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初探.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695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初探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城市犯罪的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针对居住区的犯罪情况,从居住区的空间、形象、交通和专业预防系统方面,对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分析居住区空间是如何在犯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并试着提出创造居住区犯罪预防性空间的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城市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居住区是以居民日常生活和居住功能为主,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不仅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家”的概念,给人提供归属感和精神的家园。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繁荣带动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

2、展扩张,城市化的进程加之农民工的爆发性大量涌入,给城市的管理带来巨大的问题。城市犯罪作为城市形成之初便产生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成为了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痼疾。 众所周知,城市犯罪在城市中是呈不均衡状态分布的。对一个地区在地图上进行犯罪标记,可以发现总会有一些地区是属于犯罪“重灾区” 。如果一个区域犯罪发案率比较高,那么当地的居民便会缺少安全感。大城市人可以接受某些市区不安全的现实,例如娱乐区。为了降低受害风险,他们可以选择回避这些地方或者只是偶尔特别警惕地进入这些地区,但是,当住宅及其周围环境都不再安全时,整个社会结构就有解体的危险。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城市居住区犯罪正以我们不可预料的速度攀

3、升,甚至一些社区已经沦为了犯罪聚居地。 通过比较研究,笔者发现容易发生犯罪的居住区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社区空间功能分区混乱,没有整体感;社区环境脏乱差;交通系统混乱,没有明确的等级关系;缺乏社区活动,社区居民形同陌路;社区居民经济地位较低,急于搬走;住宅过于拥挤,但个人长陷于社会独立之中。在瑞典罗森歌德居住区的改造项目中,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居住区安全状况与环境质量的调查。其中选取居住区整体形象、交通组织、功能布局、视觉特色、居民活动作为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对自己居住区的安全性评价、来自外界的安全性评价、实际犯罪率作为安全性指标,针对五个不同的居住区,选取每个居住区的 100 名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4、如表 1,研究发现:环境质量综合评分比较高的居住区,来自社会的安全性评价和居民对自己居住区的安全性评价都比较高,实际犯罪率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社区的环境质量与其安全性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将试着从社区的空间、形象、交通、和专业预防系统方面来探究空间环境对居住区安全性的影响。 表一 居住区安全状况和环境质量调查结果一 1.居住区空间对环境预防性犯罪的影响 建筑空间不是造成犯罪的直接原因,但是空间却是犯罪发生的条件。我们无法抑制犯罪动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空间的改造设计来增大犯罪风险,提高犯罪发生的难度。居住区空间对于犯罪发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居住区空间通过自身的位置、组合方式、属性直接

5、影响犯罪的发生情况。 行为建筑学家和犯罪学家奥斯卡.纽曼提出在规划和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应着手解决住宅区安全的问题。规划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考虑空间行为的规律,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生活和社会文化的习惯。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秘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的处理。调查发现,功能布局混乱,空间性质不明确的居住区极易产生犯罪。在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中,我们将一个居住区的空间体系分为三级:独栋建筑自成一个空间体系(称作三级空间体系) ;几栋建筑的组合构成组团空间体系(称作二级空间体系) ;各个组团之间的组合形成一个总的空间体系(称作一级空间体系) 。根据空间体系的层级关系,将空间按照公共半公共半私

6、密私密来划分,形成一个领域性明显的空间结构。一级体系中的空间布局以公共空间为主,为居民活动,举行大型的社区活动提供交流空间。二级体系以半公共,半私密空间为主,主要为本组团居民提供健身,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增进组团居民间的交流,增强居民的认知感。三级体系则以私密空间为主,在此空间内,陌生人的出现可以很快的引起本地居民的注意,提高居民的警惕性,增强自身保护意识,减少犯罪情况的发生。在各级的空间的交界或入口区域,设置明显的标志,或者进行暗示性的边界处理,进行明确的空间划分,可以增强区域居民的领域感,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居民们有能力控制和监管自己的居住领域,从而抑制犯罪活动在整个社区的发生。

7、居住区空间通过影响社区活动来影响社区居民的相识度及凝聚力,进而通过影响邻里监控能力进行犯罪预防。 城市建设和居住区建筑结构形式的千篇一律及单调乏味强化了居民沉闷、空虚和冷漠的心态。城市居民自己给自己的活动增加了很大的限制,形成了一种对于社会的退却心理以及独处一身的社会状态。这种现象促使社区力量分散,没有凝聚力,在遇到犯罪发生的情况下不能相互帮助促使减少犯罪。一个社区的社区活动可以增加居民的相识度,增加居民的凝聚力,当相对于居住区的城市犯罪压力增大时,社区可以形成一致对抗的力量进行犯罪防御。社区活动增加,居民之间良好的生活关系,使得居住区成为一个相互关心的友爱环境,当犯罪分子活动其中时,本区域的

8、居民可以及时的发现情况,提高警惕,增加了监控力度,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人们工作,生活的习惯,居住区中会经常出现时间盲点和空间盲点,即在一定的时间段或者一定的区域,可能出现长时间没有居民活动的情况,这位犯罪分子提供了方便安全的作案场所。社区活动的增加,可以增加居民的出门概率,尽量减少一天当中的时间盲点和空间盲点,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居住区空间自身的某些特性影响邻里监控能力,进而进行犯罪预防。居住区空间的一些属性可以间接或直接的影响邻里监控能力,对犯罪预防造成负面影响。监控能力必须在视线可及的地方才能得以实行,在居住区空间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视线死角,适当的通透性可以在保护私有空间

9、的同时增强居住区的监控能力。相对的建筑没有对开的门窗,则不利于邻里发挥相互监视的作用。或者建筑周边过于稠密的植物种植也不利用视线的通透,不能起到邻里监控的作用。居住区的光照系统也会对邻里监控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出入通道过多,也会不便于邻里监控的实施。高层建筑没有电梯,案情发生不能是发现人员及时到达,也会影响到邻里监控的影响力。 居住区空间与犯罪预防关系如表二所示: 表二:居住区空间与犯罪预防关系表 2.居住区形象对环境预防性犯罪的影响 居住区整体形象影响着外界对社区的评价,人们总是习惯把环境杂乱、到处充满涂鸦的居住区与犯罪活动联系在一起。外在的形象评价,影响着犯罪分子对于作案地点的选择。研究发

10、现,和周边的城市环境不相称的块状地区更容易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成为犯罪的高发区,这些地块称作城市中的孤岛,例如城中村。一个居住区应和周边的环境紧密联系,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光明和谐的形象。 居住区的整体形象与居民的心态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对于居住区内的居民来说,良好的外在形象亦会促使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更加努力的维持社区的良好形象。根据负面的“破窗原理” ,居住区环境极小的破坏,都会减弱人们对环境的责任心,从而导致居住区的加速衰败。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设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一些正面的精神引导,使居住区的居民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营造欢乐和谐的社区氛围,加强居民的主动管理,

11、爱惜保护意识。同时,可以挖掘社区的一些特色文化,打造社区的标志性符号,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3.居住区交通体系对环境预防性犯罪的影响 居住区的交通体系是对整个园区人流、车流的把控,对于环境预防犯罪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居住区的交通体系分为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对外交通是联系居住区和城市的交通系统;对内交通主要是居住区内的交通行走体系。交通对于环境预防犯罪主要表现在道路的连通性上。临近城市主干道,便利的交通和熙攘的人群便于罪犯逃逸;门前较大的车流、人流量,也便于罪犯逃逸;出入通道多,难以组织严密的出入控制;对外交通过于闭塞,形成城市孤岛,容易滋生犯罪;内部交通系统的中断或者不连贯,使一些区域成为

12、死角,也是犯罪事件的多发地带。根据上面的一些状况,可以总结出:对外交通过于通畅,容易引起交通安全事故,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捷的逃逸条件;对外交通过于闭塞,则容易引起城市孤岛效应,成为犯罪滋生地;对内交通过于通畅,将城市引入社区,增加了出入人员的复杂性,不易于社区管理;对内交通阻塞不连贯,则容易形成空间盲区,为犯罪提供场所。 在居住区的交通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连通性的重要性。交通联系部分大体量公共设施建筑,是各个部位结成整体的纽带,一定要有适宜的位置、面积和整体布局,为在特殊情况下防控力量的配合、人员的安全疏散提供条件 4.居住区专业预防犯罪系统的设置 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直接或间接

13、的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但对于一个安全性能较高的居住区来说,专业的预防犯罪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的预防犯罪系统加强了园区的监管能力,增加了达到犯罪目标的阻碍,使及时迅速的赶往案发现场成为可能,增大了犯罪主体的犯罪风险。高科技的发展,使得预防犯罪系统趋于专业化,全能化。例如我国的长春明珠智能生态园的园区安全系统,其系统包括:围栏报警、园区监控、入园识别、园区在线巡更、单元可视对讲、家属安防系统通过整个系统的监督防范,可以有效地减少区域性的犯罪发生。居住区的安全系统除了科技预防以外,还应根据居住区的面积,位置,布局来组织一个有效的警卫系统,通过在出入口设置保安室,居住区中心区位设置派出所站点等,

14、形成一个高效的犯罪预防网络。 城市空间的设计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犯罪,但是空间作为犯罪的一个场所条件,我们应尽可能的从空间的布局和形态方面考虑,设计出可以预防犯罪的空间环境。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领域,预防性空间都还没有引起国内设计师足够的重视,但作为城市问题的焦点,犯罪预防性空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希望通过对一些犯罪学家及建筑学家对于城市犯罪空间问题的见解,为城市犯罪预防性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顾至欣,顾海玲.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与居住区安全性的提升J.城市问题,2012(1):35-39 刘广三.城市居住环境与犯罪预防. 顾至欣,顾海玲.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与居

15、住区安全性的提升J.城市问题,2012(1):35-39 顾至欣,顾海玲.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与居住区安全性的提升J.城市问题,2012(1):35-39 刘广三,李艳霞.犯罪预防的新思路:利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刑法论丛,14 卷:432-455 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C.地理研究,2006(7):681-691 顾至欣,顾海玲.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与居住区安全性的提升J.城市问题,2012(1):35-39 顾至欣,顾海玲.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与居住区安全性的提升J.城市问题,2012(1):35-39 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C.地理研究,2006(7):681-691 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C.地理研究,2006(7):681-6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