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跨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及其有限元分析摘要 介绍了某六车道大跨连拱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法,并结合应用有限元进行了动态施工力学分析,得出施工中初期支护和二衬的及时施作十分重要,同时中墙的设计施工是关键的控制工程。最后针对连拱隧道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连拱隧道;新奥法;中墙;应力分析;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连拱隧道跨度大,空间利用率高,在平面线形及洞口的选择上有较大的优越性,特别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修建隧道的困难。因此,国内外在公路,铁路和地铁等处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我国的许多省市都修建了相当规模的连拱隧道,如白
2、云山隧道,万梁金竹林隧道,京珠五龙岭隧道等。由于连拱隧道跨度大,围岩和支护结构受力复杂。连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初次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受力情况、中隔墙的稳定性,以及不同的开挖方式和不同的结构形式对结构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今隧道研究的关注焦点2-3。 本文以数值模拟为主,以河南某隧道为例,在考虑洞身浅埋的条件下,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连拱隧道出口段施工全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出了围岩位移和应力,以及中墙的受力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同类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某六车道大跨连拱隧道全长 340m。V 级围岩为全强风化细砂岩夹泥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多呈
3、微张状,局部泥质充填,呈碎石状松散结构块石状镶嵌结构。IV 级围岩为弱风化细砂岩夹泥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多呈微张状闭合状,节理面平直,岩体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3 隧道设计施工方案的确定 隧道进出口明洞均采用明挖,在确保洞口处边仰坡稳定的条件下,然后就地模筑全断面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IV、V 级围岩段隧道暗洞采用三导洞先墙后拱法施工。施工工法4为:合理控制三个导洞开挖作业之间的距离,中导洞先行,系隧道开挖的关键;再开挖地质条件较差或受力不利一侧的导洞,导洞滞后中导洞 810 米;再开挖另一侧导洞b,b 导洞滞后 810 米,采用台阶法施工。合理控制左、右主洞开挖作业面之间的距离,主洞开挖先进行导
4、洞 a 侧主洞,导洞 b 侧主洞滞后a 侧主洞 810 米,V 级围岩上台阶分部开挖留核心土,进尺控制同导洞开挖,然后进行初期支护,防排水施工。控制正洞开挖作业面与二次衬砌作业面之间的距离。二次衬砌采用混凝土运输车、输送泵和衬砌模板台车的机械化配套施工。坚持“弱爆破、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的原则。施工过程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分析数据,调整支护参数。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根据设计施工图纸,隧道最大埋深处按 IV 级围岩考虑,最大埋深为30m。为保证建模的准确性,在水平方向左右边界取大于 5 倍跨径的距离,两边施加水平约束。竖直方向向上取至地表,向下取至洞底 4 倍洞高(约为 40m) ,并施加竖
5、向位移约束,纵向亦取 40m。 假设锚杆是线弹性的,隧道围岩和混凝土按均质弹塑性材料,屈服准则采用 DP 屈服准则。围岩和二次衬砌采用三维实体单元,锚杆采用三维杆单元,初期支护采用空间壳单元。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除上部为垂直荷载外,侧面和底面为法向约束边界。因隧道埋深较浅,故计算时按自重应力场考虑。 隧道开挖采用有限元自身提供的“生死单元”模拟。通过分次“杀死”和“激活”单元来模拟开挖和初期支护及二衬的施作。 5 计算成果分析 5.1 位移分析 (1)隧道位移释放主要发生在隧道中导洞开挖和左、右洞上台阶开挖,其他施工步对位移影响较小。 (2)各控制点位移变化随掌子面的推进呈递增趋势。当右洞开挖
6、进行到所研究断面时,拱顶、拱腰、仰拱位移收敛比分别为35、25、54;右洞施工完毕时,拱顶、拱腰、仰拱收敛比分别为72、63、99,控制点位移已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后继施工,控制点位移变化幅度较小。同时,右洞的开挖对左洞的位移影响不大。 5.2 中墙受力分析 (1)中墙主要受压,且最大压力发生在中墙底部。随着开挖的进行,轴力和弯矩逐渐变大,后趋于稳定。 (2)中墙轴力呈现两端大中间小且控制点的受力始终为压力,这对混凝土施工有利。中墙弯矩呈现下端大上端小,变化为曲线形式,说明中墙有偏压现象的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左右洞不是同时开挖造成的。 6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浅埋大跨连拱隧道的施工进行模拟,了解了
7、连拱隧道的施工力学响应行为,可得到以下有益的几点结论与建议:(1)拱顶沉降最大,水平位移以拱腰为大。 (2)仰拱和拱脚为应力集中处,应及时的施作。同时,顶部的及时支护和回填也十分重要。 (3)中墙底部轴力和弯矩较大,应布设足够的钢筋,并及时回填,以降低其变形,防止产生拉力破坏。 参 考 文 献 1 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夏永旭,王文正,胡庆安.公路双连拱隧道“三导洞法”施工的力学分析S 长安大学学报2005,25(6):4952 3 曹云钦,王小林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中墙优化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4):537540 4 佘健,何川连拱隧道施工全过程有限元模拟J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