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研究摘 要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更关乎依法治国策略的实施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既有教育模式很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位置,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偏少、师资结构单一、教学方法不完善。法律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和必要的法制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学生法制知识匮乏、契约精神欠缺、自我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应从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重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方法改良、考核体系完善等方面着手,构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机制,以培
2、养出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契约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2.018 现代法治国家对公民的法律素质要求较高,大学生作为国民中之精英阶层,其法律素质应高于一般公民。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偏低,这与其受教育程度和身份极不相称。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一项共识也正在逐步形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完善欲取得预想的实质性成果,必须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2伍结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体系等进行全面合理的
3、评估和改造。2012 年11 月,教育部出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本文拟依据高等院校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法治精神,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属性、形成原因、运行效果予以分析,进而建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合理目标模式,以期推动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既存状况:透视与溯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承担着大学生群体(本文所指大学生群体仅限于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日常教育的主要工作。在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依托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相关法律素质教育;二是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
4、的法律意识教育。相对于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法律意识教育的片段化和零星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法律素质教育是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法律素质教育发展沿革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法律素质教育一直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范畴,并作为其组成部分而长期存在。其发展受到国家相关政治决策的直接影响,可以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1)恢复与重建时期(19781984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逐渐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78 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指出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
5、理论3课程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政治经济学” 、 “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4 门课。到 1980 年代初,相关部门提出了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问题。在该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较强的政治意识形态为标志,主要目标在于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法律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主要分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 (2)调整与提高时期(19851997 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整。1985 年 8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全面启动高校思
6、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正式确立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两课”概念,重新设定了课程体系。1986 年 9 月,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 ,对课程目的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师资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1987 年 10 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意见 ,进一步规范了课程体系,将“法律基础课”确定为必修课程,学时为 30 学时。 (3)巩固和完善时期(19982004 年) 。中宣部、教育部 1998 年 6月出台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 ,将“法律基础课”列为高等学校各层次教学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必须
7、保证各门课程的学时。教育部制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规范。各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自学高考,均要参照上述规定规4范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确定课程考核考试标准。在学时方面,进一步确定普通高等学校二年制和三年制专科“法律基础课”学时为 28学时,本科法律基础课学时为 34 学时。 (4)整合和升华时期(2005 年至今) 。继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05 年 3 月 9 日,中宣部、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正式提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8、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教学目标为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法律素质教育发展的原因 回顾法律素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法律素质教育在近 30 余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究之,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国理念的发展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性,它服务于国家治理需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构在很大程度上是拨乱反正工作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法
9、治国理念发展为国家治理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随着治国理念的发展和完善,一直依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素质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得到体现。 5(2)教育体制的改革。1980 年代中叶,我国教育体制开始改革,由基础教育转向素质教育。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接着召开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6 年,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颁布,强调公民素质在
10、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当做基础教育的宗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性发展、主体性发展,最终实现公民基本素质的提升,将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凝为整体。法律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位置。 (3)普法规划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各种社会纠纷日趋增多。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无法保障对各种社会行为的有效约束,迫切的现实要求亟待设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国民经济和公民生活进行规范与约束,以求公平、高效地解决各类社会纠纷。当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
11、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198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民普法的决定,制定了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普及法律知识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大学生作为国民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点的普法对象。 二、运行效果:考察与评判 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做法,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6符合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满足了迅速普及法律意识的预期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法律纠纷类型的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难堪培养新时代懂法、知法、守法大学生的重任,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进行改革的
12、必要性和急迫性日益凸显。1.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堪忧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任务后,为了加快我国立法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无法可依的状况,我国进入到了法制建设快车道。根据北大法意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检索可得知 1978 年2012 年我国法制建设基本情况为:宪法法律 1 153部,行政法规 5 451 部,司法解释 3 587 件,部委规章 108 430 部,地方法规 499 549 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法制建设,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 7 个法律部门
13、和 3 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1然而,法制的健全完善仅仅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国民是否具有优良的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方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1)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偏少。纵观课程学时设置修改历程,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呈现“”型变化。在 2005 年之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保持稳中有升状态。1987 年 10 月,国家教委出台关于高等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意见 ,将法律基础课学时确定为 30 学时。1998 年 6 月 10 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发关于普通7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 ,确定专科法律基础课的
14、总学时为 28 学时,本科法律基础课的总学时为 34 学时。这种学时安排一直持续到 2005 年。 2005 年之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开始缩减。2005 年 3 月9 日,中宣部、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并未确定具体学时。教育部办公厅于 2006 年 9 月28 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施情况的通知 ,附件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安排情况调查表将课时安排分为 54 学时、48 学时和 36 学时 3 种。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
15、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9 年修订版)的内容设置,以该教材每章内容中的“节”为统计单位,该教材共 30 节内容,其中可以归入法律素质教育的只有 10节,仅占全部教学内容的 1/3。按照平均学时的划分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素质教育课时仅为 1218 学时。 (2)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师资结构单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将法律素质教育归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承担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任务的教师仅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当下,对于法律素质教育授课教师资格要求不规范,存在只要有教材,谁都可以讲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专
16、业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较薄弱,无法准确把握法律教学规律。此外,法律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局限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加之,高等教育出版社8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我国的法律制度压缩成两章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庞大繁杂的法律制度,对于授课教师是极大的挑战。迫于专业背景差异和授课学时限制的双重压力,授课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对于法律知识讲授浅尝辄止,课堂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3)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等不完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应归属于法学教育范畴。法学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现代法学教育既注重法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动态,又注重
17、理论联系实际,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层次需要。具体到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包含法律知识的储备、法律意识的确立、法律思维的形成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的影响,现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多遵循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说教的教学方法,较少采用案例式、辩论式、问答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面更是极少涉及,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需求。此外,固化的教学效果考核体系侧重于终结式的结果考核,距离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动态的考核有较大差距,无法准确考量学生法律素质情况。 2.大学生法律素质偏低 (1)法制知识匮乏。为了实际了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笔者对327 名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收到
18、有效问卷 307 份。统计对象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在校生,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专业。统计发现,57.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30.7%的学生认为自己稍微了解法律知识,97.3%的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法律纠纷。受访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法律法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处罚条9例,对于与大学生自身合法权益密切相关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等了解甚少。在法律知识获得途径上,38.2%的学生依靠互联网络获得法律知识,25.9%的学生依靠课堂教学获得法律知识。在对于自身法律素质满意程度统计中,6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3.1%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在访谈中,学生表
19、示接触法律知识途径有限,加之法律知识的专业性和枯燥性,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难度不小。 (2)契约精神欠缺。契约精神是民主法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有着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契约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给大学生群体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助学贷款违约率高居不下。以贵州省和广东省为例。2012 上半年,贵州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的违约率在 27%左右,生源地助学贷款违约率为 18%。22009 年,广东省高校助学贷款的未还款率不断飙升,在个别高校甚至达到了 70%80%,有的高校面临被“停贷”风
20、险。3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违约事件频发,大学生诚信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虽然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整体违约率偏低,但是具体到个别专业则高得惊人。根据笔者了解,不同专业之间毕业生违约率差别较大,部分市场需求旺盛专业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之后在毕业前单方违约率竞高达 10%之多。高校一般会控制本校学生的违约情况,如果没有学校的约束,这个比例会更高。 (3)自我法律保护意识不强。目前,大学生自我法律保护意识不强突出表现在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和就业求职环节。一方面,社会兼职成10为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感知社会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缺乏自我法律保护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兼职中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无
21、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事件屡见报端。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毕业求职时期,对于自身就业合法权益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时对工作岗位、福利待遇等事关切身利益的事项约定不明,甚至仅仅是口头约定。日后,毕业生报到入职后就上述事项与用人单位产生争议时,没有协议条款保护的大学生往往成为权益受损方。 三、未来模式:重构与路径 当前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措施是推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在高等学校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层面展开尝试和努力。 1.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重构 重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考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法律素质诉求,又要兼顾高等学校之间的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异同。 (1)重构的宗旨和原则。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宗旨是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满足现代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坚持以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而不是以单纯的法律知识灌输为宗旨。大学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