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读者定位与编辑责任遵照编辑部邀我等评刊的嘱托,近日比较细心地阅读了 2012 年的几期北京档案杂志,学习的同时,谈一点体会和看法,很粗浅,供编辑部的同志们做个参考。 一、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贵刊一直位居全国档案期刊的先进行列,近几年来,刊物的整体质量显著提高,可以看出,从社长、总编到每名编辑都下了不小的功夫。刊物内容,包括言论引导、栏目设置、文章布局、文字编辑、美术设计及编辑策划都体现出新的追求。作为一直关注贵刊的读者,很为你们高兴。 二、 “档案文化”栏目特色突出,内容丰富 “档案”上接“文化” ,而且设置了二级栏目,刊发了许多视角广阔、既有可读性,又有京城特色的好文章,这是贵刊很有见地的创
2、新。也许有人会嫌此栏目内的文章内容比较“杂” ,但“杂”正是这个栏目的耀眼之处。北京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的、现实的,可做文章的素材很多,能写这类文章的人也很多,喜欢看此类文章的人就更多了。特别是档案部门的同志,从事的是一种文化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管好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所以,这类文章刊物多发一些,大家多读一些,对提高档案人员的水平是有好处的。 这个栏目刊发的文章,能够引发档案工作者学习的兴趣,丰富我们2的历史、文化知识,对编辑部的同志来说,是做了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今后,编辑部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编辑人员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多往外跑跑,尽可能地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认识和联系更多的作
3、者,组织到更多、更好的文章。 三、对理论业务文章作者的分析 贵刊的性质是北京市档案局领导下的档案业务指导刊物,档案业务方面的文章应该是刊物的重点。这在刊物前 4 个栏目的编排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我感到似乎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是, “理论探讨”与“业务研究”两个栏目所刊发的文章,作者群有点儿过于偏重于高校的教师。我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第 7、8、9、10、11 五期,这两个栏目刊发文章依次为:10、7、10、11、11 篇,总计 49 篇。其中,作者来自于高校的文章(不含 3 篇高校档案馆、室文章)分别为 7、4、4、8、4篇,总计 27 篇,所占比例为 55%。这是从篇数的角度讲,由于这些
4、文章大多篇幅较长,如果从所占页码看,分量就显得更重一些。 贵刊的订户与读者绝大多数是区县档案局馆、市直机关与下面基层档案室的档案工作人员,高校从事档案教育的人员是很小的数量。仅从订阅数量的角度考虑,对基层档案工作者来说也有失公平。 再者,高校师生的文章有些过于空洞,与档案馆、室的工作实际距离太远。本人忝居高校档案专业本科毕业生之列,水平不算高,但在档案人员队伍中也不算太低,尚有不少文章看不懂,对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来说,怕是更难以卒读。 来自基层档案部门的文章太少,对刊物的长远发展不太有利。以比3较典型的第 10 期为例:理论、业务文章共 11 篇,出自于高校作者之手的就达 7 篇,比例高达 6
5、4%。其余 4 篇:2 篇出自市局,1 篇出自国家局,1 篇来自高校档案室。其他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作者,尤其是北京基层作者则一篇没有,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形成如此情况,有作者与编辑部两方面的原因: 从作者角度分析: 现行体制下,高校教师有发表文章的压力,因此写作投稿的积极性很高,所写文章理论性强,文字水平比较高,容易被编辑采用。毛病是这些作者多数缺乏,甚至没有档案馆、室工作的实践,文章内容与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关联不多,多数读者对此类文章很少阅读兴趣。 一部分档案工作者进入公务员行列,不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大大减弱了写文章的动力。一些基层档案员写文章感觉困难,且刊物上他们的文章很少,费很大
6、力气写了篇文章,发表的可能性却很小,所以没有写稿的兴趣。 从编辑这儿来说: 来自高校的稿件不请自来,文章理论性强,而且文字水平较高,发这类文章,刊物显得很有面子。而且这些稿件编辑加工的工作量不大,用着也比较方便。 基层来稿不仅数量有限,文字水平一般也不算太高,编辑加工难度较大。有些稿件内容虽说很好,但文章结构散乱,语病太多,个别稿件如欲发表,几乎需要编辑重写。 编辑选稿、发稿的标准、倾向,对作者来说有一种宣示和引导作用。4你发的那一类作者的稿件多,这一类稿件的作者就越能写。相反,刊物上很少露面的稿子,也就没人爱写,来稿也就越来越少。 档案学通讯应该是偏向纯理论的学术刊物。但近年来似乎剑走偏锋,
7、基层档案工作者的文章占了很大篇幅,有些文章的内容连业务探索都算不上,只能说是工作报道,但恰恰是这些文章,贴近档案工作实际,基层的读者很欢迎,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一家学院的校刊,分走了档案界很大一批订户。 黑龙江档案从形式上看,总体水平不算特别高,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来自基层的稿件很多,业务经验与工作动态的交流占据了很大篇幅,在面向基层的业务指导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而北京档案把宝贵的篇幅开辟成了高校教师发表文章的园地,而忽视了本刊大多数订户、读者的需要,难免有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感,似乎不太妥当。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不一定符合贵刊口味,说错了,还望编辑不要介意。 行文至此,收到 2012 年第 12
8、 期,拜读之后,甚感欣喜,理论与业务栏目计 10 篇文章,8 篇来自档案局馆和基层档案室,1 篇为高校与企业合作,1 篇为纯高校稿件。不知是否属编辑部刻意而为,如是,望坚持下去。 四、栏目排列次序、文章安排宜相对固定 第 8 期“档案文化”栏目提前, “理论探讨”与“业务研究”挪到后面,似有不妥。毕竟我们是档案业务指导刊物,还应以业务为主。同理,5第 10 期, 千年科举的功劳与罪过一文前置,放到“特别关注”栏目,也不甚合适。虽说这篇文章很好,但作为业务指导刊物,也无需“特别关注” 。好文章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即使靠后边一点,一样会吸引读者的眼球。 因此,作为一本杂志,栏目相对固定、文章排列有规
9、律可循,不仅能方便读者阅读,也是刊物有实力、有自信的表现,不宜轻易变动。 五、 “档案文化”栏下的某些文章, 对作者与编辑来说,都是败笔 近年来,贵刊文章在严谨性方面有所加强,编辑的文字纠错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刊物语言的不尽人意之处也相对减少,虽说显示出一定的编辑功底和语言处理能力,但错情并未完全消除。以“档案文化”的 3篇文章为例:谬误、病句不少。现仅就本人读后之感,妄加评论如下: 第 9 期的北京什刹海地区街巷趣谈 1、第 44 页第 3 自然段第 8 行, “迁都北京, ”逗号应为句号。 2、同上段第 10 行, “使元大都文明门外的一段通惠河圈入了北京城内。 ”此为病句, “使”应改为“
10、把” ,或于“圈”子前加一“被”字。 3、同页右栏第 4 段, “他喜观养鱼, ”亦为病句,或喜观鱼,或喜养鱼,均可,喜欢看养鱼的不多吧。 4、第 45 页左栏第 2 自然段,第 3 行, “什刹海渔业较丰”什么意思?有这种说法吗? 5、同上段,第 9 行, “这条街上出售烟袋、烟叶、鼻烟壶、烟具的行业较多, ”病句!烟袋、鼻烟壶同属烟具,怎能如此并列?“行业”应6改为“店铺” 。 6、同段,倒数第 2 行, “优魔宫”应为伏魔官。 7、同栏第 3 自然段第 2 行, “就可以看见这条斜街的西口,向东北倾斜, ”整条街可以说“斜” ,西口为一个点,怎能“斜”?且此句应调整语句的先后次序,读起来
11、才通顺。 8、同段第 4 行, “其斜街便冠以白米二字” , “其”应改为“此” 。9、第 45 页右栏小标题下第一行, “自古名山僧占多。什刹海是块风水宝地寺庙甚多。 ”什刹海是山吗?是名山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可以明白,但如此表述,不合逻辑。 10、第 46 页第二自然段,倒数第 2 行, “隋基也。 说明早在隋唐年间,这里就形成民居村落了。 ”白马庙既已明确为“隋基” ,接下来又何必扯上唐朝,说成“隋唐” ,且北京远在周朝时,已经形成城市,说成“民居”尚可,说为“村落”不确。 11、同页,第 4 个自然段,第 7 行, “沿着河边盖围墙, ”房子可以说“盖” ,围墙有说“盖”的吗?
12、12、同段第 9 行,把一人尚可通过的墙缝胡同,说成“缝隙” ,不妥,“缝隙”如何过得人去? 13、同页右栏第 4 行, “张氐皇后”应为“张氏皇后” 。 14、同上栏,小标题下第 4 行, “赦建庙宇” ,应为“敕建庙宇” 。 15、同上段最后一行, “从门外看去便知其为府邸。 ”此处说的是庆王府,但仅说为“府邸” ,而府邸多了,真是虎头蛇尾。 716、下面一段,用很多笔墨介绍了一座“广亮大门”的四合院。 “广亮大门”是四合院四种大门之最高级别者,此处仅仅说“是为清代建筑,”而不详加说明,让人摸不着头脑。 17、上一段文字实际说的是两样内容,却一连到底,不分段,行文有失粗糙。 第 10 期的
13、礼士路小考 1、压题图片的说明文字“月坛门外礼士路” ,大错特错。此为月坛东门内的甬道。为东西走向,而礼士路位于此门之外,为南北走向。按图片说明,礼士路就成了死胡同。 2、第 46 页第 2 自然段最后“驴肉胡同” ,不对!与第 2 行“驴市胡同”不符。 3、第 47 页左栏诗第 4 句,最后一个字错,应为“并” 。 4、迤下两行, “翰林院大人”的称呼不对,称大人者,应为“翰林大人” 。如今日我们称“法官同志” ,没人称“法院同志” 。翰林院是机构,不是官职。再者文徵明官居侍诏,不够五品,按惯例只能称“老爷” 。 5、同一行, “路经过阜成门外大街” 。或路过,或经过,不必“路经过” 。 6
14、、下一行, “尝新柳,闻兰香” ,新柳要去“尝”吗? 7、下一段,第 4 行, “到城门外” , “到”字去掉。 8、右栏图片下第 5 行, “礼神活动皇帝必将恭亲礼神” , “礼神”二字,前后重复,此为病句。且“恭”系错别字,应为“躬亲” 。 9、下一行, “则遣大臣代表皇家前往礼神。 ”此处,大臣代表的是皇8帝,不是“皇家” 。句尾又出现“礼神”二字,多余。 10、本栏末段第 3 行, “事必恭亲” ,与前第 8 点同理,应为“事必躬亲” 。且此句之前,只有交代过祭月之全过程有许多事要做,乾隆“事必躬亲”才顺理成章。 “事”者,即不止一事,此处没有铺垫,仅说礼神一事,何来“事”必躬亲? 1
15、1、最后一句, “如今的月坛成了人民的公园,免费游览, ”不对!作者成文时,进入月坛公园肯定是要收费的,今年依然收费。我前几日特意去看了一下,哪有免费一说?成人 1 元,学生、老人半价。 第 12 期的北京钟楼和鼓楼 1、此文的最大问题是结构混乱。文章标题钟楼在前,鼓楼在后。但第一个自然段里,大半段文字却先介绍起鼓楼未了。而且此中内容与后面“鼓楼”小标题下的内容重复。 “钟楼”也是这样,第 34 页右栏第 2个自然段第 2 行起,都是介绍钟楼,紧接着下面便是“钟楼”的小标题。但前面的内容却没放在“钟楼”标题下的文章中。 2、第 35 页左栏第 1 行, “并在上面安装了避雷针。雷公火魔再也不来光顾了。 ”此话不符合科学原理,属想当然的说法。有了避雷针,雷公该光顾还会光顾,只是雷电被引入地下,不会对建筑造成危害罢了。 3、同栏第 4 个自然段第 2 行, “它也是一幢无梁殿。 ”前面并没有说到其他无梁殿,此处怎么“也”是无梁殿呢? 新的中央领导提倡直来直去,讲真话。兼之,作为贵刊的老读者、老朋友,就没说客套话,直陈无忌,说得不对的地方、语气不客气的地方,还请编辑批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