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修复催生万亿市场在 12 月 8 日召开的“2013 年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公开表示, “我们的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已经走了将近 40年的历程,但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几乎还没有动。 ”基于这一出发点,一旦土壤修复市场打开会非常大,远远超过大气和水的治理,将是几十万亿的规模。此言论一出,与土壤修复相关的深沪两市环保类上市公司顿时聚集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土壤修复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壤污染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毒地”报道屡见不鲜,土壤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之后另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环境污染难题。 2012 年,农业部已经对耕地中的
2、部分重金属污染做了初步的调查,根据媒体报道镉、铅、砷三种重金属的污染范围已相当广,几乎覆盖全国各个区域。2013 年,国家环保部一份文件引发了国内公众对土壤污染的强烈关注。这份文件指出:我国有 3.6 万公顷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由此每年造成的“粮食污染高达 1200 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00 亿元”。 据媒体报道,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有 320 个,约为 548 万公顷,与此同时,城市中出现大量遗留、遗弃场地。据保守估计,这样的场地将超过 20 万块,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类场地的修复需求仍在不断上升,且治理十分紧迫。从目前政策来看,这类土地中仅有污染最严重、最紧急的场地有望得到修复,假
3、设这类场地占到总量的 5%,那么未来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超过 5000 亿元。同时矿区修复市场也在逐渐释放,预计投资规模超过 2000 亿元。也就说,土壤修复行业的投资规模至少高达7000 亿元。 土壤污染的危害严重,涉及食品安全、直接致病、耕地质量、以及对其他的环境要素的侵害等各个方面,不但经济损失严重,而且危机人们健康与生命安全,土壤修复刻不容缓。 多方抢滩万亿市场 土壤污染又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 ,曾一度被忽视。但近年来,随着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综合整治,土壤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积累已久的土壤污染问题,已越发受到政策的关注,万亿市场或渐进打开。 2012 年 3
4、 月份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节能环保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是在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并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 30%至 50%。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正处发展初期,竞争较不充分,利润空间较大,有的项目利润率可达 40-50%。受高额回报的吸引,许多企业纷纷进入土壤修复行业。 2010-2011 年以农银租赁、国泰租赁为代表的融资租赁公司竞相拓展节能环保市场;私募基金投资者也已经将视野移向以土壤修复为代表的环保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仅 2012 年就有 50 多家新土壤修复公司在中国注册成立。国内的一些
5、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大学以及中科院等纷纷开始研究土壤修复项目。 事实上,国内土壤修复市场正被国内外看好。国外的一些土壤修复咨询机构,如荷兰 DHV 集团等也纷纷进入国内,带动了国内修复产业的意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经济相对发达且污染场地较多的区域,也迅速涌现了一批土壤修复工程类企业。 “谁付费”成发展瓶颈 土壤修复市场高达万亿的市场规模可谓“钱途”光明,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存在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蓝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土壤修复市场刚刚起步,吸引市场投资的重要因素在于该产业是否可以将实际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而这一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钱”景有多好,而
6、是由谁来付费。 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主要包括由政府付费的景观整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满足居住用地环境标准所开展的场地修复。后者所需修复的土地多为直接购买化工石油等产业的工业用地。 由于城市扩建,高污染产业搬迁至偏远的地区,将原有厂房以及土地卖给开发商。在土地出让时,因为明确是需要治理的工业用地,在价格上已经把土地修复成本考虑进去,所以名义上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修复工作,但实际修复成本仍然是原企业承担,符合政府一直强调的“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这两大市场因为付费者明确而迅速被开发出来。但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如果污染行为发生在几十年前,产权转移早已完成,污染事故发生时的污染企业可能已经不存在,那么谁来为这片“毒土地”买单?政府如何在责任不明晰情况下实施污染者付费,而不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为污染企业买单,成为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瓶颈,也是国内环保产业共同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