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综述【摘 要】 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国外学者着重从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方面开启了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的先河。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生态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意义、内容、问题及实践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着研究资料单一、研究方法缺乏实证性等不足。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仅仅依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或者单纯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来应对危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建立一种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2、用道德来约束和调节对自然的行为,让人们主动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这就是生态道德。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1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生态道德建设,而生态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生态道德教育。在当代,倡导生态道德教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起源 20 世纪是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人类社会2全面进步的世纪。但工业化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多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又使得 20 世纪成为世界环境大破坏的世纪。20
3、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发生“八大公害事件” ,震惊世界,从而使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基于此,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千百年来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特定关系,一些思想家逐步对人在自然界中应有的地位和角色进行深刻反思,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的同时,生态道德教育逐渐向世人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1)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兴起。1949 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委员会,这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对环境保护所具有的作用。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兴起。由于西方把生态等同于环境,并没有专门论述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因此在西方所谓的生态道德教育源于这一时期兴起的
4、环境伦理学(或称生态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道德研究,它作为环境道德的理论和实践,是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有了迅速发展,许多西方环境伦理学家或环境工作者提出用道德手段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坚持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等观点,从而真正地将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自然物,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2)有关生态伦理学方面的国际学术期刊的创立以及生态伦理学著作的发表。国际性学术期刊生态伦理学 、 环境哲学 、 深生态学家 、伦理学与动物 、 连接等杂志,发表了大量生态伦理学文章,他们的研究重视自然规律对人类行为
5、的内在制约关系,探讨怎样更好的在传3统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加入环境道德理论,实现传统伦理向环境伦理的扩展,指出应把自然纳入道德的规范,人类对自然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等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伦理学著作,如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 ,堪称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标尺和范例;2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成为生态世界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3 (3)国际会议对环境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1972 年 6 月 5 日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并首次提出“环境教育” ,强调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1975 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国际环境教研会议,在此
6、次会议上也正式提出了环境道德教育问题。1991 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制定重要报告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报告指出, “关心地球是每个人的事情”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满足“两项要求” ,其中一项要求就是“努力使一种道德标准一种进行持续生活的道德标准得到广泛地传播和深刻地支持,并将其原则转化为行动” 。1992 年 6 月 3日14 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采纳了著名的“里约宣言” ,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 , “教育赋予公民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环境及道德方面的意识、价值观与态度” ,从而将环境道德
7、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出来。 2、国外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 (1)欧洲各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其他发达国家都在大学设置了生态伦理学课程和相应的学位,并展开广泛深入的生态道德教育4热潮。如日本于上世纪 70 年代逐渐在国内高校开展环境专业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环境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使他们提高生态道德素质。 (2)提出环境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指出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1989年英国国家课程强调,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包括生态准则及也已存在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关爱环境方面所负有的责任” 。4英国伦敦大学
8、英王学院院长卢卡斯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即“卢卡斯模式” 。他把环境教育归纳为“关于环境的教育” 、“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 。该模式超越了知识本位的教育过程,强调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在现实环境中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或端正环境价值观,来实现保护或改善环境的教育。5 (3)国外学者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效果,强调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第比利斯宣言强调“环境教育应密切教育过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围绕特定社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展活动” 。 有些国家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使生态道德教育成为法定的教育。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专门制定相关法律要求
9、学生必须参加生态实践。 3、国外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的特点 国外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开启了该研究领域的先河,具有开创性和可借鉴性,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基石。可以看到的是,国外学者把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实践方面,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所以涉及的内容描述性和实证性居多。但是,他们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5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而是将其放在了生态伦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因此,国外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要么与生态伦理融合在一起,要么与环境教育联系在一起,不能清晰地展现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道德教育的学科特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 1、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
10、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理论起步。1994 年,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成立。与西方一样,中国环境伦理学的不同理论派别在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以及自然内在价值、自然权利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这些不同的理论派别都一致认为:人类道德的扩展是必要的,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这是人类道德的完善;环境伦理的道德目标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这是符合人类包括子孙后代的利益的。2001 年 9 月,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1、并将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2002 年 3 月,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人陈寿朋教授在人代会上正式提出“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并提议参照国外的办法,在小学教育中加入环保与生态道德教育内容。2002 年 10 月,由陈寿朋教授倡议并任主编的中国首部生态道德教育读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2003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中央 10 号文件)中,首次正式将“生态道德”一词写6入中央文件。2006 年 5 月,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成立,促进会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促进生态法制建设,倡导生态社会责任,造就生态精神家园,引领绿色生态中华,建设中国
12、生态文明”为宗旨,为建设生态中国、绿色中国、和谐中国而做出积极贡献。 2、国内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 我国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在 90 年代中后期才逐步开始的,在我国的发展仅十来年的历史,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是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解析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鲁洁(1994)最早提出了德育的自然性功能,提出“自然道德” 、 “生态良心”的概念,认为人们总是把德育的功能局限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方面,而解决当代面临的生存危机需要人类的“善”的概念的扩展,提出“一种伦理
13、理论如果不包括人与自然的规范就不算是完善的伦理” ,因此要重视德育的自然性功能的发挥,以培养和塑造具有“完善伦理”的下一代。6罗聘(2006)认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易迅、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大学生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7 (2)阐述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生态道德教育是将生态道德转化为人的自觉活动的主要方式。陈寿朋教授认为,我国生态危机的7症结就是国民生态道德的缺失,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
14、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进行全民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建设的灵魂、核心,也是根本。他在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报告中指出,生态道德教育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8朱家安(2006)认为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引导个体形成新的生态世界观;9朱国芬、李俊奎(2009)认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审美价值及实践价值。10 (3)明确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我国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
15、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重视和加强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生态道德体验教育及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等。李平(2010)认为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教育方式完全吻合,可以通过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引导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及法制教育为主题,把生态道德思想传递给学生。11叶穗冰(2010)认为生态道德教育需要从价值观和原则出发,主要包括生态知识教育、生态规范教育、生态意识教育及生态习惯养成教育,且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应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不同的课程中重点讲授不同的内容。12 (4)指出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实中,我国大学生生态道德
16、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王世民、丰平(2003)认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缺乏指导思想的全局性、教学思路的前瞻性,大学8生在生态问题上缺乏价值观的一致性;13高健(2009)认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高校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水平和效果有待提升。14 (5)提出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有效的实践途径。随着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实践途径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季海菊(2011)认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实现的基础是理论教育,实现的机制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形成的强大的合力机制,实现的平台是生态体验,实现的保障是国家层面和高校层
17、面的一系列相关制度。15付玉凤(2009)认为应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生态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生态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延伸以及在校园网络建设中扩展生态道德教育空间。16党曲楠(2011)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同时根据我国大学生的特色,对他们进行关于生态道德的理论教育,营造环境熏陶的作用并重视实践养成。17 3、国内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的特点 我国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着重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引进国外学者先进的研究成果,对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展开研究,同时结合我国自身需要,翻译并且出版了一大批国外的相关著作,如杨通进译大自然
18、的权利 ,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 ;二是根据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具体实际,在理论层面上对如何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进行探讨。如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 ,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 ;三是对社会生活中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具体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如曾建平寻归绿色环9境道德教育 ,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 。 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研究资料上,关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多见于学术论文,相关的学术专著寥寥无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而即使有的,其内容和体系还比较分散,其中的
19、有些观点和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清晰的体系;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仍然局限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层次,缺乏实证调查,大多数研究只是从经验的角度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进行简单分析,没有十分充实的内容,致使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值得说明的是,国外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实践方面,更看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这恰是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所缺乏的。 【注 释】 1 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J.道德与文明.2007(2).63. 2 美利奥波德.沙土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
20、.长春:吉林出版社,1997. 4 英帕尔默.21 世纪的环境教育M.田青,刘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 王子曦.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2. 6 鲁洁.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 107 罗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摭论.湖北社会科学J.2006(10). 8 陈寿朋.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陈寿朋教授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报告J.中国绿色画报.2007(8).64. 9 朱家安.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J.教育探索.2006(10)99-100. 10 朱国芬,李俊
21、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52-255. 11 李平.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6-137. 12 叶穗冰.论生态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定位与整合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0(6). 13 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126. 14 高健.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21-22. 15 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82-289. 16 付玉凤.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20-26. 17 党曲楠.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39-4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