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工记反映的手工业专业分工及其发展【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一书,反映我国古代手工业已经出现周密的专业分工,各种工匠都有自己的专门化技术。同时,反映我国古代手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产品的原料选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检验和系统计量等方面,都作出严格规定,并严格按照这些规定的要求组织手工业生产。 【关键词】 考工记 ;古代;手工业;专业分工 一、 考工记概述 流传至今的考工记是周礼的一部分,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 ,全书共 7100 多字。 周礼是先秦时期一部系统记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典籍,由天官 、 地官 、 春官 、 夏官 、 秋官 、 冬官六篇组成,也称之为
2、周官 。秦始皇焚书坑儒,周官与考工记同遭厄运。西汉时官府大力搜集和整理藏书,广开献书之路,它们才得重新面世。当时周官只剩下五篇,其中冬官已经散失,于是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使考工记与周官两书合二为一。到西汉末年,刘歆置古文经学博士,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 。后来, 周礼被列为十三经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存在不同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写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由后人补记于战国中晚期。 自商朝到战国初,历史演进了一千多年,手工业和商业获得较快发展,官府已经有能力集中经营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也能组织较大规模的产
3、权交易活动。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编写的考工记一书,对官府组织和经营的手工业,作了详细记述。1 该书把从事手工业生产者称作“百工” ,并认为百工是与王公、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功一样,是国家六大职业之一。 “百工”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寻找和选择木材、金属、皮革、玉石和陶瓷等原材料,把它们加工制作成各种器具。2 二、 考工记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专业分工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手工业已经出现了周密的专业分工。那时,各种工匠有自己的专门化技术,有自己可以行使的权利范围,也有自己必须负责的职能界限。 “百工”分为木材加工与制作、金属冶炼和锻造、皮革加工与制造、染色与作画、玉石琢磨、陶瓷产品制
4、造等 6 大类、30 个工种。其中木材加工与制作的工匠分为轮人、舆人、弓人、庐人、匠人、车人、梓人等 7 个工种;金属冶炼和锻造的工匠分为筑氏、冶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等 6 个工种;皮革加工与制造的工匠分为函人、鲍人、韗人、韦氏、裘氏等 5 个工种;染色与作画的工匠分为画工、缋工、钟氏、筐人、荒氏等 5 个工种;玉石琢磨的工匠分为玉人、楖人、雕人、矢人、磬氏等 5 个工种;陶瓷产品制造的工匠分为陶人、旊人等 2 个工种。为了生产的需要,一个工种有时还可以划分出多个内含的细分工种。 通过专业分工,每个工匠专攻一方面的技术,可以很快掌握这项技术,并十分娴熟地运用它,从而促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5、手工业生产过程的分工,通常与协作联系在一起。一种复杂程度较高的产品制作,往往是由许多不同工种的工匠,在共同协作基础上完成的。例如,用木材制造马车, “轮人”将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门制作车轮,另一部分专门制作圆形车盖;“舆人”是专门制作车箱的;还有专人负责制作车辕,他们由工种细分角度得出一个新称呼:“轕人” 。另外,古代马车多作为战车使用,为此,必须制造出适合战斗需要的兵器之柄,这项工作是由“庐人”完成的。至于制木工匠中的“车人” ,则是专门制造牛车的。 三、 考工记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 1.产品的原料选配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的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原料选配要求。如弓
6、人为弓篇,在描述制造良弓时,首先对制弓所需的杆、角、筋、胶、丝、漆等六种原料做出具体规定,认为“杆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接着,阐明选用各种原料的标准和要求,认为制弓的杆材主要有七种,按照质量优劣差别排序,它们依次是柘木、檍木、檿桑、橘枝、木瓜、荆条、竹子;柘木为良弓首选之材,竹子只能制成最差的弓。同时,阐明区分稚牛角、老牛角、瘠牛角的方法。阐明检验优质胶的标准,认为青白的鹿胶,赤白的马胶,火赤的牛胶,黑色的鼠胶,粉饼色的鱼胶,黄色的犀胶等动物胶是上等原料。阐明“小简而长,大结而泽”的筋,适合于制造良弓。
7、最后,对制造良弓所需的丝、漆的要求,也作了说明。 2.产品的生产技术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的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生产技术要求。例如,在冶炼和锻造金属方面,根据不同青铜制品的要求,确定 6 种不同青铜合金的成分配比,具体规定如下:用来制作钟鼎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 6:1;用来制作斧斤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 5:1;用来制作戈戟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4:1;用来制作大刀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 3:1;用来制作削、杀矢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 5:2;用来制作鉴燧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 2:1。这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记载青铜合金成分比例的著作。在利用木材制造马车
8、方面,规定必须把车轮制成正圆形,以便减少它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提高行驶速度。同时,对平地行驶的“大车” ,与爬山越岭的“柏车” ,在两轮间横木长度的毂长、在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长度辐长等分别作出规定,使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达到较高的行驶效率。 3.产品的制造工艺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制造工艺要求。该书载有“湅丝”的工艺:“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 ”湅丝是指把桑蚕产的生丝分类挑选后投入水中煮熟,除去丝胶,制成柔软洁白的纺织原料熟丝。 考工记描述的湅丝工艺大意是,把生蚕丝浸泡在用草木灰过滤后的温水中七天,再
9、捞出来在离地面一尺高的晾具上摊开曝晒。每日白天把丝放在阳光下曝晒,夜里把把丝悬挂在井水里。这样持续经过七天七夜,才算是完成丝的水湅工艺。该书对冶炼青铜合金工艺也有记载:“改煎金、锡则不秅,不秅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 ”就是说,首先分别反复不断冶炼铜与锡,直到它们各自没有任何杂质,成为纯铜和纯锡,然后按照规定比例用衡器称出铜与锡的各自数量,再经过核准铜与锡的配成比例、核准器件规定的合金重量等两道工序,才能铸造出所需的青铜器具。该书还对冶炼青铜合金的工艺变化过程做出描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它表明,
10、冶炼青铜合金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当铜与锡混合刚入炉熔化时,会冒出浓黑浑浊的烟气,待其散尽后会出现黄白色的烟气,此后接着出现的是青白色烟气。青白色烟气散尽后,出现的是青气,这时说明铜与锡已经完全熔合在一起,接着就可以浇灌到模子中铸成器物了。 4.产品的质量检验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质量检验要求。如轮人为轮篇,认为可以通过规、萭、水、县、量、权等六种方法,检验马车各个主要部件的制造质量。提出:“规之以眡其圜也,萭之以眡其匡也。县之以眡其幅之直也,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眡其同也,权之以眡其轻重之侔也。 ”就是说,可以通过圆规,来检测车轮外圈是否呈正圆
11、形;可以通过校正直角的工具萭蒌曲尺,来检测轮廓是否规整;可以通过垂直悬绳,来检测轮中上下幅是否对直;可以通过浮在水面上观察沉浮深浅,来检测车轮各部分是否均等;可以通过在车轮中心插轴的洞中填满黄米,来检测毂的中空容积是否相同;可以通过天平衡量,来检测两轮是否相等。另外, 考工记对如何进行质量检验和管理,作了记述:“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意思说,如果质量检验员发现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那就看作是不合格产品,这样,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这说明,为使制成品符合质量要求,当地已经设置专人进行质量检验。 考工记还指出,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手工业制品,必须符合质量要求,残次
12、品是不能上市的。 5.产品的系统计量 从考工记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的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系统计量要求。就计量单位来说,该书出现最多、使用最频繁的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例如, 矢人为矢 、 冶氏为杀矢 、 桃氏为剑 、 凫氏为钟等篇章,反复出现“寸” 、 “半寸” 、 “分”等测量较短物品的长度单位。 轮人为轮 、 轮人为盖 、 车人为耒 、 车人为车 、 辀人为辀 、 韗人为皋陶 、 弓人为弓等篇,频繁出现“尺”与“寸”等测量稍长物品的长度单位。同时,对不同器具及其部件的长度,都作出了明确的尺、寸、分等规定。该书的匠人营国篇,有这样一段话:“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
13、度以轨。 ”这里出现的“几” 、 “筵” 、 “寻” 、 “步” 、 “轨”也是长度单位,只是它们一般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出现在建筑业的房屋设计中。该书描述梓人制作饮器时写道:“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描述陶人制作陶器时提到:“盆实二鬴” , “甑实二鬴” , “鬲实五觳” , “庾,实二觳, ”这些句子中出现的“升” 、 “鬴” 、 “觳” ,是测量物体体积的计量单位。该书在描述冶炼青铜合金时,提到“重一钧” ;其中的“钧” ,是测量物体重量的计量单位,合三十斤。另外,该书提到“权之以眡其轻重之侔也” ;“不秅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 ”这些句子中出现的“权”字,实际上都涉及到物体重
14、量的测量,也表明当时已经掌握杠杆原理,能够使用天平和砝码来称量物品。 参考文献: 1张明龙.企业产权的演进与交易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2剪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张明龙(1953) ,男,浙江三门人,台州学院副校长,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负责人,省“151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企业管理。 陈昭明(1955) ,男,浙江三门人,浙江巨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 张琼妮(1981) ,女,浙江三门人,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讲师,浙江工商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