 通过对译文的选词、句子结构与句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培基英译本符合“信、达、美”的原则。正如乔治斯坦纳所说:“语言怎样使用,怎样理解,在关键地方因人而异。我们研究的并不是一门科学,而完全是一门艺术。 ”张培基的译作整体上准确地把握住了原文的思想感情,用词贴近原文语义,句法结构处理得游刃有余,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中心思想,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原作的精神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朱乔森.朱自清全集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谢楠.散文翻译的文体关照J.东岳论丛,2009,30, (7): 171173.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陈丽娟.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语言研究,2011, (3).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张欣 谌莉文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