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区域化推进的可行性分析内容摘要: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扰乱了世界金融秩序,对各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本文探讨了金融危机后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面临的现状,根据最新经济状况及贸易数据重新审视了人民币区域化推进的条件,认为东亚货币合作应该继续深入进展下去,并依照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就未来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选择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可行性 路径 本币的国际化是指本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这三大货币职能。我国 GDP 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是世界第一大贸易进出口国,而外汇储备余额也稳居全球首位。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减少我国
2、的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并能有效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要求我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需要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从目前条件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但短期内还无法实现。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主流观点是两个“三步走”:第一个“三步走”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民币须依次经历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这三个阶段才能逐步实现国际化;第二个“三步走”是从地域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民币须依次经历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这三个阶段。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是人民币在一定地理区域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而当前,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及东亚等
3、国是推行人民币流通使用充当区域国际货币的最佳地域。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东亚新兴经济体积极寻求区域货币合作以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在区域货币合作与改革方面不断达成共识,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清迈协议(CMI)的签署扩大了东盟互换协议(ASA)的数量与金额,建立了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实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在东盟国家人民币的直接流通。2010 年 1 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启动后,双边贸易大幅增加。2011 年,东盟首超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 3629 亿美元,较 2010 年增长 24%。2008
4、 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后危机时期,美元持续贬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且无好转迹象,使东亚新兴经济体面临汇率波动和资产泡沫的双重威胁,东亚各国希望尽快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而且中国在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时表现突出,从而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声誉。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被视为第二美元,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已正式和非正式地接受人民币存款,我国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业务规模发展快速。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在 2010 年 1 月的全面启动和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促使在该区域
5、内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使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 国内文献大多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OCA)分析东亚货币合作及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李晓等(2004)对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一种货币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认为人民币已经具备实现区域化的初步条件。徐明棋(2005)通过总结日圆国际化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人民币区域化是其国际化的基础。周元元(2008)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杨长(2010)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在东亚、东南亚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化,并对人民币区域化主要目标进行了短期和中
6、期的分析。阙澄宇(2012)指出了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面临的困境及问题根源,并就后危机时代中国-东盟货币合作的前景及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霍伟东(2013)根据 CAFTA 区域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分析了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 后危机时期人民币区域化推进的客观经济条件分析 (一)我国经济实力和提供出口市场的能力 1.进出口贸易规模。人民币区域化不仅要求中国自身应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贸易规模,还要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区域性贸易往来。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商品服务出口占世界总量的 10%以上,为人民币区域化的推荐打下良好的贸易基础。自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以来,双方贸易规
7、模迅速增长,虽然在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下滑,但很快调整并重回高增长趋势(见图 1) 。2012 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额达到 4003.08 亿美元,其中出口2044.85 亿美元,进口 1958.23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12 年中国首次出现对东盟的贸易顺差,一改中国对东盟“市场提供者”的角色,但这将不利于人民币的流出。 2.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越是强大,则在定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选择上越是具有主动性和优势。通常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来衡量一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通过计算某一产业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求得 TC 指数,用来判断该国在某一产
8、业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若 TC0,则表示该国此类产业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该国是此类产品的净出口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TC0,则表示该国在此类产品上竞争力不足;若 TC=0,则表示该国此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根据 SITC 分类指标,计算得 2000-2012 年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情况(见表 1) 。 从表 1 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逐步发生转变。我国初级产品的 TC 指数为负值,说明我国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而工业制成品 TC 指数为正值,且有上涨趋势,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是从国外进口国内不足原材料和能源而出口工业制成品。SITCO(食品及活物)和 S
9、ITC8(杂项制品)类产品的 TC 指标为正值,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SITC1(饮料及烟酒)类产品的 TC 指数在 2007 年之前为正值,之后转为负值。这三类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商品,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相对优势一致,但从 SITC0 和 SITC1 类产品 TC 指数的递减趋势反应出,中国在劳动力方面存在的比较优势(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中国在 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 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 TC 指数呈不断上涨趋势,表明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 中国在食品及活物、饮料及烟酒和杂项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上
1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意味着人民币有望在此类领域的出口环节得到推广使用。但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比较低,出口产品的技术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推进作用并不理想。 (二)东亚各经济体的关联度分析 1.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区域内各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增强能够有力说明区域内各国家和地区经济关联度的深化。中国-东盟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增加,且产业内贸易趋势持续增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各经济体GDP 年增长率均保持较高水平,相互间贸易量高速增长。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东盟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以致 2
11、009 年 GDP 年增长率大幅下滑,但这一势头得以及时扭转。从 2010 年起,东亚国家和地区的 GDP 逐渐回归到增长趋势(见表 2)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3 年东亚地区整体GDP 增长率将上涨 0.6 个百分点,东南亚地区整体 GDP 增长率将上涨 0.3个百分点。中国-东盟经济依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强,这表明有必要继续推动该区域的货币合作,以减少贸易量不断增加而造成的汇兑成本,同时也会促进区域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贸易关联度。霍伟东(2013)认为,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紧密度越高,共同经贸利益越大,为减少国际贸易交易成本而推动使用单一货币的微观基础就会越发
12、稳固;中国-东盟较高的贸易一体化程度可提高各国经济冲击的对称性,有利于促进各国金融货币政策的趋同性,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在该区域内的使用。通过贸易结合度(TCD)考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关联程度。 TCD 指数(贸易结合度)通常用来衡量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CDijk 表示第 t 年 i 国对 j 国的贸易结合度,Xijt/Xit 表示第 t 年 i 国向 j 国的出口额占 i 国的出口总额的比重,Mjt/Mwt 表示第 t年 j 国的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根据定义,TCD1 说明双方贸易关系紧密。通过表 3 和表 4 的对比可以看出,东盟对中国的 TCD 指数
13、明显大于中国对东盟的 TCD 指数,表明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更高,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对东盟扮演的“市场提供者”这一角色。人民币区域化在总体流向上拥有优势条件。然而,从表 4 中可发现,东盟较为发达的成员国对中国的 TCD 指数要低于东盟整体对中国的 TCD 指数,这说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主要是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初级产品,进口商品结构的单一性不利于人民币区域化。但在2011 年,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和越南对中国的 TCD 指数均有明显上涨,与 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后危机时期人民币区域化的前景及路径选择 (一)在中国-东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
14、前景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东盟间贸易基础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推进具有正面作用,但全球危机过后,中国的一些优势逐渐消退,人民币汇率持续上涨,中国对东盟贸易在 2012 年开始出现顺差,这将不利于人民币的流出。尽管当前中国-东盟货币合作的进度相对放缓,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东盟货币合作的前景依旧广阔,人民币区域化动力强劲。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以来,中国-东盟在贸易往来方面取得较大成就,但货币合作还仅局限在小规模的双边机制,经贸合作的加深急需区域内货币合作的深化,自贸区的启动将为货币合作转向多边机制提供广阔空间和制度保障。中国-东盟区域内经济同步性明显增强、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
15、,这必然要求各国寻求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合作,尤其是在汇率政策上的协作。中国和东盟各国目前均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对外扩张的时期,各国经济主权和货币主权意识强烈,加之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对美元长期依赖,而近年美元币值持续跌宕,对中国-东盟贸易往来造成冲击,这将不利于该区域的货币合作。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东盟更应该积极寻求货币合作,深化汇率政策的合作与协调,促进各国互信,以求在区域内共同营造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选择 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度要及时跟进。经济实力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而国内金融体制的健全则是关键。借鉴日圆国际
16、化失败的经验教训,国内金融体制的健全是本币“走出去”强大后盾,也是增强本币国际信誉的有力证据。中国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及时跟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尤其是银行体制的改革。积极创建人民币投资工具,尤其是国债市场的建设,财政部已在香港发售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这将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流通和结算,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逐步开放资本账户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必然要求,开放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流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以区域货币合作为目标而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成为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人民币结算业务。一般认为人民币须依次经历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这
17、三个阶段才能成为国际货币。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初级阶段,积极推进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扩展,满足客观市场需求。在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民币结算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将人民币结算功能扩展至区域内非周边国家地区,将有利于双边经贸往来的便利化。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之前,促进在进出口贸易等真实性贸易上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将人民币结算纳入银行结算体系,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推动十分重要。 中国-东盟自贸区域内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在现有的中国-东盟货币合作的框架下,深化中国-东盟汇率政策合作及协调机制,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在时机成熟时退出美元钉住制,在“大中华经济圈”内创立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度,逐步构建次区域汇率合作机制,并加大
18、人民币在一篮子货币中的比重。汇率协调机制的建成将提高人民币在该区域内的地位,保持区域内汇率政策的一致性和汇率的稳定性,降低汇兑成本,减少汇率波动风险。 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不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需要政府的制度配合。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道路上,并无先例可循,在制度安排上要根据当前形式及时做出调整以选择合适路径,谨慎防范风险,尽力降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成本,最大可能地获取人民币区域化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晓,李俊久等.论人民币的亚洲化.世界经济,2004(2) 2.周元元.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金融研究,2008(5) 3.杨长.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的路线图及相关问题分析
19、.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4.阙澄宇,马斌.后危机时代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12(1) 5.霍伟东,杨碧琴.自由贸易区战略助推人民币区域化基于 CAFTA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3(2) 6.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动因与对策.世界经济研究,2005(7) 7.刘方媛.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外环境分析.金融经济,2009(16) 8.翁玮.人民币在东盟实现区域化的路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10(1) 9.高海红.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的潜力.国际经济评论,2011(2) 10. 韩民春,袁秀林.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经济学(季刊) ,2007(1) 11.张志文,白钦先.汇率波动性与本币国际化:澳大利亚元的经验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3(4) 12.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及其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11(1) 13.徐明棋.从日圆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世界经济研究,2005(12) 14.李超.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金融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