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验借鉴德国是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利用时间最短的国家。受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而德国企业却在 20世纪 90年代末期继续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势头。2009年的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德国经济下滑了 4.7%,失业率也上升为7.7%,但是,2010 年德国经济就开始增长,在同期欧洲其他国家的失业率都很高的市场状况下,2012 年底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到 6.9%,为 19年来最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德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和企业十分关注技术进步下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笔者认为,德国战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经验,
2、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提升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德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德国产业结构一直朝着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也有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的方向发展变化。德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50年代60 年代。这一时期是德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德国资源匮乏,国土狭小,只有依靠“加工贸易”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采用第二产业带动型的产业结构模式,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二战以后,德国快速发展第二产业,1960 年,德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达到:5.5%、53.5%、40.9
3、%,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这是典型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特征,到 1970年, ,德国第一产业已经进一步下降到 3.9%,第二产业比重达到 57.6%,第三产业略有下降占 38.7%。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达到最高值。 第二阶段:20 世纪 70年代80 年代。进入 20世纪 70年代后,由于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劳动力价格逐渐上升,成本劣势逐渐凸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使得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197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49.4%,第二产业比重为 47.7%,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超越第二产
4、业,成为占比最高的产业。之后,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到 1980年,德国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2.2%、44.8%、53%,第三产业比重不仅超越了第二产业,而且超越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之和。 第三阶段:20 世纪 90年代至今。20 世纪 90年代以后,德国开始了以发展新经济产业为核心的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1990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值为:1.29:33.2:65.57,这一时期,德国采取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对制造业的过快下降进行了干预,2001 年,德国三次产业结构比值为0.98:28.86:70.16,但是到了 2005年,这一比例为0.96:30.43:68.61,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上升,第
5、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德国的干预产业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及其借鉴 (一)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一致性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模式 对任何国家来说,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战后,由于德国在二次大战中受到严重破坏和重大损失,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只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几,只有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带动。而且,德国是战前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有着较为浓厚的物质基础和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也为战后工业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再加上战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的输出,也对德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扶持作用。所以,第二产业带动
6、型的产业结构模式,成为德国战后产业结构模式的正确选择。 进入 20世纪 70年代之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劣势越发凸显,使得德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德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第三产业逐渐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高的产业。但由于德国第三产业主要是依附第二产业出现的服务业,所以,不管是战后,还是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带动型的产业结构模式将是德国一直的选择。 (二)产业政策在德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8-1975 年,在德国鲁尔区,出现了采煤业的结构性危机,政府先后出台了煤炭适应法 、 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等,通过以促煤为目标的政策干预,实
7、现煤炭公司的重组,使煤炭的生产能力有计划地、逐步地适应能源经济的发展,解决煤炭产量过剩的危机。1975-1987年,德国的钢铁工业出现了大量生产过剩,开始陷入危机,政府又通过对钢铁业发放投资津贴的方式,对经济转型的社会冲击实行“减震”的“适应性”措施。德国对钢铁业的补贴到 1981年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0.3%。 不管是钢铁政策还是煤炭政策,都是政府采取的应对结构危机的消极政策。从 70年代起,扶持有未来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德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国家的研究与科技政策,对“空中客车”的扶持堪称经典。 一方面,德国通过培育“民族冠军”的方式,支持德国空中客车的开发和生产企业做大
8、做强,另一方面,德国政府还通过提供研发补贴、融资担保、汇率波动补贴等方式来支持空中客车的发展,提升空中客车的竞争力。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德国联邦政府又通过“生物园区竞争计划”以及随后支持计划,全力推进在德国具有良好生物技术研发基础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新经济产业的迅速成长。 (三)以市场竞争为前提,选择不同时期合适的主导产业 德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崇尚自由竞争,支柱产业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政府认定和选择的,而是应由市场竞争来选择和决定。二战后,以大规模内需为主导的恢复性建设,为能源工业、钢铁工业、建筑业、机械工业、化学工
9、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德国当时的支柱产业,表现出了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巨大贡献及对其他产业的迅速带动作用。当然,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像能源工业、钢铁工业、建筑业等已经退出了支柱产业的领域。 20 世纪 70年代以后,德国重点发展电子工业和生物技术。到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又重点发展了微电子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光电子(复合)技术、生物技术、宇航、海洋开发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等,而这些领域的出口占德国出口的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得微电子技术产业成为德国新兴的支柱产业。20 世纪 90年代
10、中期以后,德国加大了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并使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进入 21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又开始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和可再生能源领域。 (四)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对德国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20 世纪 80年代以后,面对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日本韩国的产品质量优良、性能出众的竞争优势,德国加强了对研发的投入,在机械产品、大型医疗设备、电器产品等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势头,同时,又舍弃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或自己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1990 年,德国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机械产品出口额
11、的比重上升到了 21%,超越了美国和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并保持到现在。德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到 GDP的 3%左右,其中90%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2011 年,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突破 600亿欧元,超越法国和瑞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国。德国通过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及技术标准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方面的激励,在德国制造业领域,全球约 2/3的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协会” 。正是因为对研发的重视,德国的专利申请书名列全球第三,也使德国企业在众多领域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德国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一)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在优化产
12、业结构的同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产业政策在德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政策是涉及到产业内部各层面的政策体系,其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有助于促进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组织结构、产业布局。我国已先后颁布了90 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2008 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产业政策,并出台了十大产业(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业等)振兴规划,这些对调整产业结构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瓶颈问题就是一些
13、传统产业领域的产能过剩严重,我们需要借鉴德国的经验,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包括对剩余职工安置的各种扶持措施,以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实现产业的规模优势,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化解产能过剩危机结合起来。所以,政府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竞争与变化,出台新的产业优化政策,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积极配合过剩产能调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 著名的配第克拉克法则指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转移向第二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劳动力又会向第三产业发生转移。2011 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为 10:46.6:43.
14、4,而相同年份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4.8:29.6:35.7,这种比例关系说明我国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步仍明显滞后,说明一定时期我国还需要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在德国,第三产业主要是依附第二产业出现的服务业,比如对德国所生产的机械设备而产生的整套技术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的培训、设备的调试和售后服务等,这些服务业是不可能离开德国的制造业而单独存在的,客户在购买了德国的产品后,也就自然会选择德国的服务。所以,我国也应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商务服务、研发、设计、软件、金融、信息服务、中介、物流配送等。发展现代
15、服务业,还应关注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战略目标的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高端服务业是指那些为生产者提供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人力资本密集度、高产品差异度和高利润率的服务行业。 (三)以适应市场竞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德国经济的优势来源于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本国工业技术革新,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增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推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产品竞争力,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或产品更新,或是能直接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就
16、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这说明从整体上看,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都比较偏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我国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大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投入,使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当然,政府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应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使得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的创新目标。 (四)重视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特别
17、是发达国家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夺智力资源,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才在各个产业中是否合理、均衡的分布,也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目前,我国的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人才结构也不合理,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高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年轻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尤其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比如物流产业的发展,绿色物流和电子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而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企业,就需要从业人员熟练绿色物流技术、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物流融资、结算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所以,调整人才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信息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迈进。 (五)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高消耗、高污染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1 世纪至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德国本身自然资源匮乏,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和可再生资源领域。所以,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应合理规划和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并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改进煤炭技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高消耗、高污染能源的消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