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其快速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网络化程度空前提高,用户数量迅猛增长,互联网正以强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极强的连通性和交互性,满足了人们的交往需要和情感需求,更好地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交往是以网络存在为基础的,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理解的一种网络时代的新型交往形式。1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的交往形式,既保留了传统交往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新型交往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由于网络交往过程中角色的虚拟性、过程的超时空性以及交往身份的平等性等特
2、征2,网络交往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像一把双刃剑,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本文从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内在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对于大学生网上交往的教育、引导对策。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调查方法 许多学者从网络交往动机、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交往类型等方面衡量网络交往并在编制量表方面做出了许多的研究和努力。3本研究中2采用的是陈秋珠4所制定的网络交往问卷,从“结构成分”的角度按照网络交往动机、认识、情绪、行为、结果五个因素组成的问卷,并按照实际情况对于其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改。 我们把大学生的现
3、实交往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相关的个体或者群体的相互交往的关系5,用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和谐性进行衡量,采用邓日昌等人所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量表进行测量,并依据实际情况对其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改。 题目采用 Likert5 点自评量表形式, “1”代表“不同意” ;“2”代表“有点不同意” ;“3”代表“无所谓同意不同意” ;“4”代表“有点同意” ;“5”代表“同意” 。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于 2012 年 1 月到 2012 年 4 月进行,根据调查目的,我们选取了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的本科生为代表,按照比例从各个学院选取样本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工作。共收回有效问卷 24
4、48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81.6%。问卷回收之后,笔者对问卷进行了编码,然后录入计算机利用统计软件 SPSS12.0 进行统计分析,以下是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 1. 样本信息 在问卷中,我们收集了大学生的人口资料、生源地、上网频率等信息(见表 1) 。从表中可以看出,61.52%的样本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3 小时以上,74.64%的样本会较多的使用聊天工具,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其日常交往的重3要方式。 2.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调查结果 为了保证分析的有效性,根据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问卷的一级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样本中,网络交往对
5、其视力、吃饭、睡眠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为他们的日常社会化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样本普遍认为自己的态度是友好的,并且以一种认真的态度进行网上交往,而对于他人的感觉则是不那么肯定;通过网络交往,大部分样本认为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交往的有利补充,扩大了其日常交流和沟通,并且拓展了知识面和视野。 在性别、学科、年级差异显著性检验当中,发现男大学生的总体得分为 120.652,明显高于女大学生的得分 109.974,表明男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处于比较积极主动的地位,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各年级网络交往研究过程中,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与多数学校限制一年级学生上
6、网有一定关系;对不同专业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文管类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理工科类学生,这是由于文管类学生的日常课业负担较轻,日常生活中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网络交往,同时由于专业特点需要在网络上获取一定的课业知识,造成了他们在网络交往信息沟通方面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此外,网龄也成为影响网络交往五个维度的重要条件之一,网龄越长的样本的网络交往越趋于理性化,更加能够避免网络交往的消极结果,并且在网络社会知觉、网络交往认识和信息沟通方面得分更高,而在自我暴露及情感体验方面得分较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交往的有利补充。 43.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对现实人际交往影响调查结果 对于大学生人际和谐度量表进
7、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抽取了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待人接物、交际交友、自我感知三个维度。为了进一步了解网络使用情况不同的样本的人际交往的差异程度,对网龄不同、使用频率不同的样本的人际交往得分进行比较(见表 2) 。 结果可以看出,从大学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样本(网龄最短)的总分最高,达到了 72.02,随着网龄的增加,人际交往的得分逐渐降低,由于是设置的反向题目,因此网龄越长的样本人际关系和谐度越高,从而反映了目前网络交往逐渐成为大学生现实交往的有利补充;同时,网龄最短的样本数量仅有 279 人,这部分在大学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样本往往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他们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信。多重检验结
8、果表明,网龄不同的样本人际关系有显著差异(p0.05) 。而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样本的人际关系和谐度随着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多而降低,即互联网使用时间越短(1-2 小时)的样本的现实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多重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不同的样本人际关系有显著差异(p0.05) 。 4.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 将现实人际交往条目正向转换,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对进行相关分析并检验分析结果的信度(见表 3) 。可以得出,现实人际交往的三个维度待人接物、交际交往和自我感知同网络社会知觉、网络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网络交往认知、网络信息沟通都具有显著的相
9、关关系。其中,同网络社会知觉、网络交往认识及网络5信息沟通呈正向的相关,说明样本的网络交往对于现实人际交往是一种有利的补充;同网络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呈负向相关,说明在网络上的自我暴露越多,情感体验越多,越会影响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 三、结果分析 在网络交往中男性大学生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被限制上网的一年级学生的网络交往较少,文管类学生的网络交往多于理工科类学生。本研究证实了网络交往的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网龄越长的大学生其现实人际关系越趋向于和谐,网龄越短的大学生受到的现实人际困扰越多。大学生是一个求知欲比较强的群体,他们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世界、精神世界
10、和生活世界6,但是大学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从一定方面限制了他们的这种愿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超时空性、平等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与外界安全进行平等、深层次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更好认识自身,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7。根据研究结果,随着每天上网时间的增加大学生所受到的现实人际困扰会增加,也就是上网频率过高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和谐度,但是在每天上网 5 小时以内的差异并不明显,说明适度使用互联网会增强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和谐度。这个结果与已有的研究较为吻合:对于网络依赖越严重的人其人际困扰越严重;人际困扰越严重的人对于网络的依赖行为越严重。8 网络交往的社会知觉、交往认识、信息沟通等方面与
11、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理性化的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有利补充,拥有良好的网络交往习惯的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和6谐度较高。调查过程中多数样本认为网络交往扩大了他们的日常交流和沟通,拓展了其知识面和视野。网络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同现实人际关系呈负向相关,在网络交往中暴露更多自我信息,拥有更多感情体验的大学生容易对互联网交往产生依赖,容易对于现实交往中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受到更多的现实人际困扰,反过来现实的人际困扰的增多又促使他们在网络交往中更多的自我暴露,拥有更多的感情体验。 四、教育对策 随着大学生对网络运用的增多,网络交往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重要交往方式,良好的网络交
12、往习惯可以提升现实交往的和谐度,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的网络交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考虑从外部规章制度约束到自我控制的演变过程,即对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管理既要考虑外部规章制度的完善与执行,也需要注重通过建立广泛的认知渠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认知观念从而产生内在的行为约束。从大学生学习与内化过程的角度,本研究提出引导大学生的理性网络交往包括外控和内渗两种策略。 1. 外控策略 所谓的外部控制策略是从校园管理的角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使他们逐渐接受校园网络使用要求,并内化为自身的网络使用习惯。在这一策略中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颁布的管理
13、规章制度是外部控制策略的基础,校园舆论媒体也是不可忽视的外控主体。 一方面,高校应当在法律规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校园内部网络的使用和监控,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加强校园网络设施的管理,建立和完善7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完善校园网络使用管理,大学城中部分高校实施了不给一年级新生开通网络的制度,一方面,协助入校新生从“他制”到“自控”的良性转变,降低其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基础课程的学习中。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园舆论的作用,首先,在校园内部大力宣传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制度;其次,将网络交往和网络使
14、用的规范行为或者成功案例进行广泛宣传,产生示范作用;最后,将一些过度沉溺网络的个案在保护个人的隐私情况下进行适度曝光,让学生了解过度依赖网络的后果,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律意识。 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园的心理教育系统。一方面,繁重的课业负担及竞争压力使网络交往成为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重要途径,需要更为完善的心理咨询对他们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解决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减少不良人际关系的产生。 2.内渗策略 内部渗透策略主要是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入手,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网络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内部渗透策略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组织
15、相关的校园活动实现良好交往习惯的内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 首先,在校园内部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引导大学生运用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社交面。教育他们在网络交往和8现实交往当中学会以诚相待,建立良好的交往氛围。由于男大学生及文管类学生在网络交往方面占据主动地位,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当对于他们进行重点引导。理工科类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应引导其加强对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的认知,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扩展自己的交往面。 其次,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科学运用网络的水平。逐步完善校园情报学教育及互联网使用教育,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将网络使用与日常学习集合起来,
16、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终端信息资源和交流手段获取有用的知识,让网络成为他们扩展知识面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最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同现实交往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网络交往在现实交往当中的促进作用。加强高校教师对于网络的认识,充分鼓励高校教师运用网络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况,从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高校管理等方面提供新的工作平台,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校教育和管理理念更容易渗透到学生当中。 参考文献: 1华伟. 网络交往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3:3-12. 2马晓辉,雷雳. 青少年网
17、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10(10):988-997. 3迟新丽,张大均,吴明霞. 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研究进展的分析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35-37. 94陈秋珠. 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6:182-188. 5李宏翰,赵崇莲.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1):116-121. 6张振刚. 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方法论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1(02):41-43. 7贾淑芳,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02):69-75. 8刘本荣, 大学生人际困扰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06(0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