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黠戛斯族名考释.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845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译黠戛斯族名考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译黠戛斯族名考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译黠戛斯族名考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译黠戛斯族名考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译黠戛斯族名考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汉译黠戛斯族名考释提 要:黠戛斯是曾活跃于今叶尼塞河流域的唐代北方民族之一,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西汉,其历史影响远播中亚。历代汉文文献对黠戛斯族名的汉字表达形式不一,译自的语源也颇复杂。本文运用历史语文学方法,探究黠戛斯族名汉文译写多变的原因,并就与此相关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族名;语源;译写;构拟 汉文文献记载北方民族的族名,对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多种译写形式。究其原因,不外两种。一是有些民族自行改名所致,如回纥曾向唐朝上奏“请易回纥曰回鹘,言捷鸷犹鹘然” 。1 其二是历代中原史官对同一民族的族名采用不同汉字表示,以致文献中就同一民族出现了多种称谓。 黠戛斯是活跃于

2、唐代的北方民族,汉文文献对黠戛斯远祖的最早记载,可上溯至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将其族名译作“鬲昆” 。班固所撰的汉书匈奴传中,又以“隔昆” 、 “坚昆”等汉字表示该族的族名。其后在汉文文献中又相继出现了“纥骨” 、 “契骨” 、 “纥扢斯” 、“黠戛斯” 、 “辖戛斯” 、 “乞儿吉思” 、 “吉利吉思”等诸多称谓。虽然名称不同,汉字译写也存在差异,但这些族名均指代不同时期的黠戛斯,已为学界公认。 就此,研究者陆续发表过从不同角度展开的成果。首先,关于汉文文献对民族译名译写规范的研究。北方民族族名的汉文译写,往往因为2不同时代汉语语音的差异,导致不同的译音。对此,韩儒林、亦邻真、刘迎胜等前辈

3、都曾经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应的译写规范,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 其次,关于 黠戛斯族名的研究,台湾学者陈庆隆发表了坚昆、黠戛斯与布鲁特考一文。该文虽以族名为题,但以考证地理分布,特别是元代的吉利吉思与清代的布鲁特为主,在族名译写方面,仅略考察了坚昆、黠戛斯与布鲁特的关系。3 再次,国外学者的研究,前苏联学者巴托尔德在其所撰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的黠戛斯人篇中,提到了最早转写黠戛斯汉文族名的是法国的东方学者伯希和教授,伯希和“用奇尔昆的蒙古语单数形式来说明以坚昆形式表现的黠戛斯一字的最早的汉文转写” 。巴托尔德的结论是, “中国最初取得有关黠戛斯人的报道,是通过某部蒙古族的。 ”1 暗指

4、黠戛斯汉译族名转引自蒙古语。在其页下注释中还列举了几位前苏联学者对该族族名的研究信息。2 加拿大学者 E. G. Pulleyblank,曾发表柯尔克孜族称考一文,将柯尔克孜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族称,与古突厥文的族名 Q?rq?z 进行对照,试图证明该族的汉译名就是古突厥文的转写。他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证了这种变异,并认为搞清这一问题对研究古代突厥语言具有重要意义。3 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均是以古代突厥文碑铭中的 Q?rq?z 一名为基点展开的对应性研究。这些研究仅从语言学的角度,围绕对该词的突厥语还原问题而展开,并非针对历代汉文文献对该族族名汉语转写的研究。迄于目前,对黠戛斯族名出现多种不同称谓,以

5、及采用不同汉字译写的原因等问题,学界并没有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 3本文利用民族语言学方法,对黠戛斯族名的由来与历史演变进行多方考证,认为,黠戛斯族名多变的原因,是由译自语源、翻译、方言差异、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 一、黠戛斯族名的由来 由于唐太宗经营漠北措施得力,漠北诸部纷纷来朝。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 ,黠戛斯君主也入朝拜见太宗。据唐代史官考证,该部即为汉代的北族坚昆,其“地与突厥等” ,4 国势甚盛。自唐贞观至乾元年间(627760 年) ,唐朝都以“坚昆”或“结骨”指称该部。太宗还在其地设置了坚昆督都府。其后,黠戛斯派往唐朝的使者和商人,也连年不断。考“黠戛斯”一名的

6、译写汉字,始于唐德宗宰相贾耽。因其喜好地理、名物,凡遇外域使者,必问其所处、所见、所遇之事,并记录成册。乾元年间(758760 年) ,因为漠北回鹘击败了黠戛斯并阻断了通唐之路,黠戛斯与唐的联系中断,唐人只能依赖回鹘来往使者、商人的只言片语来获取关于黠戛斯的信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年) ,贾耽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 卷。依据回纥使者的描述,该书将“坚昆”之名依唐音译做“黠戛斯” 。5 至于这样翻译的缘由,贾耽也未加申明。 到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年)八月, “回鹘乌介可汗遣使告难,言本国为黠戛斯所攻,故可汗死,今部人推为可汗。 ”6 随后黠戛斯也派使者赴唐告破回鹘之事。时任宰相李德

7、裕把“黠戛斯”之名,最初音译为“纥扢斯” 。因此,在其所撰的会昌一品集中,给黠戛斯的国书就称之为“纥扢斯” 。7 后来经过考察前朝往事,在“商量册命时,奏请依贾4相公华夷述 ,便以黠戛斯为定” ,并解释这样译的原因是“黠戛斯国号皆依蕃书,译字所以不同” 。8 之后就沿用了贾耽所译的“黠戛斯”一名,晚唐人亦将太宗朝的“坚昆”改称“黠戛斯” 。可见,黠戛斯的汉译名,实际始自贾耽。 关于黠戛斯一名的读音和含义,据新唐书黠戛斯传记载,其名源于回鹘。因为黠戛斯自“乾元中,为回纥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国。后狄语讹为黠戛斯,盖回鹘谓之,若曰黄赤面云,又讹为戛戛斯” 。9唐会要就此有说法称,坚昆族名“转为黠戛斯者

8、,盖夷音有缓急,即传译语不同。其或自称黠戛戛斯者,语急而然耳” ,当贾耽询问译使时,译使又说:“黠戛(斯)是黄头赤面义,盖回鹘呼之如此。 ”10 在此可知,汉文文献对黠戛斯族名有两种解释。其一,黠戛斯族名的读音,原本应读为“黠戛戛斯” ,因为急读而发“黠戛斯”之音,是黠戛斯的族自称;其二,是源于回纥(鹘)的族他称。 “黠戛斯”一词在回鹘语中,意为“黄赤面” 。 黠戛斯之所以能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实际上源于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与解读。因此,古突厥碑文的记载也是重要的佐证。8 世纪初的后突厥汗国,在鄂尔浑河流域留下了刻有古突厥文的碑铭,其中出现了Q?rq?z 一词。据伯希和、巴托尔德等考证,Q?r

9、q?z 就是唐代汉文文献中的黠戛斯。1 关于黠戛斯族名的来源,前列汉文文献记载,指向源于继突厥之后兴起的回鹘人对该族的称呼;而据突厥文碑铭记载,此前突厥人就已经称其族名为“黠戛斯”了。如暾欲谷碑第一石东面第 3 行记载:5“强大的黠戛斯可汗是我们的敌人。 ”2 于是,汉文传世文献与突厥文碑铭的记载出现抵牾。此外,考察“黠戛斯”的读音,可发现回鹘语serig(黄色) ,与古突厥文 Q?rq?z 发音好似并不相同。利用民族语文学方法构拟, “黠戛斯”一词,可读作*?t-k?t-s?e。其中的尾音 s 与 z,在汉语西北方方言中,均为舌尖前擦音,发音部位相同,唯有清浊之别,故而 s 亦与 z 通。Q

10、?rq?z 中的-z 音便汉译作“斯” 。3 因此,黠戛斯族名是族自称,是汉语音直接译自突厥语的 Q?rq?z 一名。4 汉文文献得名于回鹘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唐以后,辽代文献如辽史属国表将“黠戛斯”转写作“辖戛斯” ;金史又称其为“纥乞斯” ;波斯人拉施特所著的史集 ,明宋濂等撰写的元史中,又出现了“乞力吉思” 、 “吉利吉思” 、 “乞儿吉思” 、 “乞里吉思”等多种译写。考其原因,在于唐代西北方言的?i 音,在元代读作 er。5 而辽金元时期,对“黠戛斯”族名的音译,更接近于突厥语 q?rq?z 的发音。 至于元人将其族名解释为“四十个汉地女”的说法,亦邻真先生认为, “从古突厥文看

11、,并没有这个词义。 ”6 其族名含义恐还有待考证。 二、黠戛斯族名的演变 公元前 3 世纪,匈奴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北方的游牧帝国。通过扩张领土, “北服浑庾、屈射、丁令、鬲昆、薪棃之国。 ”7 鬲昆作为被匈奴征服的对象,在汉文史册中首次出现。 汉书匈奴传也有相似记载:冒顿单于“北服浑窳、屈射、丁令、隔昆、新蔾之国” ,8 不过“鬲昆”被记为“隔昆” 。而据古音构拟,鬲 9(古核切见麦开二) ,昆(古浑切见魂合一) ,在汉代的音值可大体构拟复原为*k?k-ku?n。 “隔”与6“鬲”字,属同切同韵,可知“鬲”字的读音实与“隔”同,区别在于汉字的写法不同而已。因此,汉初“鬲昆”与“隔昆”两词,实为

12、对该族的同一个称谓。 公元前 43 年,匈奴郅支单于西迁“北击乌揭,乌揭降。发其兵西破坚昆,北降丁令,并三国” 。10“坚昆”之名始现史籍,并且直到唐代仍然沿用。实际上, “坚昆”一名的译写原理与“鬲”读作“隔”一样,只是“坚”字发音略微变化而已。 “鬲”与“隔”两字,在上古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现象,因此,将“鬲昆”构拟,可为*glkun。坚昆,古音构拟形式为坚(古贤切见先开四) ,昆(古浑切见魂合一) ,在汉代的音值可构拟为*kien-ku?n。 “坚” (kien)与“鬲” (k?k)发音基本接近,变化不大。仅由汉代以-k 为尾辅音的入声字,演化成以鼻音-n 结尾的阳

13、声字。 “隔”与“坚”的中古音的声母均为g-。因此, “坚昆”可构拟为*genkun。与“鬲昆”即*glkun 一样,代表该民族名称的一种原蒙古语读法*Qirghun。译写规律是民族语中辅音-r用辅音-n 来表示。11 此后,汉文文献中“坚昆”就成为该族的习惯称谓,如后汉书南匈奴传 、 三国志魏略西戎传均称其作“坚昆” 。 汉文文献中,坚昆是黠戛斯历史上使用最久的族名。唐人解释“坚昆”一名的寓意,曾有“坚者不朽之名,昆者有后之称”的说法。1 这种说法值得探研,因为汉字仅用“坚昆”两个字,就译写了这个北方民族的族名,但是,在该族语言中并不一定只有两个字。将两个字又拆开来解释,汉语肯定能解释通,而

14、用该民族语言则未必能这样解释。 台湾学者陈庆隆认为“坚昆”是该族族名的意译,而不是汉语的音7译。提出“坚昆”一词,是由 Kem(剑河)+Kun(匈奴)构成,有“剑河之匈奴”的意思。2 这种提法缺乏文献依据,有些牵强。首先, “坚昆”之名,始于汉代史册,但汉代文献并未出现“剑河”的相关信息。在叙述坚昆国的方位时,最准确的提法也只有坚昆在“匈奴北” ,或“康居西北”等字样。其次,坚昆初现史记 、 汉书等,只是作为匈奴扩张时被征服的对象。司马迁、班固都没有述及坚昆的地理方位, “剑河”作为地理概念,是唐朝人与坚昆人直接接触后才被中原史官所认识的。 新唐书黠戛斯传虽然也提到“乃匈奴西鄙也” ,3 但

15、只是沿用前人记载,旨在明确坚昆的相对方位。因此,坚昆即“剑河之匈奴”的说法,有待商榷。 关于坚昆一名的转写,学界曾有不同看法。法国学者伯希和认为,坚昆是黠戛斯的蒙古语单数写法及汉文转写。亦邻真、刘迎胜等国内学者也认可坚昆读法与原蒙古语有关。4 美国突厥学家(Nicholas Poppe)在研究中发现“古阿尔泰语词汇常常附带一个不稳定的尾音-n。 ”5 这个尾音有时可释为复数语尾,相当于突厥语复数语尾-lar。6 所以,坚昆读作*ki?n-ku?n 当是“结骨(读作*ki?t-ku?t) ”一名的复数形式。7 与此相反,关于坚昆的突厥语单复数问题,巴赞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坚昆的单数译写是*

16、Kr?kun,结骨是坚昆的复数,早期的复数写法是*K?rknt,较晚的复数形式就是*Kr?k?z。8 这两位学者从古突厥语语法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说。他们研究目的在于找到与突厥文 q?rq?z 对应的是哪个民族,以及其族名如何拼读,而非汉语意义上的读写。囿于语言学知识,在此尚无法判定二位学者孰是孰非。 8相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岑仲勉依据汉语的语音演变规律,提出“坚昆”转译为“结骨”是因为“隋唐间转收声-r、-z 为收音-t,故译结骨” 的说法。9 该研究表明,汉语的译音原则以及汉语译写的黠戛斯族名,与该词的单复数表达并没有多大关系。 周书与北史中的突厥传 ,都将“坚昆”称作“契骨” ,即契

17、10(苦结切溪屑开四) 、骨(古忽切见没合一) ,大体可构拟为*kiet-ku?t。 隋书 、 北史中的铁勒传 ,又把“坚昆”记作“纥骨” 。即纥(下没切匣没开一) ,骨(古忽切见没合一) ,可构拟为*?t-ku?t。以上两个族名,较之于汉时坚昆的发音*kien-ku?n,都以-t 韵尾替代了-n 辅音的韵尾,使其从收声字转为入声字。 “纥骨”一词中, “纥”字的声母也由见母的 k音转为匣母的?音,虽然都是喉音,但是发音位置不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汉语语音由上古音向中古音的转变时期,因此,该族名称才出现了新的译写汉字。 1,居勿居(九鱼切见鱼合三)勿(文弗切明物合三),只在新唐书黠戛斯传中出

18、现过一次,可构拟为*k?o-m?w?t。此处, “坚昆”被称为“居勿”似乎是方言所致。 2,结骨结(古屑切见屑开四) 、骨(古忽切见没合一)可构拟为* kiet-ku?t。 3, “坚昆”在唐代仍读作*kien-ku?n。 4, “纥骨”还是隋时读音, 唐书作者只是转录而已。 5,纥扢斯,纥(古核切见麦开二) ,扢 11(古忽切见没合一) ,9斯(息移切心支开二);大约音值是*k?k-ku?t-s?e。此种译法已经接近突厥语 Q?rq?z 的发音了。 6,黠戛斯,黠(胡八切匣黠开二)戛(古黠切见黠开二)斯(息移切心支开二)。黠戛斯一词在唐代的大致读音就是*?t-k?t-s?e,五代时袭用唐人叫

19、法,对该族仍以黠戛斯相称。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黠戛斯族名演变过程的梳理,可知从两汉至唐代,黠戛斯先后出现的隔昆、鬲昆、坚昆、契骨、纥骨、结骨、居勿等不同汉译族名之原因,与音译与方言之异有关。从汉至唐,这些族名的发音相近,但表示的汉字不同。以族名首字为例, (一) “隔 ge 又音 ji”、 “鬲 ge 又音 li”,鬲、隔同音。1(二)坚、契、结、居等,从方言上考察,也皆有关联。如“坚 Jian,自关而西曰锴(kai) ,吴扬江淮之间曰鑙,音启(qi) 。 ”2 鑙字与“契、锲”同源同音。在方言中“锲,音结” 。3 反之,“结,锲音” 。4 所以, “契”与“结”同音。 “结”在古汉语中也属

20、于多音字,有(jie、ji)两个读音。 “居”也有(ju、ji)两个读音,当“居”取 ji 音时, “居”与“结”就同音。由此可见,以上族名的头一个字,即坚、契、结、居均属同音。仅“纥”字例外未找到对应。 前面列出的音值构拟也表明,该族族名的后一个字的音也基本相似。其原因就在于汉语语音的韵母,从上古至唐代,经历了从韵尾辅音-n 到-t 的演变,声母基本并无多大变化。5 因此,虽然汉文文献中黠戛斯族名有多种称谓,却并非是其名称多变所致,而是随汉语语音的演变及汉语各地方言不同,历代史册才出现了不同的汉字译写形式。 10其次,族名所译自的语源不同。以上坚昆等族名,是中原史官对原蒙古语读法*Qirghun 的译写。但是,其另外两个族名“纥扢斯、黠戛斯”等的汉语音译,则是唐人根据唐代的语音及译音规律直接译自古突厥文q?rq?z 名字。其中的尾音 s 与 z,在汉语西北方方言中,均为舌尖前擦音,发音部位相同,唯有清浊之别,故而 s 亦与 z 通。所以,Q?rq?z 中的-z 音,便汉译作“斯” 。6 为更直观,上述考辨可总结为如上二表。 作者王洁(1967 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收稿日期:2013 年 3 月 1 日 (责任编辑:赵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