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措施探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945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措施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措施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措施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措施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措施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措施探析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大,原来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其在建筑景观、人口构成、经济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社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成了城市中的“孤岛”。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措施、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城中村问题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它与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的质量、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集约利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生态、城市现代化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

2、续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城中村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解决城中村问题,关系到城市综合竞争力能否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化能否顺利推进,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我国城中村目前发展现状 1、居住环境质量差,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下,城市的管理政策与规划标准无法在城中村贯彻,加之监督制度和法规不完善,致使城中村的建设管理出现真空。与此同时,大城市集聚效益和扩散效应的双重影响下,以进城农民为主的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对廉价住房的广泛需求。为获

3、取更多的租金收入,城中村村民对集体土地进行了无规划、超负荷的无序开发,“脏、乱、差”成为城中村的典型特征。城中村居住环境质量低,建筑密度极高,建筑间距极小。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看,首先是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城中村继承自传统农村居住聚落,大多没有集中绿地,中学、小学、幼托等公建配套不足。其次是市政管线工程薄弱。由于村内缺乏管理空间,各种市政管线建设极不规范,随意拉线铺管,留下不少隐患,最后是防灾救护能力差。 2、经济封闭性大,业务结构单一 城中村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两类经济行为。一是物业租赁活动,由村集体股份公司或村民进行住宅租赁、厂房租赁、各类商业服务设施租赁活动,形成具有相对封闭特点的经济体系。二

4、是依附于房屋建筑的经营活动,主要由承租城中村物业的经营者开展包括商业配套服务(如购物)、生活配套服务(如娱乐等)、加工制造活动等,服务对象既包括城中村居民,也包括周边城市居民。通过这类依附型经济活动,城中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社会建立一定的联系,但经济活动仍然带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点。 3、社会保障缺失,城乡差别巨大 城中村村民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大多靠收取租金生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民的土地先后被征收,过去的村民也逐渐转变为城市居民,这样一来,村民们就面临着就业的问题。这些劳动力多半是初中学历水平,知识和技能较差,学习能力也不强。他们失去耕种的上地后被迫放下农具,在城市寻找新的工作。一方面随着城市对

5、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的总体就业压力大,岗位需求大大高于新增岗位提供量。当初征地时政府一次性的经济补偿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往后的生活问题,政府又没有将这部分村民纳入城市的失业保障体系。大批劳动力长年处于失业状态,没有社会保障。 4、法制制度不健全,民主难实现 村民自治制度是与我国农村基层管理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村民自治最终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制度体系,和以“海选”为典型代表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缘于多方面的原因,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必然面临着依法选举操作难、民主管理实现难、有关关系协调难等问题和闲难。 三、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1、空间布

6、局零乱,缺乏统一规捌,建筑密度大 “城中村”多数地理位置优越且周边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旋,随着土地价值的显现,许多农村居民铤两走险,违法占地乱褡乱建。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空闻布局混乱不堪,各种用地类型高度混杂,建筑呈无序分布状态,部分地段建筑密度高速 80以上。 “一线天” , “握手楼”比比皆是,建筑通风,采光达不到要求,并且有些建筑已属危房,村民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 2、道路构不成系统,缺乏基础设施 村内大部分地方道路狭窄弯曲,甚至无道路系统,交通用地严重不足,不能通车。遇雨雪天气甚至不能满足正常的出行需求,更不能满足消防、救护,环卫等车辆通行,抗灾能力很低。村内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

7、服务设施缺乏,供水、供电、排水系统不完善,致使污水横流。公厕都是简陋单厕,垃圾随意堆放、遮地乱丢,公共绿地面积严重不足,环境恶劣。 3、流动人口多,密度大,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城中村”凭借优越的区位、低廉的房租、土地和户籍制度以反行政管理上的城乡二元性使其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员,致使“城中村”人口结构十分复杂,人口密度大。由于外来租房人口占很大比例,而且流动频繁,治安管理非常困难。 四、改造“城中村”问题措施 1、改革土地产权制度 既然城乡土地的不同产权制度是造成“城中村”的根本原因。那么土地产权改革、明确界定产权内容则是关键。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权需依法有序转让成为国有土地,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可

8、依据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地理、文化与风俗习惯的差异,在现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不同的技术方案、资金方案和操作模式。 2、整合人口资源 对农村土地经济关系的改造必然伴随着对村民的改造,从最初依附于土地的具有“土地经营垄断权”的“土地资本家”逐步转变为脱离土地的土地股息收入(部分还有房屋租赁收入)者,最终成为享受城市福利、靠自己劳动获取收入的城市市民。其真正得以实现应落实到三方面的内容:人口变迁、人力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并最终在文化上、行为方式上、价值观念上将村民塑造成为真正的市民。 3、切实解决广大外来人口的

9、居住问题 为外来的低收入人口盖房子在国外已有不少成功的实例,所以这一经验很值得政府部门借鉴,这样在同等租金的条件下,外来人口自然会选择环境较好的政府“廉租屋” , “城中村”的许多问题也自然会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当然,目前在政府由于财力问题无法新建大量“廉租屋”的情况下,可通过完善租赁市场,挖掘存量住房资源、启动二手房市场等手段多渠道解决外来人口住房问题,以有效抑制“城中村”的住房需求。 4、健全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关心村民进城后的生存和发展 失地以后的村民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政府有责任承担村民今后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把村民的就业统一纳

10、入城市就业进行管理,加强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时建立一种以村集体经济为主,政府投入为辅,个人投入为补充的社会保障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城村民全部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并通过就业或以自由职业者身份进入现有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体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造“城中村”问题,不应全盘否定“城中村” ,也不能不顾市场整体容量限制、不顾实际条件是否具备,盲目大干快上,全盘推倒重建。合理的改善“城中村”问题,既实践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又丰富了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 杨永春:中国城中村问题研究进展 , 甘肃科技 ,2008 年 07 期 2 吴凯 郭建明:城中村土地经营的探讨 , 山西建筑 ,2006年 10 期 3 杨爽 周晓唯:“城中村”改造中制度安排的选择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 西部论坛 ,2006 年 04 期 4 李忆冰 崔海洋: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 , 北京规划建设 ,2005 年 03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