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中村改造中的不安定因素及其应对措施简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中村”的改造也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简单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城市规划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我国城中村的改造面临的是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考验,想要真正解决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社会保障,保护和尊重历史,维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统一的生活水平”是基础,有数据显示,一些大城市如上海的徐汇区有四十多个城中村,深圳市有 241 个,在一些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如浙江绍兴有 45 个城中村。由此可见,城
2、中村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也是令许多人极为困扰的,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也就极具现实意义了。 2 何谓城中村 关于城中村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综合学界的说法可从狭义和广义上来定义城中村。从狭义上说,即都市里的村庄,原农村村落由于耕地被占用而成为城市里的居民区。从广义上说,一切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缺乏现代城市管理机制、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平均水平的居民区均可称为城中村。 城中村其实是一种矛盾的产物,急剧扩张的城市建设与相对滞后的城市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造就了城中村。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化的管理机制,城中村的独特现象就“应运而生” 。说白了,城中村就是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征用农民的土地使他们丧失生活依靠,国家又
3、不提供相应的保障,迫于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原住民们以收取租金为生,从而形成了脏乱拥挤的聚居环境城中村。 3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凸显的严重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二元管理机制使城中村在繁华的都市内仍沿用农村管理机制,村民的生活方式、居住习惯、住房外观等等一切均滞后于城市化水平。在繁华的都市内偶见这样的景象,令人新奇的同时也让人倍感心酸,感叹中国的各项机制健全之路还很漫长。 第二,城中村的规划和管理均不科学,这样使得城中村建筑密度较高、房屋布局杂乱无章、道路拥堵不堪、公共设施如消防等设备严重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别谈什么绿化率了,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这不仅破坏了城市的总
4、体形象,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 第三,由于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为维持生计只得以出租房屋为生。这些出租的房屋可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也可用来经营各种发廊、餐馆、便利店等。姑且不论社会治安这方面的隐患,单从发展方面来看也让人揪心。依靠租金过日会滋生惰性,村民个人的发展方向及后劲均不太明了,严重冲击着城市化经济规模效益。 第四,城中村居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征用农民土地时只是应一时之急或应势所然,相关部门并没有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一些安置方法的制定也明显看来对失地农民不利。 第五,城中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城中村居民本身思想道德观念落后,外来务工来此租房
5、的人员素质也不是很高,国家对三农问题很重视,对城市中的这种居民则不是很上心,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缺乏必要的扶持,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块就可想而知。 4 城中村的改造 如何改造城中村是摆在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城乡二元化的管理机制无疑给城中村的改造增加了困难。因此改造城中村必须因地制宜,在制定统一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改造方式,坚持把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置于最高位置。 在具体做法上,针对城中村现在的表现形态,可采取以下的改造方式: 第一种,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这些地区早已取消了村镇的行政建制,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管理机制,即街道办事处。因此,这类地区其实就是城市的危旧房改造
6、区,所要做的不过是改造危旧房而已。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妥善安置问题,一律采取无偿轰走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区,因为这些地区低收入人群至少能够住得起,赶走他们让他们流离失所,是对他们为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的一种漠视,这种粗暴的办法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城市化进程就是让农民变为市民享受城市现代生活的过程。转变的过程中要让进城的农民能够生活下去。曾有学者指出,有了贫民窟的存在才使得城市拥有特别的活力。贫民窟房租较低廉,新移民容易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在贫民窟的大部分新移民一二代之后,便融入主流社会。贫民窟的存在,使得城市扩充成本低,
7、极具包容性。 第二种,耕地全无,宅基地和房屋产权农民自有。这类情况除了给予足够的补偿外,更重要的是妥善安置农民的问题。不能任由他们坐吃山空,花完土地补偿款后就无所适从。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扶持或鼓励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第三种,有部分耕地,农转非后仍有不少人是农业户口,实行的还是村镇的行政建制。对这样的地区进行改造,可将村镇的行政建制改为城市的居委会模式,但土地产权和赖以生存的经济组织形式可以不变。借鉴北京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可采用发展都市农业的办法,发展现代化农业,养殖业。用都市农业改造“城中村”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改造办法。如:无土栽培高档蔬菜、花卉;观光旅游农业;种植果园、药草
8、;开展孔雀、锦鸡等珍稀动物养殖;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及不影响城市景观和环境的其它农工贸产业,以使农民能利用原有土地资源,熟悉的工作技能就能融入城市生活。 第四种,首先将城中村土地国有化,根据宪法规定,将已经纳入城市范围的城中村土地国有化并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并且依此而行有利于明晰产权,如果在现行政策法规框架下进行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还可避免“小产权房”问题。其次,城中村土地的国有化应实行区段征收。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政府可将一定比例无偿征收的城中村土地作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另外部分土地通过有偿转让可作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款的来源。有了这笔基础设施建设款后,可由地方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地方政府在
9、进行统一规划的时候,手段要灵活,考虑要全面。如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在开发城中村剩余土地的时候,可建造一些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出租房,或建造一些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立学校,这样即使是在城市规划限制的基础上,也可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包括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开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切割后地块面积过小的情况,应进行交换分合,在重新整理的基础上确认原土地权利人的归属。当这些改造及相关安置妥善完成后,城中村面貌或许会焕然一新。5 结束语 城中村的存在是一面镜子,警示我们更加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民生问题虽说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但年年努力
10、的结果好像并不让人满意。城中村在触动原有城市利益格局的时候,也激发我们对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思索。后期出现的各种经验和对策性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现象,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城中村改造能否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还有待我们以一种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去审视它。城中村的发展与起伏,应激发着我们以一种更加动态、全面的眼光来理解这段历史,从中把握中国经济改革及整个社会变迁的一线脉络。我们的各项机制完善还任重道远,千万不要被来自各方的糖衣炮弹所迷惑,继续努力最终实现这段历史的完美过渡。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城中村”: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2李莉莉,程胜高.城中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 3金素英.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探讨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7) 4谢灿城.城市化视角下的“城中村”现象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