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关系之思考【摘要】所有现实的学科的建立、发展都以其明确或不明确的人性假设基础出发,管理学作为社会学科中发展迅速、影响积极的显学,它与人性及其假设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管理思想发展中,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实践属性相对应,形成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以及现实人假设。这些假设又成为管理理论发展的哲学基础,由此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丰富的理论发展过程。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管理理论发展;关系 【作者简介】彭光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010 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
2、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02306 管理学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条是以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为主线建构管理理论。即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从管理实践出发总结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另一条是以人性为哲学基础,以人性假设为研究出发点来建构管理理论。休谟曾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对于管理学来说更是如此,纵观整个管理思想发展史,每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流派)都或明或暗地以一种人性假设作2为自己理论的哲学基础。管理学将人都看作“好人” ,认为人是可激励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所以
3、它对人性的认识则比较复杂多样。 一、人的属性是人性假设的哲学基础 从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开始。人性假设作为它的哲学基础就隐含于管理理论背后。纵观管理思想史,人性假设大致经历“经济人假设” 、 “社会人假设” 、 “自我实现人假设” 、 “复杂人假设” 、 “现实人假设”等,形成一条清晰的哲学思想脉络。深入思考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每一种假设背后都与相应的人的属性相对应,人的每一种属性都是一种人性假设的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人假设 人来源于自然,他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由人通过劳动经过长期进化,由猿转化而来所决定的,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然具有作为肉体
4、存在的客观性和满足自身生物需求的合理性。就像马克思说的,吃、喝、性等固然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 “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也就是说,人类全部历史的发展和延续都源于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类发展和延续的生理需求是人的第一个最重要的需求,这一需求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也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确认的事实就是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经济人假设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认识人的基础,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生理需求为指向。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3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副产品,这种个人利
5、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 。人追求的自身利益是其根本的行为动机,他总根据自己周围的客观状况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无意间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同时,人干工作只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满足自己的私利和生存需要。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将金钱等经济因素视为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劳资双方来说,只要他们愿意相互配合挖掘各自的潜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他们之间的劳资矛盾就会得到解决,双方的收入就都能够增大,需求就能得到满足。所以,劳资双方不应该在分配“蛋糕”上斤斤计较,应该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 2、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人假设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具有
6、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克服个体自身的缺陷,在改造外在自然的同时全面地改造自身,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人与人之间形成协作和交往关系,形成人为之“人”的概念和意识;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人形成了特有的社会遗传系统和社会协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从前人那里获得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在生产活动中,人通过其主体因素和实物因素的有效结合,将自然物品转化为劳动产品呈现给社会,借以体现自己的社会协作性。在这种协作劳动的转化过程中,个体产生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个体被接纳的感觉,满足个体的社交需要。 与对人性的认识相一致并以此为哲学基础
7、。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与4人之间重要的是合作,而不是无组织的人群中的相互竞争,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个体的自我利益,还包括自己在群体(组织)中的地位;在组织中,驱使人工作的动力不仅有物质利益,还有社会、心理等需要,人进入一个组织后,他同组织及其他成员的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他的才能、积极性的发挥;管理者秉持“群氓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提高工人士气,不断调整和重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能获得惊人的效果。 3、人的精神属性与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人有理性、有意识、能思维,人类的精神属性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属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是和自然的直接同一的。虽然动物能看、能听
8、,但它没有意识,没有“我”的存在。人则不同,他能通过其意识活动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过来,将自己的认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客观存在在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死板的、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包含着创造性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激情、热情、意志等因素也是激发人类实践活动的内驱力之一。意志坚强、激情饱满、信念坚定的人往往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能够表现出强大的激情和动力,能够全身心的投人到其中去。愉悦的心情、轻松的情绪又常常能给人带来灵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人还能突破自身原来的思维定势,根据已有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趋势,对自己未开始实践的活动
9、预先制定计划,促使其实践目标的圆满实现。 “自我实现人”就是将人看作是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归属需求、地位或受人尊重的5需求等满足后,其潜能得到高度发挥的人。自我实现是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较高境界,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缺乏自觉自制到自觉自制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会使个体的进取心和迎接挑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而且随着个体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会将自己的目标与自我所处的环境作对比,最终达到个体的成熟。可见,自我实现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者是低等需求依次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充分
10、发挥的人。因此,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们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才寻求工作上的意义;人在工作上取得成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治与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自我实现目标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并不冲突,在适当条件下。个人可以调节个人目标使之和组织目标配合。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社会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人的需要与动机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价值观和目标,人必须根据其需求来理解他的动机。人的社会性动机或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并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满足。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能够学
11、到不同的需求和动机,这些需求和动机是他原来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新环境中形成的需求如果不能在正式组织中得到满足,那么,他将求助于非正式组织。人的需求和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其工作动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他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反应,他是否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6于他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管理中管理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要依据组织成员的素质、工作特点、环境情况而定。 4、人的实践属性与现实的人假设 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自身的改造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实践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系统,它是主、客双方互为对象化的活动过程。这种互为对象化的活动是实践的本质,也是人作为感性存
12、在和具体存在的本质。因此,实践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人类社会,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使外在世界成为包含这三种关系的现实统一体。如果离开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思维与存在就失去了统一的基础,人就不能称为人,只能是生物性的存在。人的实践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它表现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有机整体。在实践活动中。人首先要满足其生理需要及物质需求,这使得人的自然属性得以表达。人在满足生理和物质需求的同时,通过实践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协作创造出丰富的社会关系,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
13、一步形成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可见,人的实践属性是在自然属性驱使下。通过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不断滋生出新的社会属性。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与人之间对尊重、友谊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的审美需要等,最终不断整合并构成人的实践属性。 “现实人假设”认为,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 ,只有在历7史活动中才能了解的、活生生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它要求从现实社会条件和社会实践出发来理解人、把握人。在理解“现实的人”时,首先,把人作为一种自我生成和自我表现的过程,而不作为一种抽象和片面的东西。人和人类社会是在实践活动中被创造的,因此,人并不是什么永恒不变的现实存在物,而是“怎样”
14、和“如何”的生成物。其次,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就如马克思说的,现实的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实践活动作为整体性的活动,本质上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有意识的活动,人的这种整体性活动是人的各种属性的辩证统一。再次,人不能脱离其客观环境抽象地存在。因此,现实的人是受现实社会条件约束的人。在其现实性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产物,使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关系抽象地谈论个人,同样也不能过于强调社会关系而淹没人和忽视人。在管理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现实中人的社会性,也要关注现实中人的个性,促使现实中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丰富,实现人自身的
15、自由全面发展。 上述可以看出,人性、人性假设之间具有如下关系(如图 1):首先,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与相应的人的属性相对应。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以人的一种需求或属性作为基础支撑。 “经济人假设”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认识的基础或出发点。它关注的是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社会人假设”则关注人的社会属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等才是影响人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因素;“自我实现人假设”通过对“社会人假设”的反思,将人的精神属性个体的自我实现作为8思考的出发点,认为人在满足其物质、安全、感情、地位以及受人尊重的需要后,最终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复杂人假设”通过审视以上三种人性假设后认为
16、,人作为复杂的有机整体。由于其需求和动机不同应对其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这一人性假设已经看到人的需求的复杂性;“现实人假设”通过反思以上人性假设,它将人看作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成的过程,将人作为生成性、整体性和具体性的生成物,而不将人看作是现成的、恒定的对象,将人当作目的,不仅仅当作手段,提倡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可见,从经济人假设到现实人假设都与人的属性相对应。其次,对人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丰富化的过程,从人的自然属性到人的实践属性,每一次认识都是对前一种人性认识的反思、内容的丰富和认识程度深化。与此相一致,每一种人性假设都是前一种人性假设的反思、补充和认识的丰富,每一种人性假设并
17、不是针锋相对、相互对立的。从“经济人假设”开始,每一种假设都是在反思前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对前一种假设的反思和补充,对人性假设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和内容的丰富。从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到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再到对人的全面性、整体性的认识。无不体现人类对人性认识由浅薄到深刻,有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再次,每一种人性假设的产生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且对人性的认识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每当旧的人性假设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生产中遇到困难以后,社会发展就要求对人性进行重新审视,这时新的人性假设就会应运而生,从经济人假设到现实人假设无不如此。从物质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再到人的整体性、
18、全面性的发展和完善,9后出现的理论总比前面的理论有所进步,所强调的需要层次逐渐提高,其发展顺序暗合了人类文明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 二、人性假设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哲学基础 从人性假设出发,能够看到管理理论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脉络,每一种管理理论背后都有一种人性假设作为其哲学理论支撑。与上述的人性假设相一致,管理理论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或者说只要能实现人的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管理实践中的低效是由于劳资双方关注有限利益而没有思考做大“蛋糕
19、” ,科学管理提倡通过系统性的管理有效利用资源,将利润剩余增加到能够满足劳资双方的要求,而不是关注分配剩余。因此,科学管理以效率为目标,强调劳资双方共同协作,为了效率可以采取任何方法。以此思想为指导,科学管理理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时研究,采取“差别工资制” ,以物质手段激励员工。在组织管理上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采用职能工长制,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生产管理实践。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无疑是一个巨大飞跃,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资关系的缓和,它也是管理成为科学的标志。然而,科学管理将人看作是机器的衍生物,只重视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忽略人的感情需要。在经历生产率高速增长之后,科学
20、管理所倡导的经济激励和物质激励出现了效用递减现象。 102、行为科学学派 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学派是对“经济人假设”以及管理科学理论反思的结果。管理科学理论认为,人所追求的是经济和物质需求的满足,生产效率的提高只能通过严格管理才能实现。行为科学学派则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效率。因此,行为科学学派将人的本性和需求、人的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看作影响管理效率的主因。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主体因素的挖掘和行为动机的研究,强调人的目标和组织目标整合,它还将人的行为看作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处理管理中的奖酬、分配等问题时,通过管理者的公正
21、、公平及信赖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尽管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使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的范围由企业向各个领域延伸,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社会组织,也适用于国家。但是,行为科学学派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考虑,它对人和制度、人和组织的结合问题、组织发展的环境讨论的不多,特别是没有站在战略高度看待管理问题。 3、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则建立在“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假设”基础之上。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活动中,没有永恒的、普遍使用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任何管理都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方式。由于人的需求和观念、管理环境、技术的改变,管理者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来达到管理目标。在管理过程中,权变管理提倡对管理主体的兴趣和愿望、管理活动的环境、组织的能力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