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范企业审计风险的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日益规范化,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审计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企业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入手,探讨、研究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审计风险是审计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审计活动中特有的现象。这就要求审计工作既要回避风险,还要讲究经济效益。而要回避审计风险,首先需要准确界定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对审计风险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上对审计风险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综合国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对审计风险可以这样界定:审计风
2、险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中,由于采用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者对审计事项判断失误等原因,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审计意见,造成了被审计单位和与之相关联的第三者的损失,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要防范审计风险,必须弄清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进行分析、认识。1.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把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对立起来。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就是对他的监督、控制,所以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的报表和数据,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编造,造成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随着计算机在
3、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审计结果汇总评价的许多方面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甚至最终的审计报告也由计算机辅助完成。而计算机审计数据高度集中在网络系统中,数据可能被非法拷贝、篡改,增加审计风险。计算机审计的这种变化却被一些审计人员所忽略,从而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公允性,引起审计风险。 经营者对利益的追逐。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主要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账薄和报表。被审计单位的部分经营者为谋求高额利润或逃避纳税,故意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失真,而被审计单位在进行业务处理时隐蔽性又极强,这就会加大审计的风险。 (2)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实施的主体
4、,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和审计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关法律、金融、外语等知识,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特别是业务骨干出现断档。这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导致审计风险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缺乏计算机硬件、会计软件、信息处理技术及网络等方面的知识,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取证过程中,采集的信息失真,甚至有可能隐藏了重要的审计线索,加大了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不具备职业道德操守,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做出错误审计报告,影响审计
5、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审计人员审计方法不当。审计方法选择是否适当,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审计人员不能驾驭现代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陈旧的、有缺陷的技术方法,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环境带来的新问题难以发现,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造成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 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现代审计较多的采用抽样审计方法,由总体的样本特征去推断总体的特征。采用这种方法会存在因样本不够大或选取不合
6、适而存在一定的误差,容易造成重要审计事项的遗漏。 2.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方面原因 (1)审计对象的复杂多变。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增大,交易活动变得复杂,且关键领域的改革有所突破,业务创新和业务的复杂性也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而增加,这将会给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带来困难,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实践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否,影响企业资产的安全、会计资料的正确。当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或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而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形同虚设等情况,审计风险较大。 (3)法律、法规、审计标准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需要。随
7、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而有关法规相对滞后,有些规定已经过时或不够明确,不能对新情况或新问题的判断提供规范支持,仅仅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势必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产生新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完善法制建设,优化审计环境 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审计部门应加强法制建设,及时修改和制定切合需要的审计法律、法规,净化社会审计法制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使审计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2.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 为控制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应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审计
8、回避制度。审计人员不得担任与审计对象有利害关系的审计项目,以防偏见或徇私。其次,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组长应分别对各自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审计纪律做出双向承诺,明确出现例外应承担的责任。再次,采用全面抽查的审计技术。不仅对审计项目的资料、结论、量法依据抽查,而且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履行职责、廉政审计情况进行抽查。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最后,严格审计程序。从审计项目选择、审前调查和编制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到审计报告等都应履行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3.坚持独立审计原则,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一方面,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脱离挂靠主管部门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各审计组织内部,要
9、采取措施保证被指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人员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够削弱审计人独立性的各种因素,确保审计信息的客观公正。4.端正思想认识,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不断进行思想方面的培训、学习,使他们对审计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机关的大事抓紧抓牢。 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吸纳专业人才。审计部门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2)加强审计人员的职
10、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审计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利,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性。 (3)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审计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持续的自学、后续教育、外出培训,加强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根据企业要求,并且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的优势,组织力量自行开发审计软件,开发出符合企业环境的网络化系统审计软件,满足企业需要。 6.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应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审计方法合适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影响到审计结果的正确性,由此引发审计风险。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审计方法,减少主观性,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总之,审计风险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采取相应对策,防范与减少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丁 莹 曾淑群:论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现代审计与会计J.2009.10. 2杨 茜 谢 茜: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7(11). 3王会金: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9.