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与实现方式.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976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与实现方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与实现方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与实现方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与实现方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与实现方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与实现方式摘要:面对时代演进,需要用经济与自然相统一的视阈认识节约规律,它是大自然对人类社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约束与规导,以最小的综合投入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安全) 。对它认识的深化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其内涵、外延展现新的维度,赋予节约质的规定性,提供全新的经济实现方式。在我国实现经济转型中,应当认真遵循这条马克思称谓的“首要规律” ,倡导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提升改造经济学,在理论上廓清西方节约观的偏狭性、肤浅性,树立大节约观,建立高效节约机制。 关键词:节约规律;认识新维度;综合效益;全新节约方式;两种节约观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2、编号:1005-2674(2013)09-012-08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节约规律”本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首要”经济规律,但长期以来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也造成实践上的偏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展现,它融汇于生产力、社会制度、人与自然关系三大领域,凸显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的集成创新。现实的各类污染和严重浪费警示我们,必须把握对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探寻节约的新方式,在高层次上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使之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 一、从发展观高度认识“节约规律“的深化 从常识理解,节约就是尽可能节省费用, “节约规律”则是客观要求按节省原则办事。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

3、从发展观的高度,将节约规律视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运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规律。 事实上,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160 多年中,人们对节约规律的认识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在分析“共同生产时”首次提出和论证了节约规律。在十八、十九世纪,有不少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等,都论述过节约问题,但都属于偏狭、肤浅的节约观,更没有提到经济规律的高度(后面分析) 。马克思高明之处在于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发现了节约规律,而且视之为“首要”的经济规律。他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

4、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 ”。他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和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提出节约规律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其内涵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第一,它是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是把“节约规律”划人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的范畴,他认为, “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 ”对此,马克思还作了稍加详细的论述:“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低到最低限度) 。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 ”_2J22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创造,节约不止局限于日常生活的节省,还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

5、质载体,这里时间节约应理解为全部生产资料即资源的节约) 。我们可以引申理解,节约资源也就等于“创造资源”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最基本的动力。而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形式很多,但归结起来最基本的有两条途径:一是开发;二是节约。开发是对新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物质财富) 。节约是对已掌握的资源的俭省和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通常人们将前者称为开源,后者称为节流。二者虽有侧重,但经常交叉渗透、相辅相成,同等重要。而节约同开发相比较,有着“更省力” ,更便捷的特点。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类忘记了节约,就等于破坏生产力,必然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第二,微观上

6、节约的原则和方法就是降低成本,或者说“最小” (投入)与“最大” (产出)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 ”恩格斯把价值视为效用和费用的比较,认为“效用和劳动支出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 。并以此作为核算的工具。在他们看来,财富创造和利用的过程,也是一个节约过程。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要节约,否则,人类社会就难以持久地发展和生存下去。 第三,宏观资源配置必须采取“劳动时间在不同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 ,避免由盲目性造成社会浪费。马克思更看重的是

7、全社会节约,认为科学计划是宏观节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他指出:“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四,节约规律“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就是说,在所有的社会都存在着“节约规律”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占有“更高得多”的位置,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所带来的一切浪费现象,能够实现更加节约的目标。恩格斯说:“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

8、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浪费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 ”这里,应当区分两种节约及其对应的两种节约观,即资本家的个体节约和社会主义的整体节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也是很“节约”的,但它是个体性节约,为了私人赚钱,不惜牺牲环境和劳动者的健康。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节约恰好是是一种浪费,反映了私人占有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分析了这种“节约”的局限性和破坏性) 。社会主义节约则是把个人节约、企业节约、整个社会节约统一起来,配置好全社会的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这应当是社会主

9、义发展的重要规律和优势。 第二阶段,将节约确立为社会主义原则和道路。从科学社会主义变为实践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节约更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两种发展和积累道路的理论:一种是资本主义道路,即国内靠剥削(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对外靠掠夺(占领殖民地和不等价交换) ;另一种是社会主义道路,靠自力更生、内部积累发展,主要就是靠勤俭节约。当年列宁曾经再三再四地强调厉行节约,后来用节约的方法建设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却造成了多方面的浪费,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协调、低效率反过来也构成苏联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

10、共产党非常重视节约规律。他提出:“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因为“资金来源只有增产节约一条康庄大道” ,必须“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 “多快好省”是把“节约规律”的具体化。“全国一盘棋” 、 “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 ,也是宏观节约的一种形式。在短短的 30 年中(包括 3 年恢复时期) ,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一个原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一穷二白的国家里,靠自力更生乃至节衣缩食建立起基本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创造“两弹一星”等奇迹。这就把对节约规律的认识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闯出一条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又快又省的路子。这对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历史飞跃

11、,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示范价值。当然,由于计划的失误,也产生了一些盲目性,造成了严重浪费,这又是实践的教训。不过,从整体上看,毛泽东的发展观总是把遵循“节约规律”当作推进生产力的一条必由之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了马克思的节约理论。 第三阶段,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并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多年,对“节约规律”的认识以及践行又有新的更大拓展。主要表现在我们党提出建立“两型”社会,把节约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则使“节约规律”维度延伸到生态领域。这是前人所没

12、有认识到或者说认识不足的。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是科学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最大的节约。西方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实际上是对人类资源的最大浪费。可以这样估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使人类付出了最大的生态代价,大概需要几个世纪才能修复和补偿。以美国人的消费为例,如果中国人也按这一模式和水平去生活,恐怕需要几个地球的资源。这种浪费,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而且殃及子孙后代。所以说,把“节约规律”的维度延伸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节约理论的创新。 历史是最好的证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符合节约规律的要求,它就最有生机。如以大的时间段计算,我国现代化建设(截止

13、21 世纪中叶) ,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省了 200300 年,折合成金钱,可节省一二百万亿美元。社会主义跨国企业的成长,也比西方同类企业节约 70100 年。当然,同时,因对节约规律遵循得有时不够自觉,也造成许多严重浪费,苏联则最后断送自身(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 二、新时代认识“首要” 、 “更高“规律的新维度 总结历史经验,在新的时代进一步认识节约规律的新深度、新广度,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经济科学提出的新命题,也是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首先,对于节约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节约观。西方经济学中对节约的认识是偏狭的,也是肤浅的。他们以“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的矛盾解释节

14、约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只是讲微观上的节约,即厂商的节约,以成本最小化获取取利润最大化,不讲整个社会的节约和综合效益,更不涉及生态环境的大节约。这实质是马克思在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家片面节约,对整个社会是巨大浪费,尤其是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的灾难。就“资源稀缺”概念而言,含有非科学性,因为“稀缺”不是绝对的,人们可以利用科技进步分阶段分层次突破;即使现实的“稀缺”也是不均衡的,有些资源并非稀缺,反而过剩。人的欲望的满足更是不对称的,富人可以穷奢极欲,而穷人却连最低的生活需求也难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更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尽管非常吝啬,但对人体材料却非常浪费。

15、”事实已经验证了这种理论的不合理性。比如,对真正稀缺的资源,如粮食、石油、矿产等,少数人和少数国家控制起来,抬高价格,又千方百计地去抢占资源产地;对应当“稀缺”的资源,玩弄不“稀缺” ,如武器应当严格“稀缺”起来,而他们却大量销售,反对控制和禁止,同时大赚国外的钱,对社会主义中国制造人为的“稀缺” (严加垄断) ;对于本国并不稀缺的资源,他们却利用他国的“稀缺” (落后造成匮乏)大量输出,如将“洋垃圾”倾销他国,就是以牺牲穷国利益为代价实现自己的“节约” 。至于由他们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他们特别“节约” ,不承担责任,造致世界性浪费。可见,西方的节约观是扭曲的“节约” ,是与宏观的大节约观

16、相悖的。马克思主义的节约观是微观节约与宏观节约的统一。而社会整体节约是重要的前提,是真正的节约,现在又增添了生态大循环的节约,是与自然观与经济观的统一。 其次。西方经济学只承认节约是一种经济行为,并不认可有节约规律,更不承认它是“首要的” 、 “高得多”的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节约观则从必然性上揭示节约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在整个经济规律体系中的地位。经济上,节约是社会生产再生产特别是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和条件。“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 ”这就是通过节约而形成剩余劳动的积累。按恩格斯的说法:“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

17、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和发展的基础。 ”如果吃干花净,人类无疑于自杀,不能生存与发展(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过深刻分析) ;而节约下来的剩余越多,越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而言之,节约更广大的基础在于自然规律支配社会经济规律,后者必须顺应前者。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无限资源需要运用科学技术进步分层次逐步取得,在一时“有限” (稀缺)中需要节约,在“无限”长河中也需要通过节约一步步进取。作为人类生存和前进的基础,经济要面对大自然无限大的“吞蚀”时空,面对“特需”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不对称性,面对生态的制约、自然灾

18、害的不确定性、人类自身的社会经济不协调性及不正常“内耗”乃至互相残杀等等,客观上要求人类必须节约资源和自身的劳作成果,否则,经济就不能发展,甚至发生倒退或崩溃。鉴此,人类必须运用节约的手段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换言之,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合理而持续地利用自然,在科学的限度内不断满足人的消费需求。这里有一个“生态一经济兼容阈际” ,在生态系统许可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并优化生态。这个过程与手段即是节约,是微观与宏观结合、经济与生态和社会兼容的大节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

19、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所以,节约规律属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大系统,它能支配、影响其他经济规律乃至整个社会规律。 基于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节约规律是大自然对人类配置资源、利用资源行为的约束和规导,客观要求人类自觉顺应自然、正确利用自然,以最小的综合投入获取最大的综合产出(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安全等各种效益) 。它是发展生产力的最佳方式之一。放大而言,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如此。所以,对“节约规律”的认识深化和正确践行,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要

20、求。 具体分析、深化和拓展对节约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其新维度应当从几个方面展开。 1.节约内涵的深化:“保全”与“进取” 、 “缩短”与“持续” 、 “省时”与“拓空” 、 “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节约范畴的对立面是浪费,即资源、时间的无效消耗。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使节约的内涵得以新的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保全”与“进取”协同。以往的节约概念主要是保全型的,出于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用节省的种种方式降低成本。而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注意“资源稀缺”和“边际效用”相对性的同时,又打破了它的绝对性,不断开发更多的新资源,拓宽效用的边缘限制,需要在“进攻”

21、 (开发)中加强“防御” (节约) ,而且进攻是最有效的防御,以深度开发和保证节约。同时,依托科技进步和社会制度机制的优化,深人生产力结构内部,使其间的能量转化并多重被利用,不断实现更深层次的节约;使资源之间、领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关联度紧密化,产生联带型的节约连锁链条。这样,节约的“防御性”与开发的“进攻性”互相结合,彼此推进,集成为新型节约观,将“消极”性节约变为积极性节约,构建综合节约的系统工程。 (2) “缩短”与“持续”联通。以往的“节约时间”主要指“缩短”创造价值的时间,而不包含延长利用使用价值时间,尤其是不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深层考量,价值与使用价值在时间上存在着矛盾统一关系。价值的创造所用的劳动时间越少越体现节约的要求,而使用价值利用的时间越长则越突出节约的效用。尤其是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观点,可谓是一个重大的发展理念。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永续性,乃是最大的节约。新的时间节约观应当把“缩短”与“持续”联通起来,积“缩短”的节约为“持续”的节约。实质上,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延长产品利用率、强化资源效用、优化生态环境的辩证互动。 (3) “省时”与“拓空”的转化。即以时间的节约扩大配置资源的空间。由于自然禀赋的地区差异,跨空间配置资源对于大国来说十分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