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创强”背景下浙江省工业强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 要:浙江“工业创强”的核心基础和关键之举是加快推动浙江的“工业大县”成长为“工业强县” 。当前浙江工业强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支撑工业强省建设的“纺锤形”结构尚未形成,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县市区不够强大,关键领域短板凸显、县域经济体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浙江应当抓住工业创强的“牛鼻子” ,从提升思想认识、开展升级试点、实施专项行动、扶持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构建政策和环境支持体系等方面全力推进工业强县建设进程。 关键词:“工业创强” ;工业强县;浙江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
2、33-0108-04 收稿日期:2013-10-08 基金项目:作者主持的 2013 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工业创强背景下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2013C25076) 作者简介:尹晓敏(1974-) ,女,浙江桐庐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发展现代工业、建设工业强省,是加快形成新的工业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是提升浙江国际竞争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核心抓手,也是在 2020 年前后基本建成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重要保障。2012 年 4 月,浙江省政府正式颁发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提出了切实推动浙江从
3、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的总体目标,以及推进浙江工业强县(市、区) (以下简称“工业强县”)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指导今后五年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2 年 6 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把做强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浙江“工业创强”的核心基础和关键之举是加快推动浙江的“工业大县”成长为“工业强县” ,因为工业强县作为工业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浙江省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承载着未来浙江工业现代化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在浙江省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的关键阶段,非常有必要围绕工业强省创建目标,深入分析浙江县域经济体的工业发展现状及其
4、与国内发达工业强县的差距,总结反思浙江工业大县工业发展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大县成长为工业强县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浙江工业大县在新一轮竞争中率先实现新突破、抢占新优势,支撑和引领浙江工业全面创强有所助益。 一、工业强县:浙江工业强省建设的核心载体 其一,从区域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看,做强工业的支撑点在于县域工业。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不同地区均匀增长的特例在经济发展史中是难以找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增长
5、极理论体现得更为明显。以德国为例,鲁尔工业区作为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区,曾以 1.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德国40%的工业产值,对战后德国加快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发挥了重大的带动作用。从国内省域经济发展看,工业强县往往是省域工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是一省工业经济增长中具有强大推动性的经济单位。例如,2011 年,广东、江苏、浙江三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五位的五个县市区对全省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 28.2%、25.6%和 21%(见表 1) 。因此,建设工业强省,必须从建设工业强县着眼,率先支持工业强县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能力,发展绿色工业,建立示范性现代工业体系,并以此带动省内其他县域经济体做
6、强做大工业经济。 其二,从浙江工业经济发展历程看,工业强省建设的突破口在于工业强县。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全面推动了浙江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转变。然而, “近十来年,浙江工业增长潜力持续下降,各方视之惑之议之,地方压力倍增”1,近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对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率产生了较大冲击(见表 2) 。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新一轮“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区域竞争态势,浙江需要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提速和大突破。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中国认真总结国内外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然选择。工业大县是浙江实体经济的主要载
7、体,目前全省共拥有萧山、绍兴、镇海、北仑、诸暨、鄞州、慈溪、余杭、上虞、海宁、桐乡、乐清、富阳、余姚 14 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工业大县,这 14 个工业大县总面积17 058 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6.76%,人口 1 238.38 万人,占全省的22.75%。2011 年,14 个工业大县生产总值为 9 924.8 亿元,占全省的31.02%,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 43.75%,规上工业税收总额占全省的30.44%。14 个工业大县规上工业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万元及以上)12 725 家,工业总产值 24 673 亿元、工业增加值 4 451 亿元、出口交货值 4 150
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 24 431 亿元、利润总额 1 346 亿元,分别占全省规上工业总量的 39.4%、44.3%、40.9%、37.9%、46.0 %和43.7%。也就是说,14 个工业大县用 17%的国土和 23%的人口,贡献了全省 31%的 GDP 和 40%以上的工业总量。同时,由于工业发展起步早、速度快,上述 14 个工业大县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也快于其他县市区。如萧山区 2011 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规上销售产值 700多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的 15.3%来源于高新技术产业,较 2009 年、2010 年分别提高了 2.6 个和 3.9 个百分点。因此,建设工业
9、强省本质上是培育和做强一批县域经济体,优先支持它们加快探索现代工业发展新方式、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实现工业发展的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发展现代工业的龙头示范作用。 二、浙江工业强县建设的现状分析 从工业强县建设整体推进情况看,当前浙江工业强县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涌现出一批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俱佳的县市区,加快建设工业强省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同时工业强县建设也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问题。 其一,支撑工业强省建设的“纺锤形”结构尚未形成。浙江要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既需要一批龙头型工业强县,作为省域工业的增长极和带动极,同时也需要一批发展潜力大、发展特色明、发展优势显的中间层次的工业强县,
10、从而使浙江 90 个县市区的工业发展在水平与程度上呈现“纺锤形”的架构,并以此支撑工业强省建设稳步、可持续地推进。然而,根据 2012 年浙江省经信委依照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办法(试行) 对全省 90 个县市区的测评结果看,4.4%的县市区进入工业强县的初步建成阶段,11.1%的县市区进入工业强县的起步建设阶段,而超八成以上的县市区的工业强县建设还处于尚未起步阶段,浙江工业强县建设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见图 1) 。另一方面,从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分档统计来看,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县市区仅 14 个,而低于 500 亿元的则有 57 个,工业大县的成员数量还明显偏少,中间层次
11、规模体量的县市区也显著不足。 其二,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县市区既不够大、更不够强。总体来看,浙江工业大县的工业发展质量、效益、规模和竞争力与外省发达县市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2011 年浙江 14 个工业大县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之和,仅与广东前 3 强县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之和(24 112.23 亿元) 、江苏前 5 个百强县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之和(24 408.84 亿元)基本相当;“十一五”期间 14 个工业大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江苏 5 个百强县低了 3.8 个百分点,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江苏 5 个百强县的 67%。这说明,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12、,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其三,关键领域短板凸显,县域经济体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根据前述 2012 年浙江省经信委对全省 90 个县市区的工业测评分析显示,较之规模效益、结构调整、 “两化”融合三个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42.1、45.5、45.7,90 个县市区在工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资源环境两个一级指标上的得分明显偏低,分别仅为 33.4、33.7,这说明 90 个县市区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研发机构建设、新产品开发、中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资源集约节约等方面的投入还远不
13、能满足县域工业中长期发展的需要。以规上工业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这一指标值为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 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 2%的企业可以维持,占 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浙江 90 个县市区中此项指标值低于 2%的县市区还有 88 个,其中 55 个县市区的指标值低于 1%。 三、浙江工业强县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2 年 5 月,时任浙江省长的夏宝龙在工业强省建设工作动员会议上指出,建设工业强省,就要落脚到工业强县、强市、强区上,就需要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强县,来支撑引领工业强省建设百舸争流。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浙江工业创强的“牛鼻子” ,
14、以工业强县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一个“点、线、面”上下共推的工业强省建设模式呢? 其一,进一步提升对工业强县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多年来,浙江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维持在 45%左右,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工业仍然是浙江经济增长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当前,浙江工业持续增长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工业强县综合评价反应出浙江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要摆脱传统工业的思维定式,以抓工业强县建设为依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动浙江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的转变。其二,开展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升级试点。建设工业强省,需要标杆引领前行;
15、工业转型升级,需要试点探索路径。具体而言,选择浙江 2011 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 14 个县市区以及在没有超千亿县市区的湖州、金华、衢州、丽水、台州、舟山等 6 个地市中各选择一个工业基础最好、转型升级工作扎实主动,示范引领作用较好的县市区开展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升级建设试点(共计 20 个试点单位) 。通过工业强县建设试点,探索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主导产业、不同要素条件的工业大县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充分发挥其“带头转型升级、带动转型升级”的“两带两升”作用,争取通过三年左右的试点建设,涌现出一批规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产出效率好、资源环境佳的工业强县,为全省工业经济转
16、型升级起到领跑和示范作用。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每年对 20 个试点县(市、区)总体发展竞争力水平和分项指标水平进行评价和排序,全面评析 20 个试点县工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效果,为它们明确差距、找准做强工业的突破口提供指导。 其三,在 20 个试点县全面实施“四减两提高”专项行动。开展“四减两提高”专项行动是 2012 年 11 月全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提出的建设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在 20 个试点县开展重点行业的“四减两提高” (减员增效、减耗增效、减能增效、减污增效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优质产品率) 。以医化、石化、皮革,电镀、印染、造纸、蓄电池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四
17、减两提高”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工业企业单位用地(用电、能耗、排污)产出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评价排序,加大对符合“四减两提高”导向的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发展现代制造模式实现工业发展“腾笼换鸟”和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快“四减两提高”专项行动的全面推广。每个试点县结合本地实际,推广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四减两提高”标杆企业。通过此次专项行动的系统推进和全面落实,进一步加大 20 个试点县工业转型升级力度,努力推动试点单位的工业发展实现“由大变强”的大踏步跨越。 其四,着力扶持工业大县率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骨干“五型企业”培育发展上取得突破。扶持各工业大县因地制宜,突出比较优势,着
18、力培育若干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并且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制高点的重点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重点突破环节,以国内军民合作强化、全球产业转移加快为契机,加强与央企、军工企业和世界五百强的对接,争取引进一批大、好、高、优、特型重大项目落地。通过创新能力提升、新兴市场培育及示范应用、载体项目建设等措施,加快壮大工业大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以切实改善工业大县的产业结构,提高产出效率,提升综合实力。此外,全省要积极扶持各工业大县培育发展一批“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的“五型”大企业大集团,从而带动一大批紧密协作的配套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协同转型升级。由于块状经济是浙江工业
19、大县发展的核心基础和重要依托,抓好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是提升工业大县发展水平的关键,因此, “工业大县要从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发现产业重组合作机遇、创新的服务提升机遇、总部经济发展机遇和产业空间布局机遇,从而实现率先转型升级。 ”2 其五,构建开展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升级试点建设的政策和环境支持体系。为切实做好工业强县转型升级建设试点,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市要研究制订相关支持措施,发挥各自政策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对口服务的长期指导联系制度,全面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形成共同推进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升级的工作合力。各工业大县要建立试点工作领导班子,出台强有力的举措使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全省范围内需着力形
20、成有利于做强工业的舆论氛围,及时总结和宣传各试点工业大县转型升级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会、表彰会及编辑简报等形式,宣传推广,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推动全省县域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工业强县建设监测和激励制度,以工业强县试点单位为重点,就工业强县试点创建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规划实施情况、企业研究院建设情况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对推进力度不大、实施效果不佳的县市区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跟踪监测,不断健全完善与工业强县综合评价相挂钩的激励政策。参考文献: 1 周必健.从浙江工业增长潜力下降看转型升级J.浙江经济,2012, (13):14. 2 陈建忠.工业大县转型升级须率先突破J.浙江经济,2012, (1):33.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