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及媒介教育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482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及媒介教育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及媒介教育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及媒介教育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及媒介教育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及媒介教育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及媒介教育分析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化结构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应的福利保障的缺失,工作、生活的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的家中,成为留守儿童。本文采取全国妇联(2013 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年龄界定在 18 岁以下(0-17 岁)的儿童。 ”据全国妇联 2013 年发布的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6102.55 万,占农村儿童 37.

2、7%,占全国儿童 21.88%,与 2005 年数据相比,数量增加约 242 万,总体规模继续扩大。庞大的留守儿童成长过程缺少父母的教育和亲情,情感上长期处于孤独状态,行为缺少必要的引导,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身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缺少社会支援系统,常常是独自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等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顺畅地渡过成长期,而将这些问题延伸至成年期。虽然不能简单地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化,但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我们的关注。在传统父母、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中,父母不仅是子女情感交流、依赖的对象,也是未成年子女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最重要的途径。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大众传媒在一定

3、程度上填补了父母缺位留下的空白,成了寻求感情慰藉、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因而,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目标设定和提升路径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分析 媒介素养的提升研究依赖于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的深入了解。目前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并没有全面权威的调查研究结果。有学者做过小规模的调研工作,典型如郑素侠,2011 年她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县四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研究结论包括电视在留守儿童媒介接触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及网络日益成为留守儿童娱乐消遣的工具,这个研究结论也在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出现。然而,综观这些研究结果和笔者长

4、期对江西的实地调查,发现这些研究中可能遗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大众传媒发展现状,留守儿童有机会接触到的电子媒介有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智能手机;纸质媒介有报纸、杂志和课外书。尽管电视机和电脑网络是留守儿童接触频度最高的媒介,但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得知,纸质媒介拥有电子媒介不具备的影响力量,对受众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江西调查发现,12 岁的女孩思雨谈及课外书哈利波特时,多次强调对书本描述的奇妙世界的惊讶,从笔者的观察看,这实际上帮助女孩从哈利波特的阅读经验中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情况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媒介使用时间来衡量,更要充分考虑不同媒

5、介接触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这才有助于我们更为科学地设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路径。 二是在现有的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研究中,并未对留守儿童进行区分,将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媒介需求及偏好视作相似。实际上,根据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特点,不同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的儿童对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差异性。其中,对于具有相似境况的留守儿童,年龄在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基于儿童成长特点,将留守儿童划分为 0-5 岁幼童期,6-11 岁小学期,12-14 岁初中期,15-17 岁大龄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明显差异性,幼童期媒介需求主要体现在认知,而在媒介使用上留守儿童存

6、在着缺乏使用能力和引导机会,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缺少符合幼童期需求的读本、故事书等,在电视观看方面也依附于监管家长的观看方式,常常和成人一起看电视,而由于监管的祖辈家长文化、观念有限,并没有意识到引导幼童观看符合他们需求的电视内容。小学期的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上已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接触自己需求的媒介,而同样面临着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有限的问题。在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研究中,也普遍观察到这个现象,即目前能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以电视媒介为主,并从电视观看中获得娱乐、情感慰藉、认识外部世界的多重功能。初中期的留守儿童由于课业负担加重和祖辈家长普遍认为观看电视或接触课外

7、读本会影响到学业而加以管理,在笔者的考察中甚至有奶奶将 13 岁留守儿童父母从外地邮寄过来的儿童文学读本也锁起来,以免影响学习。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媒介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不仅表现出了娱乐、情感慰藉、认知等需求,而且还需要通过电视学习社会规范和习俗。因此在节假日和无人约束的时候,留守儿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视机前。此外,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也开始通过网吧接触互联网,并表现出对互联网极大的兴趣。在 15-17 岁的大龄留守儿童中,一部分已经结束初中学业留在家里或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外出务工,一部分离开家继续高一阶段的学习(包括进入技校、中专、高职和高中,因为周末和寒

8、暑假也大都回到农村,本文依然将他们视为留守儿童) 。这个群体媒介使用情况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不再有课业负担和家长管束,开始更为自由地使用媒介,包括看电视和使用网络媒介;另一部分由于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中生) ,在媒介使用上花费的时间受到限制。但这个群体也有一个明显共同的特点,即更多地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也具有较为复杂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路径。 二、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径 媒介教育的概念最早产生在上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当时随着电影的普及,与传统文化相左的大众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

9、一些学者开始倡导应培训青少年,以提高其面对传媒的辨识能力。几十年中,媒介教育的概念也不断完善,人们也逐渐达成共识,即媒介教育是为了具备正确理解和有效使用媒介的能力,即获得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出,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的概念密切相关,在当下中国的很多文献中,谈及媒介素养的概念等同于媒介素养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欧美等国媒介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从小学到大学的不同阶段都对应相应的媒介教育。在中国,媒介教育、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上世纪 90 年代逐渐引入中国,至今媒介教育实践依停留在摸索阶段。 谈及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径时,有两个基本的原则应该受到重视,即一方面要认清媒介素养的培养中既要尊重儿

10、童媒介需求,面对不同年龄段设定不同的媒介教育目的和路径;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从而完善留守儿童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进程。在上文的分析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媒介需求是不同的,相应的媒介教育的目的就应有所区分。 0-5 岁的幼童期,处于认知发展期,媒介接触的内容应符合幼童身心发展的内容,如各类幼儿读本、天线宝宝、巧虎等动画片。这个阶段媒介教育的目的是认知,即通过媒介接触增加常识性的知识。6-11 岁的小学期,媒介接触最主要是满足娱乐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儿童在没有家长的管束下会接触暴力等信息,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获得社会行为规范

11、的常识和标准,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会通过大众传媒寻找符合自己标准的偶像。面对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引导对娱乐性节目的选择,增强对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12-14 岁初中期留守儿童,对媒介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高娱乐的需求状态,并继续通过传媒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偶像崇拜,所以媒介教育的目的之一依然是增强对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除此之外,应当看到,随着以电脑、智能手机、ipad 掌上电脑等代表的网络信息终端设备日益进入留守儿童的视野,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也开始使用网络,并学会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发言和表达,因为媒介教育的另一个目的便是培养留守儿童网络使用能力,获取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15

12、-17 岁大龄留守儿童在媒介需求方面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娱乐功能,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媒体更真实地了解现实社会,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发言和参与的权利。因此,媒介教育的目的即进一步提高对传媒内容,尤其是网络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赋予的权利。 结合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不同,媒介教育的路径也应有所不同。一个现实的困难是,国外成熟的媒介教育系统通常会依附于学校教育体系,但即便是教育基础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媒介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而面对基础教育本就很薄弱的农村地区,单纯指望通过学校系统开展留守儿童的媒介教育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问题目前也日益成为一个广

13、受关注的话题,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益组织都加大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因而对留守儿童的媒介教育可以综合各种渠道开展。例如,学者郑素侠提及的参与式媒介教育;教育志愿者卢安克在柴静的访谈中提及的用排演故事剧的方式开展的媒介教育,即通过参与演出故事剧增强对电视媒体暴力内容的反思;以及各类面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所在地开展的图书捐赠活动;这些都可以更为灵活地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尝试形式。 正如 2013 年全国妇联发表的留守儿童相关报告中所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在父母陪伴、教育缺位,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引导儿童认知社会、融入社会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认清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在尊重儿童媒介需求的前提下,多种渠道开展媒介教育已成为帮助留守儿童更健康成长的方法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杨再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