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科学的供水发展模式摘要: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暴露出城市供水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城市供水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并根据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思路探讨了科学的供水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包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实现供水智能化。本文旨在为城市发展规划与完善供水系统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智能水网、供水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 TK284 文献标识码: A 广州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教中心和全国性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口岸。近年来,广州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地位不断提升,传统的“轻农村
2、重城市”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已经束缚了广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既是广州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城市供水作为城市市政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活保障,关系到工业生产发展及新型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基础行业,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遵循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思路,广州必须加紧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保障体系、智能供水等中心工作,为广州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供水安全保障。 广州市的供水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广州市供水现状 广州市地处雨水丰沛、河流水系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3、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因为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1。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 广州市部分水厂的水源受到枯水期咸潮上溯、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水质长期处于 IV-V 类,而水厂通过常规工艺处理后的供水水质难以达到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2。近年来,随着西江引水工程顺利投产,水厂不断改进净水工艺,广州市的供水水质显著提升。 截止 2011 年底,广州市(包括十区二市)共有 63 家供水企业,72间水厂分布在广州各个区市,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856.33 万立方米/日,用水人
4、口 1537.34 万人,日供水量达 646.82 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219346.2 万立方米3。其中,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的 7 家水厂负责中心城区供水,供水量占全市供水总量的 70%。广州市已经形成了以西江、北江、流溪河、顺德水道、沙湾水道、东海水道(容桂水道) 、增江以及东江北干流等为主要供水水源的供水格局。其中,中心城区供水水源形成东江、北江、西江三个独立的类优质水源格局,出厂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花都区供水体系主要以白坭河、流溪河及洪秀全水库为水源,白坭河因水质问题只能间歇供水。番禺和南沙区供水体系主要以沙湾水道和顺德水道为水源,
5、主要来自西、北江过境客水。从化市供水体系主要以流溪河为水源,水质状况较好。增城市供水体系主要以增江和东江北干流为供水水源,增江的水质较好,基本可以满足增城市市区的用水需求。 1.2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供水问题 1.2.1 供水管网陈旧 广州市配水管网庞大、复杂,部分地区管道铺设年代久远,使用年限较长,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水户激增,水管运行状况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水量、水压的要求。另一方面,老街区的配水管网和用户庭院管网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装的灰口铸铁水管,由于内壁腐蚀、结垢等原因,漏失严重,且造成管网在输送水过程中对供水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影响用水终端水质。然而长期以来,老旧管道改造问题
6、只能靠少量局部更换来解决,改造难度大。 1.2.2 城乡供水发展不平衡 广州市供水水源相对比较分散,水厂规模大小不一,广州市 72 间水厂中仍有部分水厂为一些自建供水设施,且普遍简陋,工艺相对落后,专业管理水平较低,水质监控不完善,水质安全隐患突出。供水水质公告显示,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高,部分地区的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低,水源存在人、畜粪便和有机物污染的问题。因此,广州城乡供水发展不平衡,暂未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化供水联网体系,部分地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1.2.3 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智能化程度较低 广州市新型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用水和供水管网的规模不断扩大,突发事件频发,供
7、水安全保障难度日益加大,传统的管理手段和供水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智能化是势必发展的方向。目前,广州市完成了三大水源建设,中心城区供水水质全面达标,为供水安全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供水服务同步升级,迈向智能化,如全面建立用户终端水质保障体系,多级监控管网水质,保障用户用水安全;设立用户终端、管网水质在线情况显示屏,让市民提供实时了解水质监测数据。 广州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供水智能化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已先行一步,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广州供水应急体系建设起步不久,水质智能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水厂设施应急能力较差,供水保障体系智能化程度较低,智能服务普及率低,无法发挥它应
8、有的功能,并且供水系统的大部分设备仍比较落后,设备超期服役现象严重,无法满足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2、逐步建立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 2.1 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改造步伐 目前,广州市供水管网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有效改善了管网沿线较多居民的用水。但仍然要加快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步伐,针对城市用水实际,优化城区管网布局,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和城中村拆迁改造,合理制定改造计划。同时,在供水管网改造进程中要采用新技术、新型管材,减少漏损,保障水质,真正做到供水“保质、保量、保压” 。 2.2 对现有水厂进行整合升级工作 广州市应针对当前供水形势,对水质不达标的河段取消其饮用水供水水源功能,选取其他更为符合的河
9、段作为取水点;鼓励大型供水企业积极参与自来水厂收并工作,并对现有的水厂进行整合升级工作,根据各区的用水需求可以扩建部分发展较为成熟的水厂,取消部分生产设备较为落后、水质无法达标的小水厂。通过此举,可较好解决部分地区的供水水质问题,全面提高广州市供水水质,使全市各镇区供水范围内供水水质早日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逐步实现“同城、同网、同质、同价”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2.3 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 全市范围内构建水资源统筹配置、水厂优化布局、一网分片调度、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均等的集约化城乡供水格局,中心城区逐步实现分区管理的先进供水格局,形
10、成中心城区与周边镇区相对独立又互联互通的供水互给局面3。这不仅能实现地区供水设施的共享共建共管,提高广州市管网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性,大大增强城市供水的抗风险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和枯季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进而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 3、进一步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供水智能化 3.1 加快建设智能水网,完善供水保障体系 智能水网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实现水厂及管网的自动化控制、监控调度、泄漏检测、水质监测等功能,使水在生产及传输过程中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水的漏失、减少水资源污染5。智能水网包含一整套预警机制,能够对供水设施运行进行监测,实现远程管理,合理调度。它还包含覆盖供水
11、全过程的水质感知网,能够对供水管网状态和水质水量进行在线监测,对动态数据实现实时管理,并能通过预测系统对水质进行预警。 广州市人均用水量大,对自来水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旦出现停水事故或者水质污染,就会给居民生活和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直接影响了广州城市供水安全。广州应从自身水资源特点和实践需求出发建设符合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智能水网,建立覆盖全市的智能水网,对广州水网系统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监测到异常的水质、水量情况就可以立刻警报,并通过智能预测系统对网内的水做动态调配。通过智能水网对供水全过程进行监测,大大降低制水成本、输水能耗、管网漏失率、节能降耗、节约水资源效
12、果显著。面对供水事故时,智能水网能够对管网进行全面分析,并提供应急方案,合理调配供配水管网,保障全市的用水安全。 3.2 不断提高供排水智能化服务管理水平 随着广州市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用水户将会越来越多,用户提出来的新需求也越来越多,对服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水企业可以大力推行智能化服务系统和水表集抄系统。智能化服务系统能够及时收集和反馈市民提出的供水问题,充分运用智能信息技术,让市民通过互联网或手机了解供水信息、水价调整、停水通知等,通过网上自助服务进行水费缴纳,让市民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智能化服务。水表集抄系统取代人工抄表,能够自动采集居民水表数据,分析用户的用水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
13、率,优化了供水服务。 4、小结 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给城市供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促进科学合理的供水发展模式的建立,推动形成良好的供水格局,以达到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的。城市供水的不断发展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见证了一代代供水人的持续努力,通过有形的服务和无形的推动力,为绘就城市发展的蓝图增添了清新而又绚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张虎, 徐欣. 广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热带地理, 2001, 21( 1): 7-10. 宋刚, 汤泽平, 陈迪云, 岳玉美. 广州市供水水源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0:184-188. 广州市水务局网站E. http: / /www. gzwater. . 钱叙林. 如何管理自来水城乡一体化J.时代金融, 2011,30:56. 牛冉. 智能水网: 应对水危机的利器J.环球, 2012,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