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十大产业“关键词”看日本产业结构变化动向及启示近日,日本东丽研究所发表研究报告,通过宏观经济和大范围企业经营活动及产业动向分析,精心筛选出代表日本 2013 年产业动向的十大关键词。涵盖产业空洞化、东南亚战略、地热发电等方面,基本反映了日本产业结构与新兴产业发展变化的动向与趋势,值得我国密切关注。 一、十大产业“关键词” (一)产业空洞化 日本企业海外进出加速。受国内市场低迷、人工成本、日元长期高值、FTA 签署国间零关税,以及新兴市场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速度正在加快。2011 年“逆输入”现象已非常明显,2012年夏季,日本国内上市的日产新型颐达 Latio 主要由泰国
2、生产,主要面向日本国内市场的小型车三菱 Mirage 也转为由泰国逆输入。即使能够坚守国内市场的企业,部分零部件也更多地开始由海外进口。在新兴经济体设立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基地的企业也在逐渐增多。在国内人口减少及内需下降的预期下,企业寻求海外拓展是很自然的生存之道,很难加以阻止。 企业海外进出增加与国内就业增长。主要表现在随着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国内相关企划、后方支援等总部功能也得以加强,同时,海外产品的增加也会带动国内零部件等方面的生产。日本政府近期将支持企业的海外拓展作为回避空洞化的政策举措来考虑。如 2012 年 8 月 30 日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强化支援法 ,强调对有海外拓展意愿的
3、中小企业给予全力支持,除适用于融资保障限额提高等特例之外,日本政策金融公库还可为其提供现地融资担保。2011 年之后,地方政府举办的海外进出研讨会、海外工业园区考察、以及地方企业海外拓展支援等案例正逐步增多。 回避空洞化危机的前提条件。通过促进企业海外进出来规避空洞化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维持海外生产扩大,尖端零部件来自国内的分业生产格局;二是企业将本社与研发部门留在国内,海外收益回流至国内投资。但目前这两个前提均受到严峻考验,最近一些尖端零部件生产开始向海外转移,零部件本地及第三国调配比重逐步提高,海外生产扩大并未带来国内零部件产量增加。关于研发基地,日本政策投资银行 2012年 8 月发表的
4、“企业行动意识调查”显示,回答中期将强化海外研发的制造业企业占 51%,比 2011 年的 31%有明显提高。自 2009 年 4 月实施海外子公司不课税政策后,日本企业海外子公司收益明显增加,2012 年达到月均 3692 亿日元的高水平,但向国内的回流月均只有 1998 亿日元,内部留存与现地再投资比例进一步上升,已接近 2008 年的最高水平。 整治国内投资环境才是应对之道。韩国与台湾等免除土地租金、减免法人税和地方税、以及简化投资审批等优惠措施,对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整顿日本国内的投资与经营环境才是促进企业回归的正确途径,这一点在目前的全球化时代显得格外重要。2012 年
5、12 月26 日发足的安倍政权,恢复了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在内阁府设立了日本经济再生本部,致力于进一步推动以亚洲需求增长为中心的经济成长战略,对美国主导的 TPP 有所忽视,这可能会导致空洞化问题的加剧,因此,加快 FTA 谈判及修正姿态成为最大焦点。 (二)东南亚战略 对东盟的依存度日益增高。2011 年,东盟与日本的贸易额达 2473 亿美元,已超过日美贸易额。东盟廉价的劳动力为日本企业设立海外生产据点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 2011 年末,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接近 9 万亿日元,超过对中国 7 万亿日元直接投资水平,特别是 3.11 地震后,对东盟直接投资达 1.55 万亿日元,占日本对外直接
6、投资的 17%。总体上看,截至 2011 年末,东盟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达 1165 亿美元,已接近中国1240 亿美元的世界最高水平。 生产基地与市场均具魅力。近年来,东盟国家不仅具有生产基地魅力,伴随经济高速成长而逐渐壮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也使其成为有希望的消费市场。2015 年,东盟将实现区内贸易零关税,与其他经济体的 FTA谈判也在进行中,届时将更具建设海外生产基地的吸引力。人口增长率高、结构年轻等也是其拥有的优势之一。 “10+1”中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东盟地区亲日国家较多,在印尼的汽车市场上日本车占比很高,印尼拥有 2.38 亿人口,2010 年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2011
7、 年汽车销量 89 万台,超过泰国成为东盟的最大市场。泰国零部件生产企业云集、物流基础设施良好,素有东南亚工厂之称且经济发展迅速,2011 年洪水期间受影响的日本企业达 499 家之多,不仅没有 1 家离开,在 2012 年 110 月间的投资件数还同比增加了 45%。 构筑统合型帝国。东盟国家在日本企业的产业链条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从产品制造业的设计理念上看,存在模块型与统合型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日本企业在生产方式上拥有很强的统合能力,具有统合型优势。而以泰国为主的东盟国家,大多数企业均具有与日本相同的统合型制造业风格,而美国、韩国和中国则以模块型为主,台湾和印度则兼具两种风格。为此,日本
8、企业推进在东盟和印度的现地生产,并据此构建产业网络,更易形成由日企主导的统合型制造业体系。预计日本企业将掀起对东盟国家的新一轮投资潮,为避免企业劳动力资源不足等问题,生产基地将会向缅甸、越南和老挝转移。 (三)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项目已在全球启动。基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与便利性、改善能源效率及发展低碳社会等需求,智能城市建设已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计划到 2030 年全球用于智能城市的累计投资将达 4000 万亿日元。作为日本经济再生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城市也连续两年成为日本的产业热点。3.11 地震后,出于普及可再生能源及震后重建等要求,日本正式启动智能城市建设,虽然时间上落后于 IBM、GE 等主
9、导的欧美国家,但在日立、东芝等大公司的带动下,电机、IT、汽车、房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已开始跟进,热泵、燃料电池、太阳能、蓄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风电、智能电网、智能控制、以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领域均成为重要研发方向。 日本在技术和内容上均达到最高水准。作为官民合作项目,除 2011 年开始的“新一代能源社会实证地区”项目的 4 个实证实验外,日本政府还于 2012 年启动了包括老龄化对策在内的“环境未来城市”构想,在 11 个城市同时展开,除 2 个大型项目外,还有近 200 个各领域项目。3.11 地震后,以创能、蓄能和节能为中心的“智能住宅”在日本兴起,以屋顶太阳能为中心,与家用
10、燃料电池相结合,通过蓄能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通信和家电的智能化管理及能源效率的提高。在上述智能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日本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领域,专利数居全球之首,横滨还在 2011 年全球智能城市大会上获得大奖。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跟进,智能城市已成为日本成长战略的重要一环,并很有希望成为未来面向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出口主导力量。 缺乏前瞻性和解决方案是短板。日本在智能城市领域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组合,但在商业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却进展较慢。日本式的智能城市孕育着新产业和新的出口领域,从实证实验到商业化是必须的,但目前尚未看到其商业化模式和主导产业化的经营主体。专注于电
11、池和发电等产品的制造,成为饱受国内外指责的关键。日本的智能城市提案,缺乏针对商业与生活方式、乃至满足市民和地方政府需求的方案。 不仅卖产品更要卖经验。在未来全球智能城市开发的国际竞争中,修正与克服日本模式的弱点极为重要,如果出现“技术胜出而经营失败” ,则会失去潜在的巨大新市场。拓展全球市场不仅需要产品,更需要针对需求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基于日本经济成长与基础设施整治、环境保护相平衡的历史经验,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克服当前问题的经验与方案,必然会得到市场的响应,伴随着经验的产品输出则更有希望。因此,日本版智能城市面向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提案力与信任度如何,将成为决定今后产业走向的关键。 (四)地热与太阳
12、能发电 日本的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具有明显稳定和连续性的能源,单位装机发电能力仅次于核电,而日本地热资源居全球第三,潜在装机容量 2347 万千瓦,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三菱重工、东芝和富士电机三家企业在地热发电的核心设备发电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七成,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相比,更具国际竞争力。环境省已提出至 2020 年地热发电装机达到 107 万千瓦,2030 年达到 388 万千瓦的发展计划。 与日本企业竞争力无关的太阳能普及。太阳能发电最终在 2012 年 7月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中达到确认,20 年内将以 42日元/千瓦时的价格予以收购。因设定了经济性良好的
13、收购价格,吸引了众多业内外企业的参与,普及速度大大加快。但是,市场的快速普及也吸引了中国等国低价产品的大量流入,使日本太阳能电池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在定于 2013 年 4 月进行的收购价格调整中,如果下调价格则会影响企业收益、降低需求,而维持目前的高收购价格,则会引发电力消费者的批评,注定将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五)基础设施需求 城市化和老朽化使得新建与改建需求扩大。一方面,日本式的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2012 年产业热点)商业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基础设施老朽化问题日渐突出。在 2010 年 6 月内阁会议决定的新成长战略中,已将“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海外推进”作为 2
14、1 个国家战略项目之一。从中长期来看,除新兴国家城市化的巨大基础设施需求之外,发达国家道路及上下水等基础设施老朽化所带来的设备更新投资需求也很大,而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正是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商业良机。 紧凑型基础设施一体化输出取得进展。紧凑型基础设施的商业化运营是从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到系统集成、试运行、改良、以及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系统服务等的综合体,与日本企业拿手的单个产品制造完全不同,对日本来说是难度较大的领域。日本的基础设施相关企业依托自身的高技术能力,在政府海外开发援助支持下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自主规划及国际竞争参与的机会则很少。但是,近年来日本企业通过官民联合的企业综合体
15、,已经成功展开海外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近期,日本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输出方面日趋活跃,在上下水系统领域与其他国家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也日渐增多。 基础设施老朽化明显。2012 年山梨县中央公路笹子隧道天花板崩落事件,使得日本的基础设施老朽化问题进一步凸显。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集中建设的基础设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阶段,有计划地维护、管理及更新已成为重要课题。比较 2010 年和 2030 年使用年限超过 50 年的基础设施比例,道路桥梁将由 8%提高至 53%,河川水利设施将由 23%升至60%,下水管道由 2%提高至 19%,海岸防波堤将由 5%急升至 53%。从重视人身安全的角度对老朽化基础设施进
16、行全面改造需要巨大投入, 2011 年度国土交通白皮书中推算,道路、港湾、机场等维护管理与更新费用,将由 2010 年的 4.2 万亿日元提高至 2056 年的 10.5 万亿日元,而包涵新建基础设施在内的投资总额 2010 年为 8.3 万亿日元,且未来不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到 2037 年即使新建基础设施为零,现有投资也无法满足老朽设施维护需要。 处理老朽基础设施孕育商机。对老朽基础设施全部补强延寿是不可取的, “集中与选择”是必不可少的策略,部分基础设施的延寿也不可避免。安倍在当选前提出了 10 年总额 200 万亿日元的国土强韧计划 ,在进行防震基础设施整治的基础上,加速推动老朽基础设
17、施的改造与更新,公共建设明显增多以及财政赤字的上升均不可避免。除财政恶化外,还存在信用不稳而导致国债暴跌、资金调配困难,从而引发希腊式的债务危机等风险。只有通过自身的财政健全化,才能避免世界金融资本和投资家做出冒险尝试。基础设施老朽化是不能等待的,通过开发新材料和工艺以降低改造更新成本、提高效率,不仅在日本,在全球也有广泛的需求,其中更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六) “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引人瞩目。随着 IT 技术的不断进步,要对各种庞大数据进行收集、可视化处理及商业利用,发展大规模信息处理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随着云计算的普及,数据的运用意识也在提高,加上通信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设备
18、能够通过互联网相连接,这些均为数据的大规模传输和交换提供了可能。除大规模的数据本身之外,如何读解出数据背后所包含的信息则更为关键。因此,需要基于互联网信息、图片和动画、各种数据库、敏感性信息等构建大规模数据体系,并处理制作出可视化的趋势性曲线、图表、以及动态模拟画面等,供各领域的分析决策使用,从而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拓展“大数据”利用的空间。日本最大的料理设计企业 Cook Pad,自 2012 年 10 月开始与 IT 服务企业 NIFTY 合作,使用户可通过手机查询到其菜单食材特卖的最近商店。NTT 数据、富士通基于对 Twitter 上的抱怨分析,升级原有服务系统而提供新的服务。总之,利
19、用好“大数据”快速普及的时机,可以为许多行业创造出新价值,进而获得更多的商机,但需要注意企业收集的大量个人信息的泄漏而侵害个人隐私等问题。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针对每个人兴趣和爱好的个性化商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使感觉良好与感觉不快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为消除数据收集与利用中的疑念,构筑与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 “大数据”决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流行语。 “大数据”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目前已经到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实践阶段。美国政府一直在强化对“大数据”的支持,奥巴马政府于 2012 年 3 月发布了第 5 期科技发展规划, “大数据”是其中的重点。该规划制订了 6 个
20、部委 2 亿美元的联合研发计划。过去美国政府用于 IT 业的研发投入为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两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本次的研发计划则可能为“大数据”的未来普及提供良好的契机。 企业应如何应对。企业应关注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整合,以及其能够带来的商业增长点。投入资金收集和整理数据固然重要,但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则是本末倒置。从相关信息中发现新的价值,并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才是重中之重。但是要想从“大数据”中解读出这样的信息并不容易,因此,为避免走错方向,与其他公司相互结合来构建“大数据”体系,在起点上就会比没有导入的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七)数字化制造业革命 个人制造业创业时代的到来。曾准确
21、预见互联网所掀起巨大社会变革的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 2012 年出版的新书造物者:新工业革命中指出,新的数字革命时代即将到来,不论是企业或个人都可以加入到全球制造业的“模式转换”大潮中来,作为个人设计者,既可以在自己的桌子上从事产品制造,又可以委托专门的制造公司进行生产,个人从事制造业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这种创业正在增加,过去个人创业主要以服务业和软件产业为中心,今后会向以制造业为中心快速发展转变。 数字制造业革命的背景。以新的数字革命为背景,使整合制造业创业环境成为可能,数字化技术也加快了各种机械的小型化与低价化,如,根据数字设计采用树脂或金属喷射技术的 3D 打印机,
22、以及对面板进行精确的激光切割等。CAD 设计软件的低价与模块化也使得个人进行数字化设计成为可能。特别是被克里斯安德森称为四大神器的 3D 打印机、CNC(计算机数字控制)装置、激光切割机、以及三维扫描仪,使用这些工具,无论是谁都可以在没有工厂的情况下制造出产品,进而衍生出更多的个人工厂。网络也使多人可相互交流创意理念,并使用共同的开放式设备来制作产品,经网络传送设计并制作出三维产品。通过网络可广泛调配的“云基金” ,也让个人获取开发产品所必需的支持成为可能。基于此,过去只有企业能做的事情普通的个人也能承担,只要有新创意,人人都可以参与制造业。 制造业的形态会如何变化。作为现有制造业的一部分,从资本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