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研究摘要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骨架,城市功能布局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定位具有互动关系。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与深圳、香港共同构成珠三角核心城市,正处于产业高端化、城市郊区化的转型发展时期,通过构建“广佛莞” 、建设“大广州” ,可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功能布局优化。为此,要加速“广佛莞”同城化进程,推进产业在“大广州”内优化布局,实现城市功能格局整体优化。 关键词广州;城市功能;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10-0156-06 城市如同人体一样是一个有机体,具有心、脑、肺、肾、肠、
2、胃、四肢等各种器官和组织。可以比拟,家庭与企业是城市的细胞,社区与园区是城市的组织,各类功能区是城市的器官,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骨架,功能区布局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合理布局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功能布局合理才能发挥城市的效率,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落实发展定位。反之,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的变化趋势。 一、广州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方向 (一)正确认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根据最新总体规划方案,广州城市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创新城市、南方综合门户城市和广东首善之区。在这些定位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具有综合性,是对城
3、市地位的高度概括。而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创新城市等定位是基于城市具体性质与特色的概述。 作为国家 5 个中心城市之一,广州是唯一一个非直辖市城市。北京是国家首都,当然是国家中心城市。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上海和重庆是长江流域中心城市,同时重庆还是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广州之所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广州是我国南方的中心城市,其腹地主要是岭南地区,或南中国地区,主要包括广东、香港、澳门、福建、台湾、海南、广西、云南和贵州。 在这一地区,与广州具有相似地位的城市是香港。但总体来看,两者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首先,广州更侧重于聚合国内要素和产品向外输出,而香港更侧重于国际要素和商品向内地输入
4、;其次,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香港外来文化氛围浓烈,具有吸纳外来现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两者优势互补;再次,香港成熟的开放环境,使其在吸引国际化人才、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与科技研发方面具有优势,而广州在吸纳国内人才、发展专业化教育与技术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两者同样具有互补性;此外,广州在落实宏观调控、实现国家意志方面具有更灵便的优势,而香港在与国际接轨、探索机制体制创新上更具无法替代的优势。综上所述,未来的广州与香港将成为互补性强、相互依存度高的城市共同体,将整合澳门、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构建珠三角的大都市绵延区,成为南中国的核心增长极。 (二)转型时期的广州发展方
5、向 从全国来看,当前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决胜期, “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成为主要趋势。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 51%,表明我国城市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已经进入了以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型社会。在目前人口生育政策条件下,今后 15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 14 亿左右,人口城市化仍将以较快速度推进,但与前 15 年不同的是呈减速推进状态,届时城市人口将达到 9 亿左右,比现在城市人口多出 2.3 亿左右,并逐步接近城市人口峰值 10 亿左右,这一时间点大约是在 2040 年。其后,全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将呈“双减少”状态。2050 年我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将分别是 12.3 亿和
6、 9.9 亿。这表明今后 15 年是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决胜期,必须全力推进城市化的顺利完成,同时要着力提升城市化质量,使城市化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迈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入互动发展的新时期。 尽管广州及珠三角较全国提前进入城市型社会,对外省人口异地城市化也起到了推进作用,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增幅减缓,外贸导向型经济发展受阻,发展传统产业吸纳简单劳动力的模式不可持续,产业与人口向中西部转移势不可挡。同时,广州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发展仍然是空间功能布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以广州为引领的珠三角发展模式转型具有全国意义。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未来 15 年乃
7、至更长一段时间,必须以国际化视角和国际大都市标准来要求自己,进一步发挥“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作用,通过产业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向周边或内地转移出不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凝神聚力发展高端产业。通过统筹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国内外发展来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型发展,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引领发展转型”等领域继续发挥南中国的“领头羊”作用,真正成为国家在南中国地区的中心城市。 二、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 (一)城市本质与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演化机制 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那么,什么是城
8、市,城市的本质是什么?城市空间功能结构是如何演化的?这对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调整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十分必要。 众所周知,城市是人口大规模聚集的载体,是人类的现代家园。城市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是城市存在的经济原因;城市安全与包容是城市存在的社会原因。城市就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是建筑、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资源等“硬件”载体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等“软件”主体的有机结合。城市空间与功能要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城市空间与功能配置变化要遵从人的需求的动态变化。 从经济学来讲,城市存在就是要以空间的聚集换来时间的节约、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无论是规模经济带来的分工细化与效率,还是聚集带来的信息交流与增值,都
9、体现了城市运行的基本驱动力。 人的活动时间可分为三大部分:休息、生活与生产。与此相对应,城市活动的空间也可以分为:居住区、社会服务区、产业园区,当然连接这三大固定活动空间的是道路交通这一流动空间。三个固定空间以及一个流动空间是城市空间资源的四大主体。城市空间配置实质上是在城市所处的区域生态环境合理解决这种“3+1”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功能。 上述三个区域是从一级层面而言的,一级社会服务区,如大型商业区、文化区等具有公共性,一般居于城市核心。次级的社会服务区与居住区混合在一起。产业园区一般在城市外围,但一级金融区和商务区一般也位于城市核心。科教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常交织在一起。如北京中关村地区、
10、洛杉矶的硅谷地区等。居住区与社会服务区、产业园区常交织在一起。一般核心地区房价较高、公共服务好、交通成本低,但环境质量较差,为青年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混合居住地,围绕城市核心的中间地带为中等收入人群的居住地,城市外围是年长高收入与低收入者的居住地。 在规模经济作用下,三大固定功能区要保持一定规模,这就意味着功能区分离与交通时间增加,可支配的有用时间减少。尽量减少交通时间,是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目标,但可用于交通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城市合理的空间功能结构就是在众多约束条件下所寻求的最优解。 从城市功能演进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的潜在需求不断转化为现实有效需求,城市产业结构要适时进行优
11、化升级,城市空间功能结构也会出现相应变化, “退二进三”就是一种典型的调整方式。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划分,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需求。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反映人类不同的需求层次。食、衣、用、住、行、康在工业化各阶段逐级推进,质量不断提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产业功能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到了中级阶段要满足人的较高级的综合物质需求,到高级阶段要满足人的健康需求、精神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一般来说,高净值人群消费倾向具有较强的先导性。根据胡润联合兴业银行发布2012 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个人资产在 600 万元(100 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
12、270 万人,其中亿万元资产以上的人群达 6 万余人,平均年龄在40 岁左右,主要是制造业、贸易、房地产等实业界的业主,以及高端技能人才。分布地域主要聚集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他们的日常消费支出主要用于五个方面:健康食品(有机食品、营养品、红酒) 、商务礼品(手表、衣服配饰、皮具、珠宝和化妆品等) 、康体养生(高尔夫、游泳、登山、羽毛球、瑜伽、SPA、保健按摩、家庭医生、宗教信仰) 、宠物饲养(养狗、养猫、养鸟、养鱼、养龟和养马等) 、自己与子女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城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也要适时调整,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13、,表现为第二产业稳定、第一与第三产业比重此消彼长的变化;其次是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农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制造业向个性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服务业向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与提高综合素质方向发展;再次是产业技术水平调整,产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在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的作用下,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空间不断膨胀。但由于过大的城市规模会导致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威胁居民身心健康的“城市病” ,出现规模不经济,因此,又会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城市群化、网络化等趋势。城市就是在这两种正负力量作用下逐步实现空间均衡与功能完善。 (二)构建“广佛莞”大都市区,完善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功
14、能布局 从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演进来看,广州的经济重心在向东部移动,由北京路一带的老商业区向东迁移至珠江新城,目前正在向萝岗、黄埔至南沙这一新轴线转移。 在传统市区经济时代,广州的发展空间主要介于白云山和珠江之间,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云山珠水” 。近 10 年来,广州城市东扩,城市空间呈北山、中城、南部田海的格局,可谓“山城田海”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大广州格局将形成北至南岭山麓,南达南海之滨,并与港澳深珠连接的大都市格局,可概括为“岭海一家” ,广州正在向现代城市集群经济迈进。未来的主要趋势是“融合佛莞、对接港澳、辐射周边” 。可见, “从云山珠水、山城田海到岭海一家”这一空间演变,有利
15、于广州最终实现“聚合南中国、辐射东南亚、影响全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客观上要求广州城市功能必须走高端路线,必须发展高端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微笑曲线底端” 。而这种产业链的选择是需要通过空间格局调整来实现的。产业链条的形成与聚集,有赖于城市一体化来完成。通过城市群构建促进城市问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今产城互动的新内涵,也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 受行政区域影响,广州自身的发展腹地空间尚不足以支撑广州形成完整的、高端的城市功能。广州目前面临的诸多困境与挑战,需要从区域视角来解决。 广州西有佛山,东有东莞,两市的制造
16、业与广州的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构建“广佛莞”大都市圈奠定了产业基础。 与广州一样,佛山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建材、家电等产业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形成佛山日用陶瓷、美的家电等一系列重要品牌。依托雄厚的城市产业基础,一些工业设计类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广佛一体化已提出多年,现两市城区相连,顺德与南沙临近,但在同城化方面仍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还有一段艰难的道路要走。 东莞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工业重镇,凭借毗邻港深的区位优势,通过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形成资本原始积累,服装生产在世界具有影响力。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较强的生产配套能力,成
17、为重要的电子城。与佛山相比,尽管东莞城区与广州老城区有一定距离,但随着广州经济中心东移和东莞西进临海发展,东莞与广州东部的黄埔、新塘等正在融合,虎门与南沙跨桥相连,一体化趋势较为明显。 上述发展态势表明,广州、佛山与东莞一体化乃大势所趋,构建“广佛莞”大都市的条件日益成熟,顺势发展,积极推进,有利于“大广州”都市圈的形成、产业链的构建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当下,广州要敞开“老大哥”的襟怀,从“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互补发展、管理制度统一”等方面积极推进同城化进程。 “广佛莞”大都市圈与未来的“港澳深珠”大都市圈将构成珠三角核心区的“南北两极” ,并将整合中山、江门、惠州等城市,最终融合为珠江口岸的一个
18、巨型大都市,引领南中国地区的转型与发展。 (三) “大广州”视角下的“123”之间的关系 1 “123”的内涵。早在 2000 年,广州开始提出要转型发展,对城市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创新等开展一系列研究,提出如何由街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探讨中心区与各分区之间的关系。 2010 年广州市政府提出如何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如何解决老城区困境、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在“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十字方针”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一主六副”空间格局,提出“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123”空间发展构想。一个都会区即老的中心城区,两个新城区是指东部新城
19、和南沙新城,三个副中心是指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从广州空间发展趋势来看,这一简明的概述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都会区主要以老城区的越秀、荔湾、海珠、天河四区为主,也包括白云、黄浦、番禺、萝岗四区与老城区相连的部分区域,主体是环城公路内的老城区。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旧城改造、人口疏散、交通拥堵治理、环境整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新城区主要指以萝岗区、增城西部为主体的东部山水新城和以番禺东部及南部、南沙区为主体的南沙滨海新城。该区域是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域,发展速度快、后劲足、潜力大,是未来广州发展的引擎。如何进一步聚集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优化公共优质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20、与管理水平,建立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以实现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副中心是指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区市(县级) 。这三个副中心目前建成区面积较小,相当于县城级的建设水平,是吸纳区域城市化人口的主要区域,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区域。副中心医院、教育、文化、社会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就业机会有待进一步增加。 2 “大广州”构建与“123”之间的空间格局。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哪些国家职能放在广州,如何把城市定位、功能分解下去,都会区城市功能是什么、如何减负、哪些功能要分出去、分到哪里,各新城区与副中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其增量、存量如何设计,功能定位、实现路径、实施策略(包括外界来的动力)是什么,广州的国际化道路怎么走等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根据城市发展规律与广州实际情况,我们认为, “123”建设与广州城市功能布局调整,要从“大广州”的视角来谋划,顺应广州城市空间演进趋势,老城区建设要与佛山城区建设相结合,新城区建设要考虑与东莞、 “大广州”都市圈及“穗港澳”大都市发展相结合,外围副中心建设要与珠三角都市群及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依据这一“三个结合”的原则,确立老城区、新城区和副中心的功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基于上述原则,要构建与横向“广佛莞”城区发展轴相交叉的纵向新城发展轴,形成“大广州”的核心区域,战略新兴产业与两个新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