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知识结构视角的关系嵌入强度悖论探析内容摘要:关系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悖论。本文从创新实质即知识重构入手破解悖论,提出网络嵌入强度影响企业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最终外在反映为企业创新绩效差异。弱联结有利于元素知识的搜索,增加了企业知识重构的潜力;而强联结则更有利于知识元素的获取、吸收以及架构知识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知识重构的能力。 关键词:关系嵌入 悖论 联结强度 知识结构 引言 关系嵌入研究中存在着强联结与弱联结之争,并由此形成企业创新网络治理与创新决策的两难选择。究其根源,不同研究结论其研究视角存在差异,而这些研究视角没有触及创新的实质即企业知识重构。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的“黑箱”
2、没有打开。 虽然,一部分学者已经深刻意识到知识结构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但限于企业内部知识结构与创新的研究占多,忽略了网络嵌入增加了企业知识重构的潜力。 鉴于此,本文从引发创新的知识结构视角出发,以网络嵌入为前因,分析关系嵌入强度如何影响企业知识结构并最终导致创新,以期对关系嵌入强度悖论的破解作探索性解析。 关系嵌入强度悖论与现有破解视角 (一)关系嵌入强度悖论 Granovetter 于 1985 年指出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关系嵌入强度是网络节点间“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服务”的综合反映。互动时间长、感情深厚、关系紧密、互惠服务较多则为强联结,反之则为弱联结。 关于关
3、系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一致共识。但是面对“企业以何种强度嵌入网络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这一问题,理论界却出现了“关系嵌入强度悖论” ,即:强联结与弱关联均与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强联结观点认为信任、共识与高质量信息获取为企业创新带来优势。Jarillo(1988) ,Dyer 与 Hatch, (2006)指出:强联结往往使企业拥有较多的信任资本,使得创新外部环境更为开放、宽松、自由。Nelson(1989) ,Inkpen 与 Tsang(2005)表明:强联结企业间以互动、讨论、协商乃至妥协容忍异议的存在并达成共识,将有效降低冲突、误解,保证创新延续。A
4、huja(2000)提出:强联结企业间频繁而稳定的互动与交流最大程度地推动了隐性知识的扩散和转移。 弱联结观点则提出异质资源搜索在企业创新中的力量与优势。最具代表性的是 Granovetter 在 1973 年提出了弱联结的“信息桥”观点,他认为强联结网络内的创新资源重复性高,冗余性强,认知类似,易导致产生创新锁定效应。相反,弱联结网络内的创新资源更具多样化、差异化,有助于有用资源的寻找,打破创新锁定效应。 (二)悖论的现有破解视角 为解开悖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悖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破解思路。 一种观点从战略偏好视角剖析,指出企业创新战略分为利用和开发两种。环境要素作用于不同创新战略,相
5、同要素在促进一类创新的同时可能会阻碍另一类创新。一般认为,弱联结有利于开发型创新战略;强联结有利于利用型创新战略,网络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存在耦合。 另一种观点从演化视角剖析,提出强弱联结在企业创新过程各有利弊,悖论的破除最终要求企业做到关系嵌入程度与创新进程的协同演化。Uzzi(1997)实证研究得出: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为一种倒“U”型关系。理想的关系强度应是介于强弱联结间的中间态。Kansson 与 Senhota(1998)指出, “过度嵌入”和“嵌入不足”均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面效应。阮国祥(2010)认为企业嵌入所在创新网络的过程是时间的函数,企业与网络节点间的联结强度根
6、据战略调整不断变化。 (三)现有破解视角之不足 上述两种破解视角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第一种视角下利用和开发两种创新战略概念的边界划分较为模糊也并不统一,这对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普适性造成一定程度影响。第二种视角提出网络嵌入强度会随着企业创新进程动态演化,但是并没有提出企业创新进程的具体划分,部分研究最终还是将进程等同于创新程度或者创新类型。其次,两种视角没有触及创新的实质,因而大多结论仍陷入在强弱联结孰优孰劣的争执及非此即彼的选择,忽略了企业网络嵌入关系多重性的实际存在。 本文认为要真正揭示关系嵌入强度和企业创新绩效的悖论,必须解答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创新的实质是什么;二是什么要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7、?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创新不是别的,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因此,基于知识结构视角,本文提出破解关系嵌入强度悖论的分析框架。 基于知识结构视角的关系嵌入强度悖论破解 (一)知识结构视角的悖论解析框架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构成状况与结合方式。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知识系统由元素知识与架构知识组成。元素知识是关于认知对象构成要素的动作原理、运行规律及结果的知识。架构知识则是连接各构成要素使之系统地整合以实现某项核心设计概念的知识。 在确定核心设计概念前提下,企业的创新活动可通过以下三个步
8、骤进行:一是企业搜寻、识别、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元素;二是将相关知识元素进行吸收、组合或者重构,形成架构知识;第三,对架构知识进行反复验证,找到实现核心设计概念的最佳组合,分析框架具体如图 1所示。 (二)关系嵌入强度与元素知识获取 首先,企业要对外部知识的价值进行有效识别。在强联结网络中,企业间元素知识重叠高,企业对于知识结构中已有或者相关知识就能迅速判断其有效性、适用性。但是,强联结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致使“圈内”企业忽视、屏蔽或者低估新知识,在市场中丧失领先者地位。相反,弱联结网络获得的元素知识常是非冗余的,跨越着不同的信息源。弱联结网络承载着更多样化的元素知识,有助于打破创新锁定效应。但
9、是,弱联结网络蕴含的大量新知识则需要企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评价、甄选,并由企业承担判断失误的风险。 其次,经过评估的知识要从知识源企业向知识接受企业转移扩散。网络嵌入下,知识源企业意愿、知识扩散渠道影响知识转移扩散。就知识源企业的转移意愿而言,强联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互惠行为的广泛存在。互惠行为是网络内组织持续进行知识交换的条件,促使网络内组织产生知识共享的动机和行为。因此,强联结网络更能推进知识源企业知识转移的意愿。就知识扩散渠道而言,强联结网络中企业间知识扩散的渠道、方式在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中逐渐多元化、规范化、长效化,能使具有暗默性的元素知识有机会在企业之间得以广泛和深入的传递与传播。但
10、是,强联结要求企业对渠道维护和投入的成本比较高。反之,弱联结网络中企业间知识扩散的渠道、方式则呈现偶然性、非正式性特征,交流频率和深度都比较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对关系的维护和投入较少,对于确定而简单的元素知识扩散具有一定优势。 (三)关系嵌入强度与架构知识形成 元素知识的有效吸收是架构知识形成的首要前提,外部获取的元素知识必须通过耦合实现内部化。元素知识的吸收程度在组织学习意愿和能力相同的前提下,很大程度地取决于组织原有知识结构与新获取的元素知识的联结度,先验性是元素知识吸收的重要前因变量。强联结是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愿景、经验、背景等特征相似的组织间发展起来的,因此,相较于弱联结,强联结更有
11、助于元素知识的吸收。 另一方面,架构知识形成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整合、重构的过程。架构知识的形成更为复杂,表现在企业不仅需要丰富的核心原理、概念等方面的元素知识,更需要厘清元素知识的系统性联结,在时间、资源约束下确定实现核心设计概念的最佳方案。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组织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两大机制。强联结相较于弱联结而言,强联结保持着稳定、持续、深入地社会化交互,其结果是促进企业内外部知识整合。处于强联结网络的企业往往能够形成共识、组织惯例,为高效地知识整合提供“组织记忆” 。综上,强联结比弱联结更有益于内外知识重构,有益于架构知识的形成。 结论 关系嵌入强度影响企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影
12、响企业知识重构的潜力和能力,最终反映为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弱联结有利于创新所需的元素知识的识别和搜索,增加了企业知识重构的潜力。强联结则在架构知识形成方面更具有优势。 企业创新过程是元素知识识别、搜索、转移、吸收、重构,形成构架知识的过程。强联结和弱联结在创新中不是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并非处于某种最佳的中间状态。 企业既需要强联结带来的转移、吸收和整合优势,为创新培育能力,也需要弱联结带来的识别与搜索优势为创新带来机遇。 参考文献: 1.GrantR.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al
13、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1996, 7 2.Fleming,L. Recombinant uncertainty in technological 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2001,47 3.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 4.Stephen P.Borgatti,D.S
14、.H.,On NetworkTheory.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22 5.Christine,S. Koberg, D.R.,& Detienne,Kurt,A.Heppard 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3,14 6.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的
15、耦合及其协同演化D.浙江大学,2009 7.阮国祥,阮平南,宋静.网络嵌入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演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8 8.董广茂.企业间知识转移创新性质的分析知识结构的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2 9.Nielsen BB. The role of know ledge embeddedness in the creation o f synergies in the strategies allianc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 10.ByungIl Park.Differences in knowledge acquisition mechanisms between IJVs with Western vs Japanese parents:Focus on factors comprising absorptive capacity. Management Decision,2011,49 作者简介: 张晓棠(1978-) ,女,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西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 董广茂,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