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654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描述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社会融入情况,旨在说明失地农民一方面希望在摆脱农民身份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又无法顺利实现社会融入的无奈,以及失地农民面临诸如再就业渠道限制、心理适应困难和社会关系网络薄弱等影响社会融入顺利实现的难题,并针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难题总结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比如加强政府宣传力度,建立再就业培训平台,培养失地农民的积极心态,畅通信息渠道,实现公开透明施政,以帮助失地农民拓宽就业渠道,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进而培养失地农民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实现社会融入,重塑社会的美好与和谐。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再就业 自上世纪

2、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工业化在我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过程。农业用地的大量征用,促使失地农民这个群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大幅增长。据有关专家统计预测,到 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增至 1.1 亿,暴露出来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由土地而衍生出的权益。在这一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心理准备的不足以及突然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的彷徨,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就更值得社会各界和学术界关注。因此,对失地农民的社

3、会融入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也就具有了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般情况下, “失地农民”是指在此过程中其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 0.3 亩的农民。目前在我国,大量失地农民的形成使他们成为生活在城市的一个特殊群体。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已不同于传统农民,因为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土地的庇佑,无法以务农为生,甚至于我们无法再称呼他们为“农民” ;另一方面,他们又和城市居民不同,因为他们只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并没有因为离开土地或者得到居民身份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仍然没有摆脱农民这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因此,我们也无

4、法称呼失地农民为“市民” 。在这场变革中,他们的特殊背景让他们成为了一个远离社会主流的边缘群体,他们要在失去土地后继续开展生活,就面临着重新进行自我定位,顺利实现社会融入的迫切需要。 “社会融入”是移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适应,并最终形成一种彼此认可的文化生活的过程。2003 年欧盟在关于社会融入的联合报告中对社会融入作出如下定义:“社会融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机会和资源,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以及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在他们居住的社会应该享受的正常社会福利。社会融入要确保

5、他们更多地参与关于他们的生活和基本权利的获得方面的决策。 失地农民对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做出这一贡献的同时,他们的心理与情感也处于一个比较脆弱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还会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的身份,也不能改变他们失去土地的这一现实,但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与理解,帮助他们树立良好而正确的态度,使之正确的看待这一变化,寻找可行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再就业,顺利实现社会融入。 一、失地农民社会融入所遭遇的问题 1.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渠道的限制 再就业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他们所受到的限

6、制因素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既有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对他们社会融入的束缚。然而失地农民要想顺利地实现社会融入,除了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对自己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外,还必须要考虑他们所拥有的就业渠道有哪些,影响他们实现社会融入的因素有哪些,以及他们离开土地以后能往哪些行业流转等。但是,由于失地农民自身长期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思想观念陈旧,综合素质缺乏,工作技能的欠缺等,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比较少,加之他们依旧保持原来单一的社会网络,很多朋友、亲戚、熟人都是身份一样的农民阶层,难以接触到新的社会交往圈。社会融入难以短时间内实现,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少使得他们的就业渠道非常有限。

7、另外,现代企业发展之后会更需要复合型专业的人才,这也会导致他们即使找到工作后还会面临工作不稳定的威胁。 2.失地农民自身技能的限制 农民长期依赖土地谋求生计,无论是对于一生都在耕种的老农,还是从小都嬉戏于田间的孩子,他们脑海中最为熟悉最感亲切的都是土地。土地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保障和支撑,有了土地就无需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技术技能。正是对土地的过度依赖才维持了农民的一种自我发展的惰性,在一定程度也上束缚了农民不断自我发展的可能。他们更喜好安于现状、害怕风险、追求稳妥的生活方式。因此,大多数农民务农之外再无所长。 失地农民由于严重缺乏其他职业的专业知识,即使有也是一些非常基础的工

8、作技能,只能去找那些低收入苦脏累的工作,从事最多的就是清洁工人、保安、 、搬运工、小时工等工作,也有不少失地农民选择摆小摊自己经营。对于一些收入较高、相对体面的工作岗位往往无法进入,不仅是自身技能难以过关这一问题在阻挡,失地农民的职业素质、工作理念以及社会交往的方式也阻碍了他们进入较好的工作环境。这大大限制了他们再就业的范围。 3.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 失地农民由安于现状的满足到惴惴不安的焦虑心理变化,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这以突如其来的改变。而失地农民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适应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这一巨大变革前后所感受到的强烈反差所造成的。 失地农民心理适应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对未

9、来生活的焦虑,这种焦虑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不良心理期待。通过与失地农民的交流,笔者发现这种焦虑心理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对利益损失的焦虑,即认为失去土地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造成利益损失,而且是长久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另一种是对未来生活的不良期待,即认为自己一无所长,离开土地的庇佑,自己的未来将会大打折扣。 这两种焦虑都会影响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情况,使失地农民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认为自己处于一个不利的社会地位,无法顺利的进行自己的社会融入,从而影响自己的人生与家庭发展。因此,如何应对这两种焦虑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对未来生活的不良期待心理情绪若得以有效缓解,有助于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的心理适应

10、问题,进而帮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社会融入,在新的社会角色中重新建立发展自己的目标。 二、社会关系网络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影响 社会关系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会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和 150 法则。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最先提出,基本理论内容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

11、一个陌生人。 ”150 法则(Rule of 150) , “赫连兄弟会”是一个从欧洲发源的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一个重要作用。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 150 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他们认为 150 是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 六度理论与 150 法则表明了社会因素所建构的“弱链接” ,也即人际关系网络,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所需要的资源与信息往往都能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来得到,或者可以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来得到相关的信息资料,从而有助于实现自己的原有目标。从人际关系网络的角度来看待

12、失地农民社会融入这一问题的话,我们会发现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可用资源的多少。根据笔者调查分析情况来看,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主要依赖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强大的少部分失地农民可拥有的再就业消息较多并且快捷,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较为迅速的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再就业,能相对轻松的完成社会融入。相反,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并没有那么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来支撑他们的再就业,以及帮助他们完成社会融入,他们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寻找可行的再就业渠道。但往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就业情况依旧严峻。 三、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建议 1.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 在这项重大的变革

13、之中,很多农民对土地征收政策以及对失地补助的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足所造成的。当地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也不够细致,致使失地农民不能很好的理解政策内容。沟通的缺乏既不利于土地征收政策的有效开展,也造成了官与民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 作为农民的父母官,当地政府应该及时将相关政策有效的传达给失地农民。虽然做到这些确实有些困难,让每个农民都完全了解各项政策的确不大可行,毕竟有些政策只要了解一二就足够,但是有些政策却需要详尽的了解。因此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土地征收的宣传力度,须知对于农民而言,失去土地是

14、一个很重大的事件。另外,政府官员还应对失地农民的困惑和焦虑予以足够的耐心进行干预,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不耐烦的抽身而去,置之不理。只有失地农民对这一政策有了足够的详实的了解,才能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有所帮助,也才能切实提高政府的施政效率,维护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对于如何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方式来进行宣传,借助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宣传政策实行的进展程度,利用大众媒体对舆论进行干预。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对政府政策有详实准确的理解,也可以使政府政策得以更好的贯彻实行。 政府在加强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时还应该对不同的情况适当调整宣传的针对性,以最大限度的

15、提高宣传的效力。首先,对于对政府政策不了解的失地农民,政府应加大力度全面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让失地农民对此有一个详实正确的理解;其次,对于对政府政策理解不当的失地农民,政府应尽量将政府的态度与相关考虑告知失地农民,让他们能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这一改变;最后,对于技能缺乏、社会融入困难的失地农民,政府应加大宣传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相关的培训方式方法,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更加积极的进行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2.建立再就业培训平台,培养失地农民积极心态 从哲学角度来讲,可以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再就业的成功会直接促成失地农民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态的形成,而积极乐观的、正确的心态又会促进人的发展

16、。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有助于个人与社会的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与生活,甚至还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政府应充分利用所拥有的现有资源,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再就业平台,对相关技能缺乏的失地农民予以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实现再就业;对信息闭塞的失地农民提供相关的招聘信息,让他们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建立就业登记制度,登记农村富余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需求和求职意愿,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情况以及相关动向。其次,建立行政区间范围内的空岗报告制度,了解劳动力需求尚未达到饱和状

17、态的单位部门,根据企业需求尽量安置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上岗。再次,制定培训方案,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为目标,根据空岗报告,实行“定岗培训” 、 “定向培训” ,为存在空岗的单位部门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减少失地农民失业情况。 通过再就业培训平台的建立,除了可以有效消除或者减少失地农民的焦虑心理,还能使失地农民保持正常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拓宽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渠道,为失地农民创造便捷可靠的再就业环境,增加失地农民顺利实现社会融入的可能性,缓解失地农民的抵触心理和就业压力,维护地区稳定。 3.公开透明施政,呼吁社会关注 目前失地农民社会融入问题之所以产生并不断的发展,其因素之一就在于失地农民信息

18、闭塞,他们对这一政策的不合理理解使得他们不能够正确的分析这一措施背后的利益关系,认为自己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享受到“功臣”的待遇,反而面临着更大的困境,生活上与以前相比也没有明显的改善。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加强维护信息咨询平台的畅通,实现公开施政和透明施政。信息通道的畅通会使失地农民对相关政策有正确的理解,对政府的态度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也能对自己的再就业方向有一个较好的把握。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信息通道的畅通,从而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这一变化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的新的社会角色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顺利进行社会融入。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

19、版社,2004. 2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 3卓盛宇:城市化进程下的失地农民现状及对策分析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科教文汇 2008, (23). 4谈小燕:城市化进程中重庆失地农民角色适应调查研究D,2007. 5唐 梅 刘金菊:失地农民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 (36). 6杨 涛 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 ,南京:南京社会科学 2006. 7陈立新:失地农民的社会心理状况及对策研究湖南社会学网.2009-07-09. 8姜耀辉:论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适应J,法制与社会2009, (11). 9关云龙: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研究J,三农问题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2010,16(2):78-81 10李松柏 乔军等: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的困境及原因分析J,土地经济 2009, (3). 11陈爱国等: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河南省社科联网站 2010-09-29. 12张训保 刘沛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心理卫生评估,2009,2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