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元文化时代美术教育探索摘要:文化多元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时代特征,多元文化对传统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文章通过对多元文化时代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当前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现状及最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美术教育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的时代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及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多元文化;美术教育;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46-04 一、世界的多元文化时代特征 多元文化时代的主要矛盾之一即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传统文化的冲突。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在题为全球文
2、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一文中指出:“今天,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了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出现,使全球意识或国际意识正在成为人类新的意识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地球村”的形成,经济差异与文化差异不断减小,裹挟而来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各国传统文化的强势侵蚀也愈演愈烈,使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危机。以美国的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以及媒体文化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经对各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致命的冲击,这种状况使人2们不得不产生一种担忧:如何应对这种冲击?又该如何保护与发展本土本民族的文化? 有鉴于世
3、界近现代史西强东弱的格局,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人文中心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等一一浮现,关于如何应对,如何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的思考也应运而生,文化多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行为主义及人本主义等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以文化相对主义为例,该主义强调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不能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用本民族的文化价值理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应当用该民族自身的文化逻辑与文化理念去评价。尽管文化相对主义存在着夸大相对性,进而可能引发对其他文化的排斥,最终导致文化孤立主义的弊端,但其对多元文化时代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方面所进行的思考是积极而有益的。 二、中国的多元文化时代特征 1
4、9 世纪及 20 世纪,伴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汹涌涌入中国的,还有西方驳杂的文化,进入“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同时,中国也真正步入了多元文化时代。 多元文化在中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多民族共存,多民族文化共同成长。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国家的瑰宝,因此尊重各族群文化差异,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二,随着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相继到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日渐突出,文化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也逐渐3显现。第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与全球其他各国发生了交流与碰撞,中国传统的氏族、家
5、族体系几乎完全瓦解,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冲击。 开放交流、胸怀宽广的盛唐与闭关锁国、逐步沦落的晚清鲜明地昭示着闭目塞听、无动于衷必将导致孤立与落后,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我们的不二之选。遴选并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尊重并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吐故纳新,兼收并蓄,最终塑造出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文化精神,正是这个多元文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传播作用的教育事业,更将直面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 三、多元文化时代的教育 在多元文化时代,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具体而言,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多元文化的理念?如何使教育发挥其对多元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使教育消除
6、阻碍多元文化发展的因素?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而防止学校教育中偏重西欧的文化价值、导致忽略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是多元文化的必然要求。既能发展文化的多元、多样,尊重、欣赏不同族群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保存与发展本土文化特色也是中国多元文化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必须树立多元文化时代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称概念,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同的基础,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后,在身心发展方面又具有不同的过程与目的。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4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育
7、。因此,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对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必须深化多元文化时代教育理论的研究。包括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关系,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配置,学业评价以及针对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不同地域如何差异化教育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课程设置等实践过程的先导,起着重要的指导及规范作用。 再次,培训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是教育理念及理论的实践者及执行者,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如果教师缺乏多元文化素养,一切教育理念及预期目标都将只是空中楼阁。必须培养教师对异文化具有尊重与欣赏,同时又兼具批判的态度,
8、具有文化识别与文化协调能力。为此,必须加强相应的教师培训工作。 最后,设置融入多元文化理念的课程。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政策及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专家班克斯( James A.Banks)对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认为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所采取的方法有贡献途径、附加途径、转换途径与做出决定和采取社会行动的途径。然而,多项研究表明,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是缺乏多元文化理念的。如何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课程进行改革也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挑战。 四、多元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新理念 随着时代
9、变迁与社会发5展,我国的美术教育理念发展经历了多次的转变。2001 年,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多元文化时代,美术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是通过美术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与多元文化态度,是基础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多元文化的美术教育目的是:学习与吸纳多元文化,建构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体系 艺术之所以纳入教育,主要原因是其依附于形式素质背后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文化人类学家 Clifford Geertz 将视觉艺术定义为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体现,并且传承该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学习艺术是为了了解文化,艺术反映
10、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各个层次。Erickson(2002)指出艺术品是文化中的文化,透过艺术作品可以了解它们所属文化的想法和价值观,艺术作品是了解自己与他人文化的强有力的资源。McFree & Degge(1977)认为艺术教师的角色是提供机会给学生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让他们有不同的选择,扩展他们的参考框架,让他们对艺术与美有不同的见解,从而扩展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变得更为包容。Lanier(1980)认为美术教育不能只是一种自我表现与学习技巧,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探讨与了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元不同的艺术形式恰好为此提供了机会。Chapman(1985)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教导学生有关
11、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关心的是与人类生活经验的相关性,为学生展现不同文化的艺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在不同文化脉络中的功能,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野了解欣赏多种文化。学生可6通过讨论不同文化中艺术所探讨的相同主题及想法,加深对多元文化的欣赏。可见,美术教育的教育目的应该是通过学习艺术课程,了解艺术与时代、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其自身的知识、道德观念、价值,塑造多元价值观念体系。 总之,在多元文化时代,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传统的技术性的学习与创造力的培养,而是从多元文化的广阔视野来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培养出具有包容胸襟和宽广视野的学生,进而建构起具有鉴赏能力、独特
12、视角、豁达胸襟,又能够文化自尊,尊重文化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相对于多元文化美术教育的教育目的,美术教师需要具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艺术鉴赏力、文化批判与反思的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文化内涵、权利机制等,去芜存菁的选择课程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建立文化观、价值观。 (二)丰富教育内容,通过艺术体察社会、时代、文化 以多元化的艺术内容以及艺术形式作为教育信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将通俗文化、民俗文化、边缘艺术、行为艺术等融入教材。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流行文化为教育题材,如建筑、电影、服装、摄影等。三是关注社会热点,将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关注社会、政
13、治、经济、环保、战争等题材,扩大教学信息。艺术源于生活,也融入于生活。艺术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平台去探索生活环境中的人事与景物,观赏与谈论环境中各类艺术作品、器物及自然景物,进而运用感知力和情感去辨识艺术的特质,培养学生的自我文化知觉和理解、分析、批判与7评价生活中的各种图像与影像信息的能力,只有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生活环境等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学生了解各种多元文化艺术内容,从而内化知识建构,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基础美术教育内容的扩展必然要求美术教师博闻多识、豁达包容,了解丰富多元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 (三)公平对待文化差异,构建多元化课程模式,拓宽教学方法 文化多样性是多元文化的特征
14、,作为多元文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如何摒除个人情感、心理因素,摒除偏见,公正地从不同文化中寻找课程相关资料,整合地介绍艺术史、美学理论、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并且无偏颇地介绍不同文化中的人物、地点、活动和思想,形成多元文化艺术课程的内容,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多元文化的课程内容有着相应的课程模式,国内外学者曾提出多种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模式,其中,国外广泛被采用的是 Banks&Banks(1989)的多元文化课程统整模式,而国内则是黄政杰(1995)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发展模式。本文试着归纳两者,提出以下两点课程建议。一、附加模式:在现有的美术课程中逐步增加多元文化艺术的内容,以主题组织教学单元,进行多元化开放
15、的评价方式;二、社会行动模式:增加对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的关注,并以此为课程主题,将艺术的领域扩展至生活和生态环境中,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艺术并且让学生在接触不同的艺术中去发现其一致性,如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等。此外,在多元文化的美术教育中,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要以学生为中心,如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情感、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等,这都需要美术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知识,也需要文化知识与教育学知8识。 (四)对美术教师教育的启示 多元文化时代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在教育内容中多加入一些多元的艺术文化内容,而是一方面要增进文化自尊与尊重文化,一方面要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价值观体系,美术教师
16、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美术知识和技法的传授者,而是多元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学生艺术文化价值观体系建构的引导者。由此可见,美术教师的艺术文化视野、文化批判的思维和内化知识的建构将是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未来趋势。 五、美术教育课程发展建议 (一)综合性交叉文化类课程的重要性 多元文化时代的艺术文化特质是既跨文化又涉及自身内部文化,甚至涉及交叉文化 (Freedman &Stuhr,2004) 。用这种时代的特性来观照美术教育,既强调美术课程内部联系又要求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扩大和深入美术教育的艺术文化视野,教育部成立课题组,研制并发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
17、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 及其“说明” , 提出:“美术理论与历史” 、 “美术与人文教育” ,强调美术课程人文性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案的“说明”中指出,该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交叉人文学科的学习是成功的美育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师范高校美术教育专业都设有通识课程,但通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9待商榷。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李海英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师课程研究中,选取了中国大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示: 目前,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中,通
18、识课程约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种普遍现状。可见,无论从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比例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待拓展。 (二)课程设置应包含文化批判思维的教学方法 多元文化时代是信息的多元,视觉资讯的多元,人们的生活中无处没有大量的图像信息,传播着丰富的视觉文化,因此美术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要引导中小学生能够辨识与了解各种视觉图像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等文化机制,从而培养中小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这就要求美术教育有深厚的、广泛的文化知识与批判性的思维。而目
19、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主要是注重艺术类知识的学习与技能技巧的训练,很少有机地结合文化与情景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与品评,由此在教学上往往造成内容与技能、理论与内涵的剥离,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当统筹运用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如主题式教学、产生式教学、合作教学等教学策略,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主题进行独立的或合作式的探究实践,有机地整合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使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发展。(三)重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学习 10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得益于计算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的传送方式,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得以交流与碰撞提供了机会与平台。不仅如此,计算机已经对艺术文化的发展
20、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美学观念、新的媒体、新的素材、新的表达形式与无限的可能性。多元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应包含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与展现丰富而多元的艺术形式。 归纳上述可知,一方面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可借助艺术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文化,并省思如何改进现状,促进美好之生活。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时代,如何在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保存与发展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设置包含相应多元文化理念的课程,推进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将是多元文化时代的一个长期过程。 参考文献1王熙.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内
21、涵与中国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2, (6). 2Banks, J. A.&Banks, C. A. M. (1989) (Eds.)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3黄政杰.多元社会课程取向 M. 台北:师大书苑, 1995. 4Freedman, K., & Stuhr, P. (2004) (Eds.). Curriculum change for the 21th century: Visual culture in art education.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