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浅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144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浅析摘要:校园生活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产生的文化形式,它发源于校园生活之中,又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影响师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理念来发挥作用。校园生活文化空间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师生生活的容器,各种生活化场景对人的教育作用远胜于课堂,校园空间环境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校园生活氛围的融合中,表现出教化引导的作用,本文将探究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校园建设步入高潮,随着信息全球化,东西方文化交融,社会经济转

2、型,校园空间模式也在继承融合中求变化。然而,由于当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周期的压缩,建设规模的扩张,容易造成设计方案批量生产和重复使用,并忽视对原有生态地域特色的保护导致校园个性的丧失,导致规划设计模式的趋同,以及大学所应具有的魅力和氛围的缺失。中国的大学校园的生活文化建设正面临精神和物质双层面的困惑,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迫切的需要理论的重视与研究,它的存在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研究总结,对于校园生活文化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有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合理的布局规划是重要基础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间的活力,根据校园中人群的性质及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要求,空间的设

3、置要有利于公共接触和交往。例如校园主要广场的位置应根据校园人流状况布置在人流集中的地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场集散人流和校园“起居室”的作用,在人们在广场停留时,领略周围的景色,观赏校园景观。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应该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达,这就需要校园规划的分区合理,道路便捷,同时周边建筑及道路应对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支持。校园的出入口空间、校园内建筑物的入口空间、校园内重要的景点及活动场地等,由道路系统连接成网络,组织着人流的走向。大型广场的设计应结合校园道路绿化系统布置,而与建筑邻近的小广场应强调其易达性,使其成为步行系统的放大部分,增强步行环境的变化和提供各种驻留场所。 在校园规划中,功能

4、不同的各种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在领域上宜有明确的区分,以利于创造不同的意境;同时,相互之间又应有密切的联系,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空间序列连续的公共活动空间,将校园组成生机勃勃、和谐优美的场所。 二、自然因素的引导是有效方法 2.1 自然水体因素融进生活文化 水体空间的可达性,水体空间的位置尽量靠近校园人流活动密集的地方,以便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如果过分的偏远,再加上不注意维护,很容易使其变为消极的空间。水体要成为具有辐射力和穿透力的“点”来组织周围的空间,充分体现对水体利用的“均好性” ,这样也容易满足了水体空间的可达性原则。 水体沿岸空间的设计丰富多样,以要满足人们不同程度的亲水性的要求,沿岸

5、不同形式的场所和设施将为这些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伸出水面的亭子、架空的水上布道与汀步、悬挑出水面的平台、面向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码头和水边的林荫道等等的加入,都将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作用。 2.2 特色植物的引导再生 绿地空间的特点就是开场与自由,因此其尺度往往大于人工空间,它通常不是依靠建筑界面,而是更多的依靠自然地貌和树木来围合与界定。设计中要确保树木或其他植物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构成这些空间的自然边界,同时避免产生视觉上的孤立。草坪周边如果植有尺度合适的树木,会增添空间的围合感及滞留感。根据“边界效应” ,我们还可以在草坪的边缘部分设置一些廊、亭等空间,以供学生学习休息使用。 2.3 地

6、理地貌的共融发展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地域特色的体现是当今建筑及规划发展的大趋势。落实到校园规划里, 同样应该以尊重自然环境为优先,使校园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将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环境优雅的充满书院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因地制宜, 延续并发展地域的文化特色。 三、空间细节的处理是必不可少 3.1 色彩对文化生活的暗示作用 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着色彩的世界,色彩一直刺激我们的视觉器官,而色彩也往往是场所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语言,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也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通过色彩变化产生的各种色彩形象能渲染、烘托出不同的空间气

7、氛、情调,显示不同的性格、风格,并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作用。 在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中,色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内容,也不存在什么风格。但是色彩与大自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目中,色彩代表了一定的形象风格。因此说色彩在客观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 3.2 铺装对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 地面铺装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并且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公共活动场所的铺面材质、规格、色彩、图案设计会对处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产生作用。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铺装材料选择建议多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

8、美,经久耐用,例如卵石铺面可直接铺设于土壤或碎石层上,适用于铺设人行步道,尤其是树木旁。它可以散乱的排列,但同时也适合于整齐的铺设。校园中的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 3.3 环境设施对文化生活的改善作用 小品在场所中的恰当布置,会给其周围空间带来“场”的感觉,一些具有校园历史感或学科特色的小品,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和停留观赏。 座椅的布置在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也很重要,正确的布置不仅仅是人停留,还能引起话题,带动交流。例如“L”型或“工”字型的布置方式会比“一”字型的布置更能带来交流的机会。 四、主体情感的注入 4.1 场所归属感的生成 4.1.1 生活来源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是为

9、师生的日常生活而提供的,因而空间的形式、语言都应该从校园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中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中获得,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具有归属感。 4.1.2 主体认同 每一个特定的场所都有其特定的性格。一个场所的性格是由环境的内容体现的,这些内容营造了一个特定的场所氛围,从而组成了场所的内容,而每一个特定的场所空间是由给人强烈意向空间造型的材料、颜色、质地等来体现的,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构成了场所的三维空间形式,处于其中的人对场所的性格有了认同感,在场所的空间中可以定位自己,从而最终形成了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 4.2 场所记忆的延续 4.2.1 原样保留 一些能够代表学校历史、文化的构筑物

10、、植物、小品应尽量保留下来,它们体现的是场所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4.2.2 以别种形式出现 当一些历史无法保存时,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其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当然在新的形式出现后应作特殊的标示,使人们能够了解其原来的形态。例如在逸夫楼南绿地节点空间的铺面设计中采用了青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青砖并非新购,而是从学校内拆除旧校舍的废砖中挑选出来的,拆除的旧校舍基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都是清水砖墙的多层建筑,由于功能上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而拆除,原本无用的砖墙再次以铺面的形式出现,为老校舍留下一点痕迹,也为这个绿地空间引入了特殊的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王建国,阳建强主编.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营造与提升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