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与优化设计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之一就是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及其效率的改进。河南省已经摸索出了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但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并不完善,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诸多问题,运作效率不高。为克服现有模式运行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河南省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经营组织模式 优化设计 河南省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经历了探索、繁荣、战略调整三个阶段,并摸索出了“经纪人+农户” 、 “企业+合作组织+农户” 、 “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但是,现行
2、各种模式并不完善,运作效率并不高。为此,本文对现有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提出了适合河南省实际的组织模式和设计方案。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一) “经纪人+农户”模式 “经纪人+农户”模式并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时期才出现,而是在生产力有所提升,导致剩余产品出现,农产品成为商品时出现的一种模式。因此,它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开始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经纪人就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根据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专门从事农产品贸易。经纪人直接面对市场和农民,搜集市场信息,连通消费和供给,通过与农民协商、谈判,收购农产品并投入市场销售,从中获取利润。一方面使农民不用担心销售
3、问题,进而专心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繁荣了市场、满足了消费,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可持续进行。 该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成本低廉。由于该模式的参与者和构成要素都十分简单,所以其所花费的成本很低。第二,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农民容易接受。由于经纪人经常与农民交往,相互之间较为了解,容易实现交易。同时,经纪人经常在市场第一线,把握、搜集信息能力较强且反应较快。第三,农民和经纪人分工明确,有利于推动产业化的深化发展。 该模式的弊端表现在:第一,参与者之间关系不稳定,合作的随机性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阻碍交易。因此,这种合作关系较为脆弱。第二,经纪人多以个人或小团体为主,规模较小,竞争
4、力不强,活动范围不大,收集信息能力有限,这会影响到农产品销售的顺利实现。第三,该模式中分配模式不易实现公平,容易出现道德风险。经纪人可利用掌握的信息优势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获取更多利益。第四,该种模式中经纪人大多不具备产品深加工能力,收购回来的初级农产品大都直接销售出去,没有通过加工使其增值。 (二) “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该模式与第一类模式相比而言,其组织更严密,运作更规范。合作组织是为适应专业化分工而组建的组织,目的是连通农业生产上下游,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加入其中的农户和企业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使交易成本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单个农户的联合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
5、实现规模效益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最终让产生的收益在组织成员当中分配。合作组织的功能是多样的,可以负责销售、采购、农资采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 该模式的优势有三个:第一,该模式组织规模较大,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组织成员的市场谈判能力。同时,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第二,由于该模式中的合作社是通过契约关系而组建,所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有利于产业化的长期发展。第三,该模式在利益分配上相对公平,参与者都能按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比如,该模式中的合作组织对参与者的约束力较弱。如果参与者的某方出现违约,其惩罚措施
6、是十分有限的。再比如,由于在该模式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单个农户很难在谈判和利益分配时获得和企业相等的地位,所以可能会成为企业用来剥削农户的工具。 (三) “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农业龙头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建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统一产品质量,提高其稳定性。由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产前种苗的培育,产中的技术指导,最后按照合同协议价回购加盟农户的农产品。 该模式的优势是以契约的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结合在一起,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维持了相对产前稳定的供求关系,大大减少了各种事前环节的交易成本。但是,该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第一,参与双方地位不平等。由
7、于农业龙头企业在资金、组织、信息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使得处在弱势地位的农户容易受到压迫。第二,无论公司与农户是否签约,一旦市场价格与合同执行价格出现差异,双方都有违约的倾向,影响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的稳定性。第三,农业龙头企业管理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的小农户,管理和监督的成本非常巨大,原材料质量控制上也不容易把握,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现有模式面临的共同缺陷与难题 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第三种模式在河南省应用比较广泛。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就是适合农业产业化的最优模式。不论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三还是其他两种模式,它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一)参与者之间道德风险问题 不论是以上三种模式
8、的哪一种形式,维系模式参与者关系的纽带都是契约或者说是订单,并不是利益协调一致、组织紧密的单一生产经营单位。由于相互独立经营,所以,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就会影响到组织模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论是农户还是企业,他们作为“理性人” ,其行为必然是趋利避害的,在交易过程中一旦发生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受到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其违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具体来看,对于企业来说在整个经营模式当中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和农户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所以,企业为了谋求自身更大利益,会利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压榨农户来转移自身风险。对于农户来说,农民虽然可以通过选择龙头企业来决定由谁合作,但这只是经营的形式
9、的变化而非本质的改变,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通过欺骗等机会主义手段争取更多利益就不可避免。所以,双方都存在违约的倾向,影响三种模式的长期稳定性,阻碍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 (二)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原理表明,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倾向于选择质量次级的产品,即所谓的逆向选择,最终导致次品充斥市场,高质量的产品却无法生存,形成“双柠檬市场”问题。在农资市场,单个农户无法承担搜集信息、比较、谈判等成本,往往依据价格购买质量较次的农资,不但影响农业产品的生产而且影响农资市场正常的发展。在农产品市场上,消费者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消费者掌握的信息有限,他们很难准确判断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容
10、易陷入到“双柠檬市场”的问题当中。最终,农业产业化上下游的不畅会阻碍农业化的发展。 (三)参与者之间利益分配问题 在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中,利益分配存在不公问题。处于中端的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很容易被替代的,不具有垄断性,所以在利益分割时受益最少。由于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往往控制着上游种苗的培养、农资的提供和下游农产品的深加工、运输仓储和销售网络,在利益分割时受益最多。长期来看,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威胁到产业化组织的正常运作。 (四)农产品质量控制问题 农业产业化三种模式的设计上,在生产环节都是由分散的单个农户来完成,这样容易出现规模效应。农业生产中,有很多资产
11、都具有专用性的特点,通过小农户的联合生产就可以降低成本提供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小农户生产能力参差不齐,无法达到产品的标准化要求,产品质量的控制就成了一个难题。这些农产品由农业龙头企业收购回来后成为精深加工的原材料,它们的质量波动直接影响到最终成品的质量。即使拥有企业的技术指导,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农户为了自身更大的利益降低成本提供次品,以次充好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因此,企业为更好的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只能在规模控制和质量控制之间做出选择,使得规模效应无法显现,影响了产业化的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优化方案设想 本文根据上文分析,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优
12、化方案,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一)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主体和组织结构 现行三种组织模式中的主导者是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农业合作社。这是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而作为由农民自愿加入的合作社,由于其组织结构与企业相比相对松散,利益目标相对模糊,所以也不适合主导未来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来主导是最合适的。从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来说,除了农业企业外,还应该包括:以土地入股的农户,由农户组
13、成的合作组织,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金融部门和教学科研机构。 (二)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运行机制 现行机制的脆弱性表现源于其内部联结和制约机制仅靠契约维持过于简单,双方都有违约倾向。因此,在未来模式设计中,需要以股份制的形式作为联结和制约双方的机制。现行模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单个农户,原因是:一方面是企业想通过这种低成本扩张的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二是企业想利用单个农户的弱质性对他们进行压榨。但是,农户作为主体,由于能力差异,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在未来模式中,农户应该退出生产环节,农产品的生产完全由企业来完成,而农户则以土地入股成为股东享受收益。这样既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
14、、标准化的要求,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未来模式的运行机制概述如下:在现行农业土地制度基础上,单个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组织,农户脱离生产成为股东享受收益、承担损失。由合作组织管理土地,寻找农业企业进行合作,维护农户权益。合作组织可以以提供土地的方式与农业企业组建新公司进行生产,也可以以委托的方式由农业企业直接生产。生产完全由企业来进行,采取产前、产中、产后上下游连通式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凸显规模经济,又保持在市场的强势议价权,提高了经济利润,见图 1。 (三)建立外部服务、评价和监督机制 在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内部监督
15、的同时,要建立一套外部服务、评价和制约机制以保障未来模式的良性发展。这主要是考虑到未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初创期需要大量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另外,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需要从外部提供帮助和制约,对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进行监督、防止通过垄断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参考文献: 1.王绍碧.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2008(1) 2.刘洁,祈春节.“公司+农户”契约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交易成本分析框架J.经济经纬,2009(4) 3.徐忠爱.基于契约规制的农村经济组织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0(2) 4.万俊毅.“公司+农户”的组织制度变迁:诱致抑或强制J.改革,2009(1) 5.党耀国,刘思峰,王建平.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