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演进路径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064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演进路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产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演进路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产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演进路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产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演进路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产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演进路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产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演进路径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升级对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路径,就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过程的具体表现。因此,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在具体经济实践领域的反映,体现了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施效果。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产业国际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产业发展;国际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41-0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2、,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到201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 519322 亿元,巩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历程,我国政府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升级对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发展成果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伴随着“引进来”中的引资、引技、引智等内向国际化目标的实现,我国逐步实现了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全球本土化等“走出去”外向国际化目标。因此,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就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升级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实质上,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在具体

3、经济实践领域的反映,体现了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施效果。 一、产业国际化的内涵 关于产业国际化的内涵,存在多种解释,但都存在偏差。如,有的人认为产品只要销往国际就意味着产业国际化,从而将产业国际化局限于狭义的比较优势范畴;而另外一部分人认为生产国际化就等于是产业的国际化,从而将其局限在生产环节;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就是产业国际化,从而将其局限在微观层面等等。这些解释都没有触及到产业国际化的本质。事实上,只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才能比较全面的把握产业国际化的理论内涵。经济全球化本质上要求所有国家和所有地区的经济都必须自主地或者非自主地融入进全世界经济体系,因此,一个国

4、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只是全球经济发展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者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和销售最优产品。特别需要指出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只是信息、资金、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更是全球生产方式和财富分配的一场革命,其意义在于所有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细,形成了各种纵横交错的复杂的国际化产业链,如全球加工制造产业链、国际商务服务产业链、全球金融投资流动产业链、国际物流产业链、国际文化传播产业链、全球知识创新产业链等。因此,可以看出,

5、产业国际化的经济内涵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产业跻身或嵌入跨国产业价值链,并实现区域内产业群和跨国产业群对接的过程。 二、我国产业国际化的演进路径 (一)产业国际化起步阶段(19781991 年) 为了具体落实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政府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开始,积极实施了“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从而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1979 年8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第一次把出国办企业、发展对

6、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奏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序曲。1984 年 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正式把对外开放确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我国相继设立了 5 个经济特区、14 个沿海城市、3 个沿海经济开发区和 1 个台商投资区,从而对产业国际化发展以至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平台、示范与辐射作用,产业国际化进入起步阶段。 (二)产业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 年) 1992 年后,我国开始正式吸收发达国家经济贸易思想,对外贸易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转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

7、合作,发挥比较优势。我国陆续提出了市场多元化、 “大经贸” 、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体系等战略思想。1998 年 2 月,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 ,标志着“走出去”战略雏形的形成,标志着产业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产业国际化成熟阶段(2001-2007 年) 2001 年 3 月, “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明确提

8、出要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标志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我国产业国际化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 2001 年 11 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里程碑。通过切实履行人世承诺,我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经贸合作,大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基本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符合国际惯例与规则的外贸政策与体制,建立和完善贸易救济制度,维护公平贸易;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的促进与服务体系

9、,规范对外贸易秩序。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四)产业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新阶段(2008-至今)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并给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因此,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这标志着我国产业国际化进入了深化的新阶段。 三、产业

10、国际化的重大意义 (一)产业国际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内部要求 1.产业国际化符合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的阶段要求。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宁对 67 个国家 1967-1975 年的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2011 年我国人均GNP 为 35123.97 元人民币,约折合 5438.2 美元。根据邓宁的研究结论,我国已进入到国际化进程的第四阶段初期。考虑到美元贬值、我国对外开放度、经济总量和世界经济增长情况等综合因素,我国的产业国际化进程处于国际化进程的第三阶段后期。按照邓宁的理论,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他们的经济实

11、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部分企业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都达到较大的规模。这就意味着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我国的产业国际化进程必然开始加速。 2.产业国际化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要求。世界历史表明,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必须通过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决定了该国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自身经济周期和世界经济形势整体放缓的双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工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在 2011 年为 39.86%,比 2005年下降了 1.94 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末期的 2010 年

12、下降了 0.17 个百分点。这就使得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1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3.5 万元人民币,按年末汇率折算为 5555 美元,仅为美国人均 GDP 的 11%;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为 8210 国际元。相当于按同样方式计算的美国 20 世纪 40 年代和日本 1961 年的水平。尽管如此,根据相关经济指标衡量,在 2005 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进入了钱纳里发展阶段划分标准的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从世界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发展经验看,一国大规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是发生在该国工业化的中后期。如,美国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的

13、,而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地对外直接投资。日本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基本完成工业化的,此后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进入了迅速加速的时期。因此,从我国工业化进程来看,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阶段,表明我国的产业国际化进程开始提速。 3.产业国际化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阶段要求。产业结构理论中, “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金碚认为,除少数地区(例如北京等)外,我国总体上处于第二产业尤其是

14、制造业快速增长时期。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影响下,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得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业、技术研发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和工业制造业之间逐渐形成了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于 2011 年 9 月颁布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为了保证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走产业国际化道路。另外,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大干快上导致的重复投资和市场发育不全的过度竞争,最终产生了产能过剩问题,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表

15、现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落后产能难以退出、经济效益低下。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炼铁、炼钢、电解铝、焦炭、水泥、化纤等 18 个行业中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比例达到 15%-25%。近些年又出现了在新材料、新能源,如多晶硅、锂电池、风电等新兴产业上一哄而起并先后陷入了产能过剩现象。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国际市场,通过产业国际化来转移相对过剩产能。 (二)产业国际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外部要求 1.高额外汇储备可以为产业国际化提供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发展很快,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顺差,特别是国际收支账户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

16、,2011 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 36420.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5%。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 2012 年 9 月,国家外汇储备达到 32850.95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是贸易规模上的大国,也是贸易盈余上的大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为我国产业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产业国际化可以有效解决贸易摩擦加剧问题。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发生。伦敦经济中心公布的有关贸易数据表明各国的贸易保护程度加深,其中,已实施 99 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有 134 项。根据我国商务部发布的国别贸易投资

17、环境报告 2012 ,2011 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受 69 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 59 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 50 起、反补贴案件 9 起、保障措施案件 9 起、特保案件 1 起。同时,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不容乐观。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快我国产业国际化进程。 3.汇率争端的经济解决途径在于产业国际化。与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数额相伴随的不仅是国际贸易摩擦的激增,更严重的是美国等国家开始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

18、是由贸易潜力的推动和产品内分工引起的以国际产业转移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国际化的结果,因此我国的出口增长是可持续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出口在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 ,其实是严重的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企业无法依托巨大的国内需求、发挥规模经济而被迫采用出口这一初级产业国际化形式的扭曲现象,进而对我国物价的稳定、供给结构与地区结构的优化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出口贸易应该保持适度规模的增长,产业国际化方向需要进行调整。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表现为人民币初步实现区域化,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趋势。针对这一货币现象,理论界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

19、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际铸币税收益的存在表明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来改善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进而以美国主权债务危机为契机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反向套汇的发生和套利平仓导致的香港人民币资产遭到抛售,是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大挫折,表明建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基础上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持续的。央行应在扩大汇率双向浮动的范围的同时,暂停以人民币国际化的名义进一步放松对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现实中,人民币国际化是以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为基础的,而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较强的国家竞争力。而产业国际化正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要路径。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必

20、须要依靠我国的产业国际化来实现。 4.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跨国公司战略重组,为我国的产业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调整和发展,这种调整往往是通过运营良好的公司对产销不对路或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进行并购来进行的。并购加速了新兴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进行了大幅度集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把世界经济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一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萧条,经济格局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进而引起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战略重组和收购兼并,重整企业资源,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这客观上导致了全球范

21、围内发生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和集中,加速了全球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2) 的数据,尽管世界经济出现动荡中,2011 年全球 FDI 流量仍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平均值,达到 1.5 万亿美元。而推动全球直接投资流量恢复增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国兼并和并购。2011 年,跨国并购上涨了 53%,交易金额达到 5260 亿美元。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中国可以通过承接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迅速提升重要产业的外向型程度,进一步增强企业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进行规模空前的行业整合和集聚,使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中

22、的中国企业通过自我积累的赶超将变得更加困难,全球产业国际化的客观需求越来越强。 (三)产业国际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1.国内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能源依赖程度大大上升,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产业国际化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较高,传统能源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差,总量虽高,但人均数量太少。截至 2011 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 1145 亿吨、24.3 亿吨和 2.9 万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 4位、第 14 位和第 14 位。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67%、5.4%和7.7%。与此相伴随的却是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很快。20002011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 15.61 亿吨标准煤猛增到 34.8 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 20%。2011 年,我国消费石油 4.7 亿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消费天然气 1305 亿立方米,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