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 “父子互隐”章新证摘 要 文献习见中的“隐括” 、 “隐揉” 、 “隐审” 、 “隐实” 、 “隐核”、 “隐度”之“隐”都当读为“?” ,因此,将论语?子路篇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读为“父为子?,子为父?” ,训为“父亲要替儿子矫正错误,儿子也要替父亲矫正错误” ,是完全可能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并非血缘至上主义者,社会公德与父子私情有违时,他们主张的是“不成人之恶” 、 “从义不从父” 。因此, “其父攘羊” ,孔子是不会主张子为父隐匿的。从上博简?礼篇的文义看, “而任不可”与子女为父母隐瞒错误并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将简文“任不可”补入论语 “子为父隐”章中,说儿子不但要“替
2、父亲隐瞒” ,而且要“自己承担责任,承认是自己顺手牵羊” ,这就违反了孔子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 关键词 孔子;论语;父子互隐; 规正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2000509 论语?子路篇第十八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1(卷 13)近年来关于此章的争议越来越激烈。攻之者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典型的徇情枉法” 、 “无可置疑的腐败行为” ;2刘清平.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J.哲学研究,2002, (2):43-47;邓晓芒.再
3、议“亲亲相隐”2的腐败倾向评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J.学海,2007, (5):5-24.辩护者说这是“伦理常态” , “父子互隐中恰恰包含着对人权的尊重与维护的因素。让亲人从亲人的证人席上走开,恰恰具有现代性” 。3两种意见虽然势同水火,但其训诂学的基础却非常一致,都以“隐”为“隐匿” ,因为这是自古以来的通训。 前几年给本科生上课,学生周逸说王弘治有文认为这里的“隐”是“?”的假借字,引申为矫治纠正的意思。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如同?栝可以使不规则的木料成为良匠手中的可用之材,父亲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端正儿子行为的榜样;又如同矫正曲木需要柔和的外力作用与相应的施力时间,儿子也应该采取
4、不过火的行动来纠正父亲的不当行为。4(p93-98)我非常吃惊,课后找到王文,拜读后赞叹不已,又做了一些补充证明,写进了为庆祝清华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成立而作的从论语研究看古文献学的重要5一文中。现在,随着大陆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论语 “父子互隐”章的关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笔者认为, 论语此章的问题关系到孔子学说的大根大本,从训诂到义理,有一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因此,拟在前文的基础上,做一更为系统详细的讨论。希大方之家不吝指正。一 文献的证明 王弘治将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读为“?” ,训为“矫正” ,看起来匪夷所思,其实从古汉语的语言习惯看,非常正常
5、。首先,古文献中“隐”与“?”通用,当属常例。 3“?栝”一词, 荀子书多见。如荀子?性恶篇: 故枸木必将待?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6(卷 17) 杨?注:“?栝,正曲木之木也。?,谓?之使柔。矫,谓矫之使直也。” 7(p937) 荀子?性恶篇又说: 故?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直木不待?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6(卷17) 荀子?大略篇也说: 乘舆之轮,大山之木也。示诸?栝,三月、五月,为帱菜,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
6、?栝,不可不谨也。慎之!6(卷 19) 杨?注:“?栝,矫?木之器也。言?诸?栝,或三月,或五月也。帱菜,未详。或曰:菜读为?,谓毂舆辐也。言矫?直木为牙,至于毂辐皆敝,而规曲不反其初,所谓三材不失职也。 周礼?考工记曰:望其毂,欲其眼也。进而视之,欲具帱之廉也。 郑云:帱,冒毂之革也。革急则木廉隅见。 考工记又曰:察其?蚤不?,则轮虽敝不匡。 郑云:?谓辐入毂中者。蚤读为爪。谓辐入牙中者也。匡,刺也。 晏子春秋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良匠?之,其员中规,虽有槁暴,不复赢矣。” 7(p1082-1083) 荀子?法行篇还有: 4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
7、,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 6(卷 20) 杨?注认为:“?栝,正曲木之木也” , “矫?木之器也” 。 说文?木部:“,栝也。从木,隐省声” , “栝,也。从木声。 ” 8(卷 6 上)徐锴系传:“,即正邪曲之器也。 ” 9(卷 21)段玉裁注:“?栝者,矫制?曲之器也” , “与栝互训。 ” 10(p264)王筠句读:“古书多栝连言,许君则二字转注,以见其为一事而两名,群书连用之为复语也。 增韵 曰:揉曲者曰,正方者曰栝。 分为两义,盖非许意也。” 11(p444)由此可知, “?栝”复词同义, “?”也是“栝” , “栝”也是“?” ,它
8、们都是矫正竹木弯曲的器具,依杨?说,当为木头所制,所以两字都从木。不过,它们也还有别的写法。 荀子?非相篇: 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赢绌,府然若渠堰?括之于已也。 杨?注:“?括,所以制木。 ” 6(卷 3)此“所以制木”之“?括” ,无疑就是荀子上文“正曲木之木也” 、 “矫?木之器也”之“?栝” ,只是“栝”写作了“括” 。 淮南子?修务: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括之力。12(卷 19) “?括之力”即“?栝之力” 。这里“?栝”也被写成“?括” 。 葛洪抱朴子?酒诫: 5是以智者严?括于性理,不肆神以逐物。13(卷 2) 刘勰文心雕龙
9、?熔裁: 蹊要所司,职在?裁,?括情理,矫揉文采也。 ”14(卷 7) 这里的“?括” ,都应读为“?栝” 。 “严?括于性理” ,即对于“性理”要严格规范。 “?括情理”与“矫揉文采”相对, “?括”即“矫揉” ,也是规范的意思。 文献中更多的则是将“?栝”写作“隐括” 。如说苑?杂言: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 ” 15(卷 17) 此条记载亦见于上举荀子?法行 ,只不过将“?栝”写作了“隐括”。 韩非子?显学: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
10、圆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括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括,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工弗贵也,何者?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16(卷 19) 又难势: 夫弃隐括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16(卷17) 韩非子这里的三处“隐括” ,显然就是荀子书屡见之“?栝” 。6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 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栝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亡汲汲,盖蘧伯玉之行也。17(卷 6) 同是这一段话, “隐栝” 韩诗外传卷第二作“隐括” ,18(卷 2)孔子家语?弟子行亦作“隐括” ,19(卷 3) 尸子?劝学则作“?括” 。20(p267)孔广森补注:“揉曲者曰隐,正
11、方者曰栝。 ” 21(p561)王聘珍解诂:“隐读为?。 ” 22(p115)这里的“隐栝” ,读为“?栝” ,犹如“规矩” 。 韩诗外传卷第一: ?仁虽下,然圣人不废者,匡民隐括,有在是中者也。18(卷 1) 此“隐括”即“?栝” ,所以屈守元笺疏云:“以喻法制。 ” 23(p88) “匡民隐括”就是以“?栝”匡正百姓, “?栝”之义也相当于“规矩” 。 鬼谷子?飞箝第五: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24 许富宏注:“隐括,也作?括、?栝、?。原指矫正竹木弯曲的
12、工具这里指对同异、是非、内外、有无加以剪裁或修改。 ” 25(p78)案:此“隐括”义亦为规矩,本字亦当为“?栝” 。 盐铁论?申韩: 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亻 瓜剌也。26 7王利器校注:“隐括” ,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栝” ,张之象注曰:“?,揉曲者也。栝,正方者也。辅檠,辅正弓弩者也。亻 瓜剌, 亻 瓜(kua) ,歪邪。 文选?张衡南都赋 :“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注:“睢剌,喻祸乱也王逸曰:剌,邪也。 ”弓之不正者也。 荀子曰: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性恶篇 ) 。 ” 27(p580、583)此用来“正亻 瓜剌”之“
13、隐括” ,也当是荀子书所谓“?栝” ,其与“辅檠”一样,都是矫正之器。 又盐铁论?大论: 俗非唐、虞之时,而世非许由之民,而欲废法以治,是犹不用隐括斧斤,欲挠曲直枉也。 26(卷 12) 此“隐括”与“斧斤”一样,是“挠曲直枉”的工具,也当作“?栝”。 蔡邕郭有道林宗碑: 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28(卷 5) 能够矫正时弊的“隐括” ,本字显然当作“?栝” 。 董?广川书跋?蔡邕石经: 独蔡邕镌刻七经,著于石碑,有所检据,?括其失。29(卷 5) “?括其失” ,即矫正其错误。此“?括”当为“?栝” ,名词作动词用,遂有矫正规正之义。 何休春秋公羊传序: 往者略依胡母生条例,多得其正,故
14、遂隐括使就绳墨焉。28(卷85) 此“隐括”是“规正”的意思,指规正错误使之符合规定,其本字当作“?栝” 。 颜氏家训?书证: 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大抵服其为书,?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以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30(p509-510) 宋孙奕示儿编引此段话, “隐括”就写作“?括” 。31(卷 22) 除“隐括”之说外,文献习见中的“隐揉” 、 “隐审” 、 “隐实” 、 “隐核”诸说中的“隐”也都是“?”的借字。 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嬴矣,故君子慎隐揉。 吴则虞集
15、释:“孙星衍云:荀子?大略篇:君子之?括,不可不谨也。慎之。 隐与?通,谓?括。 ” 32(p347、349)王弘治引汉书?公孙弘传:“臣闻揉曲木者不累日。 ”颜师古注:“揉谓矫而正之也。 ”认为“隐揉”不是一个联绵词,而“隐”也可以单独使用表示“矫正”的意思。4其说是。 后汉书?安帝纪: 刺史举所部,郡国太守相举墨绶,隐亲悉心,勿取浮华。 李贤注:“隐亲犹亲自隐也;悉,尽也。言令三公以下各举所知,皆隐审尽心,勿取浮华不实者。 ” 33(卷 5)案:“隐审”复词同义, “隐”9即“审” ,也就是审查、检查。故李贤注以“隐审”释“隐” 。 旧唐书?食货志:“开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献策,括籍外剩田、
16、色役伪滥,及逃户许归首,免五年征赋。每丁量税一千五百钱,置摄御史,分路捡括隐审。得户八十余万田。 ” 34(卷 48) “隐审”与“捡括”并列,都是稽查的意思。这里的“隐”实际都是“?”的借字。 后汉书?孔融传: 辟司徒杨赐府。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33(卷 100) 晋书?张辅传: 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35(卷 60) “隐核” 、 “隐核”都是审核、校核的意思,这里的“隐”也当读为“?”。 晋书?宣帝纪: 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35(卷 1) 又庾冰传: 又隐实户口,料出无名万余人,以充军实。35(卷 73) 此“隐
17、”与“核”同义, “实”也即“核” , “隐实”也是“隐核” 。这种审核、核实意义上的“隐实” , “隐”本字就是“?” 。 尔雅?释言:“殷、齐,中也。 ”徐朝华今注:“殷 ,通隐(yn) 。 隐 ,隐栝,矫揉弯曲的竹木等使之平直或成形的器具。引申为正,居中。 ” 36(P77)这是说, “隐”即“?栝” ,本是名词,是10“矫揉弯曲的竹木等使之平直或成形的器具” ,引申为动词,就有“正” ,使不直者直,使不正者正,也就是矫正、规正、纠正的意思。 尔雅?释言又说:“隐,占也。 ”郭璞注:“隐,度。 ” 37(卷 2) 广雅?释诂一也说:“隐,度也。 ” 38(卷 1)所谓“度” ,就是审度。
18、这里指用“?栝”去审核规正。 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 ”郑玄注:“言当庶几相隐括共为善政。 ”孔颖达疏:“隐谓隐审也。 ” 39(卷8)这里的“隐” , 熹平石经作“乘” 。孙星衍今古文注疏:周礼 “?人”郑众注及“宰夫”郑玄注都云“乘,计也” ,以为“言当计度之,亦犹云隐度也” 。40(p240)所谓“计”即“审” ,也就是审度。郑玄注以“隐括”释“尚皆隐哉”之“隐” ,说明此当本于用“?栝”来规范之义。盘庚这是希望“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 ,都要能用“?栝”来规正自己,都要能遵守规范。 管子?禁藏:“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 ”尹知章注:“隐,度也,度己有不及之事当效之也。 ” 41(卷17)姜涛注:“自隐:自我纠正。隐,借为概 ,校正用的木板,引申为纠正。 ” 42(P386)其说是,不过这里的“隐”并非“概”的借字,而是“?”的借字。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李善注:“刘熙孟子注曰:隐,度也。 周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 吕氏春秋曰:内反于心不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